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八章 人体的营养
1、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 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 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胰腺 肝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 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数量 功能 相关病症
红细胞 男:5.0ⅹ1012个/L(血红蛋白120-160g /L)
女:4.2ⅹ1012个/L(血红蛋白110-150g/L) 运输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贫血病
白细胞 (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过多:炎症
血小板 (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过少:流血不止
2、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 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 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 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管壁 弹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大 快 离心输血 分布较深 喷射状
(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小 慢 向心输血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 → 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 → 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 → 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χ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 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 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 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 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
1、 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 蛋白质23 KJ/g, 糖类17KJ/g。
2、 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 隔顶下降 胸廓的纵径加长 →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1、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六大类。
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提供能量,它们被称为“三大产热营养素”,提供能量最多的是脂肪;贮能的是脂肪;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是水、基本物质是蛋白质。无机盐是调节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的重要原料。
2、 检测蛋白质用双缩尿试剂,呈现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C用吲哚酚试剂,呈现褪色反应。
3、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薯类,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瘦肉、鱼、奶、蛋和豆类,脂肪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花生、芝麻和植物油。植物性食物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动物性食物含维生素A。
4、夜盲症—--缺维生素A;坏血病—--缺维生素C;脚气病—--缺维生素B1;口角炎、皮炎—--缺维生素B2;佝偻病—--缺维生素D和钙
6、 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器官。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作用是把食物的大块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肠液和胰液消化液含最多种类酶。消化管的功能是: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7、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指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通过消化管的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8、 需要经消化才能吸收的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各自的起始消化部位在口腔、胃、小肠。经消化后能被吸收的物质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淀粉遇碘会变蓝。不用消化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淀粉在口腔内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在胃内初步分解,在小肠内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在小肠内先通过胆汁的乳化作用,最终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9、 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1)消化道中最长一段,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可增大消化和吸收的面积2)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3)含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可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
消化腺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胰腺 肝脏
消化液 唾液 胃液 肠液 胰液 胆汁
消化液排出入的器官 口腔 胃 小肠
消化液所含的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 蛋白酶 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不含消化酶
10、 消化管的各部分的吸收功能
口腔、咽、食管:无吸收养分的功能 胃:部分的水和酒精
小肠:绝大部分的营养物质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11、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12、青少年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食物。
第九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1、 加了抗凝剂(柠檬酸钠)的血液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血液可分为血浆和血细胞。血浆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90%),血浆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数量 功能 相关病症
红细胞 男:5.0ⅹ1012个/L(血红蛋白120-160g /L)
女:4.2ⅹ1012个/L(血红蛋白110-150g/L) 运输氧和
部分二氧化碳 过少:贫血病
白细胞 (4—10)ⅹ109个/L 吞噬病菌,防御、保护作用 过多:炎症
血小板 (1—3)个ⅹ1011个/L 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过少:流血不止
2、 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蛋白质,呈红色,决定了血液的颜色,它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
3、 贫血是指红细胞的数量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少,前者的原因是营养不良,后者的原因是缺铁,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4、 动脉血:含氧量丰富,颜色鲜红 。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量较少,颜色暗红。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的血管。
5、 血浆:加抗凝剂,血细胞在下,血浆在上,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含纤维蛋白原。
血清:不加抗凝剂,血液凝固后在血块的周围出现的黄色透明液体,不含纤维蛋白原。
6、 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2)防御保护作用3)体温调节
7、 ABO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四种血型。 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
8、比较三种血管的管壁、弹性、血流速度、功能、分布及出血护理?
管壁 弹性 血流速度 功能 分布 出血状态 止血方法
动脉 较厚 大 快 离心输血 分布较深 喷射状
(鲜红色) 近心端止血
静脉 较薄 小 慢 向心输血 有的分布较浅,有的与动脉伴行 平静缓流(暗红色) 远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 最薄(只由一层细胞扁平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进行物质交换 分布最广,全身都有 慢慢渗出
(红色) 消毒后包扎
9、毛细血管的五最:1)管壁最薄2)血流最慢3)分布最广4)数量最多5)管腔最小
10、心脏可分为四个腔,四腔的关系是:同侧心房心室相通,异侧心房心室不相通。心脏由心肌构成,当心肌收缩时,血液送到全身,当心肌舒张时,血液回心脏,此时心脏处于休息状态。
11、心脏四腔与连接的血管:见书38页图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室——肺动脉 左心房——肺静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12、比较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位置、开放方向、保证血流的方向?
位置 开放方向 保证血流的方向
房室瓣 心房与心室之间 向心室开 心房 → 心室
动脉瓣 心室与动脉之间 向动脉开 心室 → 动脉
静脉瓣 在四肢静脉内 向心脏方向开 静脉 → 心房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放;心室舒张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动脉中没有任何瓣膜。
13、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χ心率
每分输出量也叫心输出量,它是衡量心脏工作能量的一项指标。运动员主要通过提高每搏输出量来提高心输出量。
心动周期=60秒(一分钟)÷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
1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舒张期比收缩期长的好处在于:
1) 有利于血液流回心脏 2)使心肌有充分的时间休息
15、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 主动脉 全身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氧 二氧化碳
肺 泡
小结:1)各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的,终止于心房
2) 体循环流出的是动脉血,流回的是静脉血;肺循环流出的是静脉血,流回的是动脉血
3)两个循环同时进行,最后在心脏汇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4) 在全身组织细胞毛细血管处: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5)心脏左侧流动脉血,右侧流静脉血
16、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它的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可用血压计在上臂肱动脉处测得。其数值通常用千帕(千帕斯卡)来表示。
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叫收缩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叫舒张压。健康成年人收缩压正常值是:12~18.7千帕,舒张压为8~12千帕。
17、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手上的“青筋”指的是静脉。
18、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失血达1200ML以上会有生命危险。一次失血不超过400ML不会影响健康。提倡无偿献血。一次献血200---300ML。
19、脉搏是指动脉的搏动,次数与心率相同,但意义不同,它测量的部位在桡动脉。
第十章 人体的能量供应
1、 食物的热价是指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单位是KJ/g 。食物中各成分贮存的能量的大小: 脂肪38KJ/g, 蛋白质23 KJ/g, 糖类17KJ/g。
2、 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空气)比较:氧气含量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3、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4、 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肺两部分。其中呼吸道又可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器官。呼吸道的作用是:1)气体进出肺的通道2)能温暖、湿润、清洁吸入的气体。
肺的作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痰的形成部位是在气管和支气管。
5、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是主要的呼吸器官。它具有的特点:①肺泡数量多,总面积大 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 壁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等,所以很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6、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是咽。咽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使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为此,我们吃饭时不能大声说笑,否则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入口,食物进入气管,容易引起剧烈的咳嗽。
7、呼吸运动是胸廓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胸廓是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闭
8、肋间外肌收缩 →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 →胸廓的横径加大
膈肌收缩 隔顶下降 胸廓的纵径加长 →胸廓容积扩大→肺容积扩张→新鲜空气由呼吸道进入肺,即吸气
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泡内部分气体排出提外,即呼气
因此,是胸廓的变化才引起吸气和呼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
9、人体的气体交换过程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它们的区别如下:
概念 实现方式 表示方式 结果
肺的通气 外界与肺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 呼气与吸气
肺的换气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肺泡 血液
二氧化碳 静脉血变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气体扩散 氧气
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动脉血变静脉血
10、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人体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2010-06-19
展开全部
学习目标:
1、掌握眼球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2、了解近视的成因及补救措施和预防措施
3、掌握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4、了解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
5、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课堂情境:一学生在闭目的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分析:为什么人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整体感知人眼与照相机的结构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明确: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
3、观看教材P89图Ⅳ-46,认识插图中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小组成员互相指认眼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
4、展示学习成果,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
5、尝试应用:
(1)同桌对视,观察眼球的结构。判断你所观察到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2)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黑眼珠”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视觉形成的过程,结合课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过程,尝试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2、反思:物像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视觉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
3、思考:失明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探究瞳孔对眼的调节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
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提供的以下情境作出假设:从明处到暗处,和从暗处到明处的生活情境,以及猫的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
3、制定实验方案(提示:可利用手电筒);
4、讨论和完善方案;
5、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反思实验得失。
学习任务四
1、自学教材:根据视觉形成的过程,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理解近视的形成过程。
2、小组内交流,相互说一说近视的成因。
3、近视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4、结合教材中给提供的预防近视的措施,(“三要”和“四不看”)反思自己的用眼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用眼。
学习任务五:认识和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
1、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完成讨论题。
2、观看教材P93的插图,认识插图中耳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互相指认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学习任务六: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P94听觉形成的过程,结合P93页彩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互相交流,讨论表示的听觉形成过程的优劣。进行更正。
3、思考: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信息的。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什么地方?
4、自学,P94页,回答:
(1)什么是噪声,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如何注意用耳卫生?
4、拓展反思:组成爱心小组,选择帮助对象,讨论制定“爱心行动”计划,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帮助聋哑等残疾人。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尝试应用:
有人在乘车、乘船或乘飞机时,会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晕机。试分析出这些现象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下面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表,请将适当内容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过小) 眼球前后直径(过长或过短) 物像位置(视网膜前或后) 纠正方法(佩戴凸透镜或凹透镜)
远视眼
近视眼
2、右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飞机发动机的声波引起() 振动,其振动通过()(三块) 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 形成听觉。
1、掌握眼球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2、了解近视的成因及补救措施和预防措施
3、掌握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4、了解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
5、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眼球、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难点: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课堂情境:一学生在闭目的前提下,用手摸不同的物体。分析:为什么人不用眼看,用手摸也能知道某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认识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整体感知人眼与照相机的结构
2、小组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
(明确: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拍照时镜头起调节物距(像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中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
3、观看教材P89图Ⅳ-46,认识插图中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小组成员互相指认眼球的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
4、展示学习成果,组与组之间相互提问。
5、尝试应用:
(1)同桌对视,观察眼球的结构。判断你所观察到的是眼球的什么结构。
(2)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黑眼珠”分别指的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视觉形成的过程,结合课件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过程,尝试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2、反思:物像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视觉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
3、思考:失明有多少种可能的原因?
学习任务三:探究瞳孔对眼的调节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
2、作出假设:学生根据提供的以下情境作出假设:从明处到暗处,和从暗处到明处的生活情境,以及猫的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
3、制定实验方案(提示:可利用手电筒);
4、讨论和完善方案;
5、实施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反思实验得失。
学习任务四
1、自学教材:根据视觉形成的过程,结合教材提供的资料,理解近视的形成过程。
2、小组内交流,相互说一说近视的成因。
3、近视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4、结合教材中给提供的预防近视的措施,(“三要”和“四不看”)反思自己的用眼习惯,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用眼。
学习任务五:认识和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
1、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完成讨论题。
2、观看教材P93的插图,认识插图中耳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合作交流,小组成员互相指认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学习任务六: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
1、阅读教材P94听觉形成的过程,结合P93页彩图,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互相交流,讨论表示的听觉形成过程的优劣。进行更正。
3、思考: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信息的。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什么地方?
4、自学,P94页,回答:
(1)什么是噪声,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2)如何注意用耳卫生?
4、拓展反思:组成爱心小组,选择帮助对象,讨论制定“爱心行动”计划,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和帮助聋哑等残疾人。
三: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内进行交流。)
四:尝试应用:
有人在乘车、乘船或乘飞机时,会发生头晕、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等反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晕车、晕船、晕机。试分析出这些现象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下面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表,请将适当内容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过小) 眼球前后直径(过长或过短) 物像位置(视网膜前或后) 纠正方法(佩戴凸透镜或凹透镜)
远视眼
近视眼
2、右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飞机发动机的声波引起() 振动,其振动通过()(三块) 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 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 形成听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