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4-03-19
展开全部
郭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3-19
展开全部
古人评人臣,两个方面,忠和才。
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对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贾诩最初在董卓的部将牛辅帐下任职,和李傕、郭汜、张济同任校尉。王允,吕布杀卓后,牛辅也被杀,一帮下属就商量着解散逃命。这时贾诩出主意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于是收复余众大闹长安,击败王允,吕布。
贾诩的这一举动,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如裴注曰:“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贾诩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生存下来,在李傕、郭汜、张济死后又投奔段煨,被人怀疑要夺权,又跑,找到张绣,曹操来打,一看曹军势大,就跑到张绣那里,说老大咱们降了吧,降完了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并不多,还被人看不起,才又阴了曹操一把。有人把这件事用来和郭嘉帮曹操官渡打败袁绍相比,当时张绣少说有五千人吧,曹操官渡之战集结在前线的也就2万人,还是所有精锐都上了包括张绣投降后的部队,既然需要全力对付认为几乎不能打败袁绍时才集结2万人,打一个张绣不会动用更多的人吧,所以这个时候最多是1:4,我们的三国第一谋士就劝主将投降了,曹操在官渡的时候是2万对10万,刘备在新野是1万对10万,周郎在赤壁是5万加刘备军2万对20余万,郭嘉,诸葛亮,周瑜不都打赢了吗?从这点怎么能说张绣打曹操比曹操官渡对袁绍要困难呢?当时曹操周围的军阀还很多,包括自己的根据地内部也不稳,远比前三个战例中弱小一方的情况有利的多,贾诩还是从明哲保身的方面出发,决定投降了,至于后面的偷袭成功,完全是突发情况,不是从战役开始就布置的,只能算是一般的计策。贾诩在此之后就没有什么大的战例了
我们再看几个郭嘉的战例: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再就是突袭乌横,曹操力排众议听从郭嘉的建议,取得大胜
前一文作者把贾诩无大战例归结于曹操的不信任,郭嘉开始投奔的袁绍,后来转投的曹操,只能说贾诩识人的能力不如郭嘉,谋士在作出判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熟识对手的心理,既然他识人不如郭嘉,怎么能说他的智谋在郭嘉之上呢?
纵看贾诩一生,跳槽无数,每次都能使自己的利益更多,无非是一个钻营投机的小人罢了,怎么可以比得上郭嘉诸葛一类的人,不是说人的地位高就代表能力,汉献帝的职位更高,他怎么样?谋士真正厉害的地方就是知道让主将采纳自己的意见,知道怎样指挥己方的军队打败对方,不是知道怎么样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怎么样可以让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sanguo&articleId=sanguo_10e5bd5e2114f09
贾诩初时察孝廉为郎,因有病辞官,西还至汧,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对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史称贾诩此举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贾诩最初在董卓的部将牛辅帐下任职,和李傕、郭汜、张济同任校尉。王允,吕布杀卓后,牛辅也被杀,一帮下属就商量着解散逃命。这时贾诩出主意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于是收复余众大闹长安,击败王允,吕布。
贾诩的这一举动,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如裴注曰:“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贾诩的行为导致了自己生存下来,在李傕、郭汜、张济死后又投奔段煨,被人怀疑要夺权,又跑,找到张绣,曹操来打,一看曹军势大,就跑到张绣那里,说老大咱们降了吧,降完了发现自己得到的好处并不多,还被人看不起,才又阴了曹操一把。有人把这件事用来和郭嘉帮曹操官渡打败袁绍相比,当时张绣少说有五千人吧,曹操官渡之战集结在前线的也就2万人,还是所有精锐都上了包括张绣投降后的部队,既然需要全力对付认为几乎不能打败袁绍时才集结2万人,打一个张绣不会动用更多的人吧,所以这个时候最多是1:4,我们的三国第一谋士就劝主将投降了,曹操在官渡的时候是2万对10万,刘备在新野是1万对10万,周郎在赤壁是5万加刘备军2万对20余万,郭嘉,诸葛亮,周瑜不都打赢了吗?从这点怎么能说张绣打曹操比曹操官渡对袁绍要困难呢?当时曹操周围的军阀还很多,包括自己的根据地内部也不稳,远比前三个战例中弱小一方的情况有利的多,贾诩还是从明哲保身的方面出发,决定投降了,至于后面的偷袭成功,完全是突发情况,不是从战役开始就布置的,只能算是一般的计策。贾诩在此之后就没有什么大的战例了
我们再看几个郭嘉的战例: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
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再就是突袭乌横,曹操力排众议听从郭嘉的建议,取得大胜
前一文作者把贾诩无大战例归结于曹操的不信任,郭嘉开始投奔的袁绍,后来转投的曹操,只能说贾诩识人的能力不如郭嘉,谋士在作出判断的时候首先就是要熟识对手的心理,既然他识人不如郭嘉,怎么能说他的智谋在郭嘉之上呢?
纵看贾诩一生,跳槽无数,每次都能使自己的利益更多,无非是一个钻营投机的小人罢了,怎么可以比得上郭嘉诸葛一类的人,不是说人的地位高就代表能力,汉献帝的职位更高,他怎么样?谋士真正厉害的地方就是知道让主将采纳自己的意见,知道怎样指挥己方的军队打败对方,不是知道怎么样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怎么样可以让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sanguo&articleId=sanguo_10e5bd5e2114f09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