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行书入门如何选择字帖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09-14
展开全部

选行书字帖一定要选好的行书古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这样起点要高,眼界才能高。练下去将来才有所成就。


字帖推荐:

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珣《伯远帖》、欧阳询《张翰思鲈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柳公权《蒙诏帖》、杨凝式《韭花帖》、李建中《土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等这些书法字帖。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 《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三大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释文: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天下第四行书——《伯远帖》

王洵,(350 - 401) 字元琳,小字法护。临沂( 今山东临沂县 )人。官至尚书令。他是“书圣”王羲之的族侄,出生在一个精 于书法,几代不衰的名门望族。其父王恰,其祖父王 导均善书,所以史称“三代以能书称,家范世学,洵 之草圣,亦有传焉”。其草书《伯远帖》,一直被后代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视为瑰宝,是因为它是十 分难得的东晋名人书法真迹。 伯远帖 东晋王洵真迹。历来为后世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 视为瑰宝。《伯远帖》是王给亲友的一通书函。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 佼者。被列为“三希”之三。它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 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 林曲洞”的晋人韵味。


 

天下第五行书——杨凝式《韭花帖》


《韭花帖》杨凝式书,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腹中甚饥之时,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天下第六行书——柳公权《蒙诏帖》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中书舍人,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劲丰润,自成一家,米芾曾评其书:“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相传穆宗皇帝曾问他笔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笔谏也。”他所写的碑版极多,以致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会被人们骂为不孝子孙,但行书流传极少,因此,就越发显示《蒙诏帖》的弥足珍贵了。
     此帖气势磅礴,痛快酣畅,浑莽淋漓,意象恢宏,极具虎啸龙吟、吞吐大荒的气派,其结体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纵势,而是因形而变,依势而化,或长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取正势,而是欹侧多姿,险绝有致,不拘常规,放浪形骸,极少唐朝森严法度的束缚。其用笔也不像柳体楷书那样铁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刚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圆,或露或藏,粗不臃肿,细不纤软,线条以中锋为主,饱满圆厚,笔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诚如周必大说:“沉着痛快,而气象雍容,欧虞褚薛,不足道焉。”其章法大小肥瘦,参差错落,虚实疏密,相映成趣,前后照应,一气贯注,擒纵收放,随势幻化,“枯润纤浓,掩映相发,非复世能仿佛。”


天下第七行书——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亦称《季鹰帖》,欧阳询书。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

  后纸有瘦金体书跋:“唐太子率更令欧阳询书张翰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智永亦复避锋。鸡林尝遣使求询书,高宗闻而叹曰:\'询之书远播四夷。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廷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非虚誉也。\'”此帖的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是以险取胜。字的重心压在左侧,而以千钧之势出一奇笔压向右侧,使每个字的结体形成一种逆反之势,然后再向右用力使之化险为夷,真可谓“险中求稳,别有乐趣”。清乾隆帝评论道:“妙于取势,绰有余妍。”是很有眼力的。此帖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下第八行书——米芾《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在蜀素上所书的各体诗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 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 宫见了却“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清劲飞动,真似如鱼 得水一般。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 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 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 刷字”的独特风格。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 动态的美感。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 之,当为生平合作”。
      


天下第九行书——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黄庭坚一生创作了数以千百的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松风阁诗》的结体、用笔、章法都很奇特,其结体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紧外放,紧处亦见奇肆,放处倍添神采,其规律是主笔尽量向外辐射,横画向左,竖画向下,撇捺则左右纵横开张,一紧束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形式虽取法于《瘗鹤铭》,但此帖中宫较《瘗鹤铭》更紧,四围也更放,显示了他入古出新的奇才。
二是欹侧多姿。其字如风枝雨叶,偃蹇横斜;又如谢家子弟,不冠不履。欹侧本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黄庭坚则把这个特点进一步予以夸张,横画斜度更大,竖画虬曲不正,撇捺向外伸展的幅度更大,没有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法,是绝对不敢如此弄险的。《松风阁诗》的用笔亦十分精到。纵观全篇点画,浑厚劲挺,擒纵得体,浓纤刚柔,尽如人意,长笔遒逸,短画紧洁,抑扬顿挫,提按分明,虽然如游龙舞凤,处处飞动,却也笔笔着实,没有丝毫的懈怠和软滑。《松风阁诗》的章法奇诡跌宕,扣人心弦,字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或藏或露,疏密相间,穿插争让,出没奔轶,超逸绝尘。故康有为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于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
松风阁,是西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天下第十行书——李建中《土母帖》


《土母帖》,行书,纸本,纵三一·二厘米,横四四·四厘米。凡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零四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点击浏览大图)

释 文 :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 

  此帖原为建中《六帖卷》之一帖,首行下角“子”、“封”两字之间有“畏”字编号,原为明代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所藏。据《大观录》所载,六帖为《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和《斋古帖》。

  建中一生经历了五代、宋几个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虽不逮,但书历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的风骨气韵。建中虽在宋初,其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代余风,达到从五代至宋过渡时期的高峰。宋初书坛已显殃复归晋人的风气,始肇于五代书家杨凝式和对宋初书法有影响的李建中。杨李二人书法均已有追踪晋人、融合晋唐书风为一体的迹象。其后经蔡襄以已意融晋、唐人书为一炉,不拘一法而法自在,达到“以意驭法”境界。宋书至苏轼、黄庭坚始一大变,承唐继晋,上接五代,有宋一代尚意书风才真正成熟。

静观斋
2023-08-21 · TA获得超过214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2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10.4万
展开全部

临摹碑帖,是学习行书的必由途径,又是学习行书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临摹碑帖,恰似水之无源、木之无本。古代流传下来的行书碑帖极多,现代书家的行书作品也不少,那么,如何择帖呢?

总的来说,现代的行书和古代的行书虽然都可以学习,但用来作为范本的行书必须是高水平的,符合学书者情性的以及与学书者所学楷书的风格相一致的作品。

第一,“取法乎上”。必须选择用笔精到、意态活泼、格调高雅、韵致优美、情趣丰富的碑帖作为研习对象,我们不能任意取一本字帖作为范本。学习行书,既可以从古人学到今人,也可以从今人上溯古人,博采众取,但今人的字帖鱼目混珠者较多,应该郑重选择。

第二,由于各人的口味不一,爱好不同,不合口味的往往不爱好,爱好的往往合口味。行书碑帖有多种风格,有的以神秀见长,有的以老辣为味,有的以雄浑取胜⋯…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择其合味之站,但又要符合如前所说的择好帖。

第三,尤其要注意的一点是,所择行书字帖的风格、用笔、结体要与自己所学的楷书有承传关系,在笔势上、结体上保特一致。这样,楷书的笔法、结体的功夫就容易过渡到行书中来。例如,学欧阳询楷书的,学王义之就比较容易上手,而学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楷书的,而行书选择王义之《兰亭序》帖,那么,这两种决然不一样的风格,对于没有深厚功底的学书者来说,几乎是要另立炉灶,用笔、结体就很难转换到行书上来。

第四,择帖还要注意法帖风格和自己的情趣性格相符,内向文静性格的人,若选择奔放雄浑风格的法帖来研习,未必是妥当和最佳的选择。

下面推荐两个经典行书名碑法帖,供您 参考。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代行书碑刻,弘福寺僧怀仁集晋王义之 书。序、记二文后,又刻玄奘所译《心经》及润色、镌、勒诸人职官姓名。威亨三年(672)立。集字为碑始自怀仁,王氏书迹大都赖以此传。碑在陕西西安碑林,明清两代翻刻本颇多,存世以宋拓本居多,尚精良。

临习此碑时不仅需要注意王书的秀逸雅致,以韵胜出,亦须指出其由于是刻帖,比墨迹则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又胜一筹。另外,由于是集字成碑,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章法上的问题(行气不贯等),临习中可稍加调整。

王义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义之撰并书。《兰亭序》又称《兰亭集序》《临河序》 《禊贴》等。全文共28 行,324 字。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称。《兰亭序》摹本有多种,其中唐冯承素摹本,白麻纸,又称《神龙兰亭》。元代郭天锡称赞冯承素摹本云:

“书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艳,动心骇 目,毫铓转摺,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此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临习时,特别要注意线条之间的回环、连转和映带关系。其中,不仅要注重线条在纸面上的连带痕迹 (牵丝),更应体会其在空中完成的(不可见的)微妙的用笔动作。同时,也应关注字形内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三个层面上的空间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聪聪墨香屋a193c0a
2020-09-18 · TA获得超过21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万
展开全部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作为书法初学者,选择入门字帖,建议大家选择偏教程类的,教程类的字帖便于自学,同时也更基础,更易懂。

学习硬笔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有“行走”之意,因此它既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楷书快写加上部分草法就具有了行书的特点。楷法多于草法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叫“行草”。早期行书大约在晚于楷书形成的东汉后期便萌生出来。

想要学习硬笔行书,我推荐田英章老师的《行书速成》。本书一共有三本,分为笔画偏旁、间架结构、实战训练。书中搭配了田英章老师的示范视频,用手机扫描书中相应位置的二维码,即可收看视频,十分方便,随时随地都能学习。

第一本《笔画偏旁》:主要是打基础,练好笔画和偏旁部首。学习书法,需要从基础开始学习,而不能按照个人的喜好。喜欢哪种字体就直接去买本字帖,直接就开始练字。这样不管练多久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第二本《间架结构》。学习的结构目的在于:如何正确把笔画和偏旁部首组装起来,让字好看。所以结构非常重要,也是重难点。

第三本《实战训练》。练字不是短时间能练成的,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练习,本书中有大量的范字供临习。

到最后,你可以独立完成完整的作品。

学习毛笔行书

推荐这套《田英章毛笔行书入门教程》

本套教程是田英章老师的第一套系统性的毛笔行书入门教程。融入先生60年余年的习书生涯的心血和精华,收录例字数量千余个,收录作品数量数十幅,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点播细致精到,堪称一套不可多得的经典。

学习书法,你会学会坚持,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坚持不懈的日积月累。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聪聪墨香屋】,和聪聪老师一起趣玩书法,通过写字成为更好的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lipat
高粉答主

2017-05-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4835万
展开全部
《圣教序》集“书圣”王义之的行草书而成。王羲之在书学史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可以说,王义之的出现,是中国书法史的奇迹,也是中国书法史的骄傲。王羲之及其后继者们在绵绵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构成了中国的精英书法史。
《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圣教序》全碑共1900多字,足堪学习之用。

练习毛笔行书一般建议要有楷书功底作为基础。如无,且又喜欢赵孟\的话,《胆巴碑》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个应该算是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类型。可以为行书入门奠定基础。《兰亭序》必然是不二法帖。有所进步后再考虑自己喜欢的方向。我喜欢文征明的刚中柔,亦喜欢赵孟\的柔中刚,直至刚柔并济才算入门了吧!
如果是硬笔行书的话,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不过田英章先生的字帖笔法更精湛些。

--------------------------
当然是集王圣教序~实话说比起集王金刚经来说间架结构是有些难~不过看着帖就觉得乐呵~推荐文物出版社的碑林藏宋拓和日本三井家的藏本,还有电驴上的一个浙江一个公司收藏的宋拓高清的,是我见过最清晰的,可惜没见出版,比起这三个,墨皇本就逊色了~

本人建议你先写唐中后期颜柳,且在柳的《神策军》和颜《勤礼》、《东方》等气势较大的碑下手。欧书好但容易些出问题而不易改。
学行书最好看真迹,如当代人也行,还有牢记“取法乎上”。

喜欢什么写什么~只好是好的古的字帖,适合临的都可以吧~

支持圣教序,因为相对比较简单,临碑总是比临帖容易入手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ongenyuan2008
2010-06-17 · TA获得超过7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米芾《蜀素帖》 苏轼《寒食寺贴》 欧阳询《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丧乱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询之《伯远帖》。。。很多很多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