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2014-02-09
展开全部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翻译: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课文说明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 年,全文共十段,约三千多字。课文选录其开头两段及末尾一段,并作了适当删节。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文章从帝国主义者讥讽我中国为老大帝国开篇,接着点出老大之说是“日本人”“袭译欧西人之言”,这样就概括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当时对中国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驳的靶子,然后马上用一设问句“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驳文字。作者标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负责。重叠“是何言”,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愤激不平的情绪。段末一语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是从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态度来比拟国家之强弱。开头两句,针对开篇“老大帝国”之说,以人之老少喻国之盛衰,挈领全段方案,而后列举、对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种种不同性格。段末再标作者的姓名,庄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这既对前面列论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内容作一概括总结,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论主旨,与段首句相呼应,且照应了“少年中国”这一论题。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
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歌少年中国。
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种象征、比喻: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而“中国少年”则“与国无疆”,表现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歌颂为创建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赞美有着无限壮丽前景的少年中国。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背景简介
《少年中国说》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 其时它的作者梁启超27岁。27岁的梁启超虽然年纪轻轻, 却早已名满天下。
梁启超的得名, 源于他的政治活动。梁是个早慧的天才。他9岁即能下笔千言, 12岁中秀才, 16岁中举, 17岁进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 22岁赴京会试, 与康有为一道发动公车上书, 震惊全国; 25岁进京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成为举国皆知的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的得名, 还源于他的文章言论。他学问广博, 才思敏捷, 为文旁征博引, 议论勃发, 滔滔不绝, 势如江河。他23岁在上海主编《时务报》, 到日本后又主编《新民丛报》。在这两份以鼓吹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报纸上, 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他亲自撰写的文章。梁的文章痛责时弊, 引进新风, 文笔犀利而畅达, 情感深沉而奔放, 为千千万万读者所倾心喜爱。《时务报》、《新民丛报》因梁文而风行海内, 梁文也因两报而流传四方。黄遵宪这样评价梁的文章: “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人人笔下所无, 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 文字之力之大, 无过于此者矣。”郭沫若说: “无论是赞成或反对, 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余年里, 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言论界的骄子。《少年中国说》便是梁的众多受人喜爱的文章之一, 且因其入选中学课本而影响更为广泛。这篇文章有3000多字, 我们这里所登载的仅为它的一头一尾。
作为一个出自农家的年轻改革派首领, 梁启超面对的是世代因袭的体制礼仪和皇室亲贵及朝廷内外的高官大臣。这是一个既庞大又顽固的抗拒系统。梁启超必须得先战胜他们, 而后才能谈维新改革。他以什么作为制敌取胜的武器呢? 他所持的武器便是宇宙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新陈代谢, 即新取代旧, 少取代老, 生取代死等等。他将新、少、生等集合为一个生命体:少年。在陈旧的体制礼仪和以暮年慈禧为代表的执政者的控制下, 当时的中国, 其实正是一个老大帝国。说中国是个少年, 有根据吗? 有! 梁启超说: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 为少年耶! 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 有人民, 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 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 自制法律而自守之, 有主权, 有服从, 人人皆主权者, 人人皆服务者。夫如是, 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 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 壮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 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 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 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饮冰室合集·少年中
国说》) 至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 在梁启超看来, 尧舜时代只是胚胎期, 商周时代只是哺乳期, 孔子以来至于今只能算是童子期而已, 眼下正处由童子转为少年的大变化时期。
既是少年, 它就必将取代陈暮老朽。《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 便由此而筑下立论的基础。
那么, 少年中国靠谁来缔造呢? 毫于疑问, 只能靠中国的少年。梁启超将他心目中对中国的一切期待, 完全置放在少年的身上。少年的未来便成为国家的未来。文章写到这里,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实际上已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
作为一篇唤醒国民的觉世论政, 此文唾弃腐朽的执政阶层, 而将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当作变革世道的主力, 乃非常高明的政治选择, 为维新运动指出一条重组队伍结集力量的正确道路。作为一篇在散文史上永葆生命力的传世佳作, 此文有着它鲜明的文学风格。
激情澎湃, 爱憎分明, 锋芒森森, 棱角劲厉, 乃此文的最大特色。梁启超是一个性情中人, 一个血性男子。他的文章“笔锋常带情感”, 而其情感至真至诚, 决非做作, 故能打动人心。《少年中国说》写成后, 他自己再次阅读, 忍不住写下一段跋文: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 作者自六岁即口授记忆, 至今喜诵不衰。自今以往, 弃‘哀时客’之名, 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饮冰室合集·少年中国说》) 因写《少年中国说》, 故自号少年中国之少年。一个多么可爱的率性之人! 自古以来, 中国会写文章的文人成千累万, 但像梁这样至情至性的文人却不多见。
气势磅礴, 句如排炮, 音节韵律, 铿锵响亮, 乃此文的另一特色。梁启超为文, 深得孟子养气真诀, 气势滔滔而不可遏制,并借连排炮句式和宏亮音韵, 将这种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他一连串的“少年”如何则“国”如何, 读他的二十余句押韵四字句式, 要想不被这篇文章感动都很难。
晓畅平易, 明白如话, 乃此文的第三特色。《少年中国说》写于百余年前, 那正是文言文盛行的时代。面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束缚心性的文体, 梁启超最先喊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提倡新文体。他本人数以千万字计的文章, 便是这种新文体的最好作品。新文体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以口语写作。凭这种新文体, 梁得以显豁地表述他的丰富思想, 得以尽展他的横溢才华, 并得以赢得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追捧, 《少年中国说》也得以至今读来仍无文字上的障碍。
《少年中国说》一经发表, 便立即轰动知识界, 随即影响全国各阶层的青少年, 激起他们的爱国豪情, 沸腾他们的救国热血。一时间, “少年”之说成为时髦, 步此文后尘者不计其数,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湖湘才子杨度的《湖南少年歌》。这首写于其后三年的长篇歌行, 从精神脉络上来看, 与《少年中国说》一脉相承, 爱国救国是它的最强音: “凭兹百战英雄气, 先救湖南后中国。”
在无数梁启超、杨度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奋斗下, 古老的中国终于凤凰涅, 从濒于陆沉而获得新生, 这些年来, 又阔步行走在富民强国的宽广大道上。然人过少年便会进入中年老年, 乃至辞世, 事业得靠一代代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来薪火传递。新生的国家也容易走向僵化老化, 其僵化老化主要体现在治国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上。理念和机制的不断更新, 则好比为之注入不尽不绝的新鲜血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它实在是国家永葆青春的良法。重读《少年中国说》, 应当在这些方面能给今天中国人以新的启益。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翻译: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课文说明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 年,全文共十段,约三千多字。课文选录其开头两段及末尾一段,并作了适当删节。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文章从帝国主义者讥讽我中国为老大帝国开篇,接着点出老大之说是“日本人”“袭译欧西人之言”,这样就概括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当时对中国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驳的靶子,然后马上用一设问句“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驳文字。作者标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负责。重叠“是何言”,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愤激不平的情绪。段末一语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是从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态度来比拟国家之强弱。开头两句,针对开篇“老大帝国”之说,以人之老少喻国之盛衰,挈领全段方案,而后列举、对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种种不同性格。段末再标作者的姓名,庄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这既对前面列论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内容作一概括总结,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论主旨,与段首句相呼应,且照应了“少年中国”这一论题。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国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
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要作用。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歌少年中国。
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种象征、比喻: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而“中国少年”则“与国无疆”,表现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歌颂为创建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赞美有着无限壮丽前景的少年中国。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背景简介
《少年中国说》写于清光绪二十六年, 其时它的作者梁启超27岁。27岁的梁启超虽然年纪轻轻, 却早已名满天下。
梁启超的得名, 源于他的政治活动。梁是个早慧的天才。他9岁即能下笔千言, 12岁中秀才, 16岁中举, 17岁进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 22岁赴京会试, 与康有为一道发动公车上书, 震惊全国; 25岁进京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 成为举国皆知的维新变法领袖。梁启超的得名, 还源于他的文章言论。他学问广博, 才思敏捷, 为文旁征博引, 议论勃发, 滔滔不绝, 势如江河。他23岁在上海主编《时务报》, 到日本后又主编《新民丛报》。在这两份以鼓吹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报纸上, 梁启超发表了大量他亲自撰写的文章。梁的文章痛责时弊, 引进新风, 文笔犀利而畅达, 情感深沉而奔放, 为千千万万读者所倾心喜爱。《时务报》、《新民丛报》因梁文而风行海内, 梁文也因两报而流传四方。黄遵宪这样评价梁的文章: “惊心动魄, 一字千金, 人人笔下所无, 却为人人意中所有, 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 文字之力之大, 无过于此者矣。”郭沫若说: “无论是赞成或反对, 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20余年里, 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言论界的骄子。《少年中国说》便是梁的众多受人喜爱的文章之一, 且因其入选中学课本而影响更为广泛。这篇文章有3000多字, 我们这里所登载的仅为它的一头一尾。
作为一个出自农家的年轻改革派首领, 梁启超面对的是世代因袭的体制礼仪和皇室亲贵及朝廷内外的高官大臣。这是一个既庞大又顽固的抗拒系统。梁启超必须得先战胜他们, 而后才能谈维新改革。他以什么作为制敌取胜的武器呢? 他所持的武器便是宇宙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新陈代谢, 即新取代旧, 少取代老, 生取代死等等。他将新、少、生等集合为一个生命体:少年。在陈旧的体制礼仪和以暮年慈禧为代表的执政者的控制下, 当时的中国, 其实正是一个老大帝国。说中国是个少年, 有根据吗? 有! 梁启超说: “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 为少年耶! 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 有人民, 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 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 自制法律而自守之, 有主权, 有服从, 人人皆主权者, 人人皆服务者。夫如是, 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 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 壮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 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 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 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 《饮冰室合集·少年中
国说》) 至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五千年中国文明史, 在梁启超看来, 尧舜时代只是胚胎期, 商周时代只是哺乳期, 孔子以来至于今只能算是童子期而已, 眼下正处由童子转为少年的大变化时期。
既是少年, 它就必将取代陈暮老朽。《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 便由此而筑下立论的基础。
那么, 少年中国靠谁来缔造呢? 毫于疑问, 只能靠中国的少年。梁启超将他心目中对中国的一切期待, 完全置放在少年的身上。少年的未来便成为国家的未来。文章写到这里, 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实际上已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
作为一篇唤醒国民的觉世论政, 此文唾弃腐朽的执政阶层, 而将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年轻人当作变革世道的主力, 乃非常高明的政治选择, 为维新运动指出一条重组队伍结集力量的正确道路。作为一篇在散文史上永葆生命力的传世佳作, 此文有着它鲜明的文学风格。
激情澎湃, 爱憎分明, 锋芒森森, 棱角劲厉, 乃此文的最大特色。梁启超是一个性情中人, 一个血性男子。他的文章“笔锋常带情感”, 而其情感至真至诚, 决非做作, 故能打动人心。《少年中国说》写成后, 他自己再次阅读, 忍不住写下一段跋文: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 作者自六岁即口授记忆, 至今喜诵不衰。自今以往, 弃‘哀时客’之名, 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饮冰室合集·少年中国说》) 因写《少年中国说》, 故自号少年中国之少年。一个多么可爱的率性之人! 自古以来, 中国会写文章的文人成千累万, 但像梁这样至情至性的文人却不多见。
气势磅礴, 句如排炮, 音节韵律, 铿锵响亮, 乃此文的另一特色。梁启超为文, 深得孟子养气真诀, 气势滔滔而不可遏制,并借连排炮句式和宏亮音韵, 将这种气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他一连串的“少年”如何则“国”如何, 读他的二十余句押韵四字句式, 要想不被这篇文章感动都很难。
晓畅平易, 明白如话, 乃此文的第三特色。《少年中国说》写于百余年前, 那正是文言文盛行的时代。面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束缚心性的文体, 梁启超最先喊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提倡新文体。他本人数以千万字计的文章, 便是这种新文体的最好作品。新文体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以口语写作。凭这种新文体, 梁得以显豁地表述他的丰富思想, 得以尽展他的横溢才华, 并得以赢得了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追捧, 《少年中国说》也得以至今读来仍无文字上的障碍。
《少年中国说》一经发表, 便立即轰动知识界, 随即影响全国各阶层的青少年, 激起他们的爱国豪情, 沸腾他们的救国热血。一时间, “少年”之说成为时髦, 步此文后尘者不计其数,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湖湘才子杨度的《湖南少年歌》。这首写于其后三年的长篇歌行, 从精神脉络上来看, 与《少年中国说》一脉相承, 爱国救国是它的最强音: “凭兹百战英雄气, 先救湖南后中国。”
在无数梁启超、杨度这样的志士仁人的奋斗下, 古老的中国终于凤凰涅, 从濒于陆沉而获得新生, 这些年来, 又阔步行走在富民强国的宽广大道上。然人过少年便会进入中年老年, 乃至辞世, 事业得靠一代代有志有为的青少年来薪火传递。新生的国家也容易走向僵化老化, 其僵化老化主要体现在治国的理念和管理机制上。理念和机制的不断更新, 则好比为之注入不尽不绝的新鲜血液。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时俱进”。它实在是国家永葆青春的良法。重读《少年中国说》, 应当在这些方面能给今天中国人以新的启益。
2014-02-09
展开全部
劝说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国家威望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像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原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我是少年中国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事件证局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痛心疾首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已七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责无旁贷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地球,我国家就称雄于地球。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苍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释文件
①本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章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本文所说的“国”,是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
②欧西:指欧美西方世界。
③恶(wū乌):叹词,犹“唉”,含有否定的意思。
④金字塔:古代埃及王墓,以石筑成,底面为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之方尖塔,望之状如“金”字,故译名“金字塔”。金字塔与下句“西伯利亚铁路”对举,取其古雅而无实用意。
⑤死海:湖名,一名咸海。因水中含盐量高,鱼类不生,故名。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潴(zhū诸):聚积的水流。
⑥“浔阳”六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所写的故事。琵琶妇原是长安歌女(此处误为洛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离她经商而去。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枫叶瑟瑟,她回想往事,有不胜零落之感。浔阳江,在今九江市北,长江流经九江市的一段。
⑦“西宫”六句:就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事,用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意,谓安史之乱后,白头宫人忆及当年事,倍感凄凉。西宫,唐太极宫;南内,唐兴庆宫。李隆基自四川返京后,先居兴庆宫,后迁西宫。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开元中传入中国。传说李隆基梦游月宫,听诸仙奏曲,默记其调,醒后令乐工谱成。南内:唐代的兴庆宫,在皇城东南,故称南内。
⑧“青门”四句:用汉初邵平故事。邵平在秦末为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东门外种瓜为生。(见《三辅黄图》)此句谓邵平回想当年的繁华,颇为感伤。青门,汉长安东门。孺人,古代大夫之妻称孺人,明、清两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珠履,用珠子装饰的鞋。杂遝(tà踏),杂乱。
⑨拿破仑:即拿破仑一世。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于1804年为法国皇帝,曾称霸欧洲。1814年各国联军攻破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厄蔑:即厄尔巴岛,在意大利半岛和法国科西嘉岛之间。⑩阿剌飞:指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比,曾率众推翻英、法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埃及,阿拉比领导军队抗击,战败被流放于锡兰。
(11)丰功伟烈:丰功伟绩。烈,功绩。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12)抚髀(bì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大腿。
(13)幽郁:深沉的忧郁。
(14)拏云:上干云霄之意。李贺《致酒行》诗:“少年心事当拏云。”
(15)回天:使天地倒转,喻改变局势。
(16)挟山超海:喻英雄壮举。《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17)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
(18)郅(zhì至)治:至治,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强盛。郅,极,至。
(19)十八省:清初全国共分十八个省。光绪末年增至二十三省,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十八省。
(20)四百兆:即四亿,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
(12)注籍之奴:注入户籍的奴隶。这里指失去自由的人。
(22)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
(23)楚囚相对:喻遇到强敌,窘迫无计。《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24)澌灭:消亡,消失。
(25)官支:五官、四肢。
(26)文、武、成、康:周朝初年的几代帝王。周文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盛,史称“成康之治”。所以下句将其比作周朝的少年时代。
(27)幽、厉、桓、赧(nǎn蝻):指周幽王、厉王、桓王、赧王。幽王宠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厉王暴虐,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周桓王时,东周王室衰落。周赧王死后不久,东周灭亡。(28)高、文、景、武:指汉初四代皇帝。汉高祖灭秦、楚,建立汉王朝。文帝、景帝发展生产,国家强盛,史称“文景之治”。武帝重武功,国力强盛。
(29)元、平、桓、灵:汉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汉元帝时,西汉开始衰落;汉平帝死后不久,王莽篡国,西汉灭亡。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代帝王,其执政期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为东汉灭亡种下了祸根。
(30)玛志尼(1805-1872):意大利爱国者。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受奥地利帝国奴役,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党”,创办《少年意大利报》,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意大利的独立统一事业。他与同时的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下文“旧物”,指国家原有的基业。
(31)罗马亡后:罗马帝国曾跨欧亚两洲,后分裂为二。西罗马亡于476年,东罗马亡于1453年。下文“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是指1815年后,意大利分为几个邦国,其中罗马教皇国势力甚大,都受奥地利的控制。
(32)《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抒怀之诗,收入《定庵全集》,原意是说一个人不追求名利,放宽胸怀,就能长葆青春。这里取其长葆青春意。
(33)白折:清代科举应试的试卷之一。殿试取中进士后,还要进行朝考,以分别授予官职。朝考用白折,即用工整的楷书写在白纸制的折子上。
(34)手本:明清官场中下级晋见上级时用的名帖。
(35)唱诺(rě惹):古代的一种礼节。对人打恭作揖,口中出声,叫唱喏。诺,当作“喏”。下文“请安”,系清代问候的礼节,男子打千,即右膝微跪,隆重时,双膝跪地,呼“请某某安”。
(36)卿贰:卿是朝廷各部的长官,贰指副职。
(37)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
(38)五官不备:指五官功能不全。
(39)搓磨:磋磨,切磋琢磨。原是精益求精意,这里指磨去棱角、锋芒。
(40)红顶花翎:大官的帽饰。清代官员帽顶上顶珠的颜色、质料,标志着官阶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顶珠。花翎,用孔雀翎做的帽饰,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
(41)中堂大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尊称中堂大人。
((42)乌:何,哪里。
(43)三头两省:闽奥方言,三两个省。
(44)走无常:迷信说法,阴司用活人为鬼役,摄取后死者的魂。充当这种鬼差者,称走无常。
(45)僦(jiù就)屋:租赁房屋。
(46)庭庑(wǔ五):庭院走廊。
(47)脔(luán峦):切成小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宰割之意。箠:棍杖。这里用作动词,捶打之意。
(48)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
51)矞(yù)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用以繁荣昌盛、富丽堂皇、色彩艳丽、恢宏大气之意。
赏析编辑
《少年中国说》这篇政论,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强烈的批判性。此文以主要篇幅用于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其中心扣住一个“老”字。而在备述“老大帝国”的种种“老大”现象之后,特别去着力揭示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老”“少”,主要表现在灵魂、精神的“老”“少”,而国家精神的“老”“少”,又主要取决于“握国权者”其人如何。他说,西欧、日本之所以称中国为“老大帝国”,首先“则以握国者,皆老朽之人也。”而这些人本来就无德无能,“自其少壮之时”,就不知亚洲、欧洲为何地,汉祖、唐宗为何人,再加上封建伦理、官场倾轧的“搓磨”“陶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其肉体已非盲则聋,非跛则瘫,“步履”须左右扶捉,“言语”更“不能自了”,而将“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交于其手,国家精神怎能不老,民族气血怎能不衰!更严重的是那些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们,在极端自私心理的支配下干出来的坑害民族、贻误国家的种种行为。在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家中,很少有人以冷静、客观的心理分析见长,而梁启超在这里几乎是借用了欧洲小说家描摹人物心理的手法,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解剖。他说这些人,“积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才弄到“红顶花翎”,“中堂名号”,自然要“出其全副精神”“以保持之”。这些人,“既七十矣,八十矣”,“今日且过”,管它明日;“今年且过”,管它明年!为自己能够“快活”地了结余生,自然甘愿“割三头两省之地”,“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人民”、“赎我一条老命”!“以此为国,安得不老且死”!这真是入木三分的精彩刻画!梁启超以“老”为中心,对清帝国所作的系统批判,确实抓住了封建政体的痼疾。但是,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本质、特点、精神、追求的描述却是朦胧的、肤浅的,而把一切希望不加分析地寄托于中国新起的一代少年,也是片面的进化论观点。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未来,于字里行间,虽然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但他到底也没能指出一条奔赴未来的可行之路。
形象刻画
《少年中国说》的另一特点是其形象的丰富性。形象性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早就有贾谊《过秦论》那样的传诵千古的名篇。梁启超的散文则把传统散文创造出的意象体系,大大地扩展了、丰富了。其写“老”则不仅用“夕照”,用“瘠牛”、用“秋柳”、用“陨石”,用浔阳江头的琵琶妇,西宫南内的白发女等等民族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形象,作多侧面的揭示,而且大量地运用了新时代、新生活、新知识、新事物提供的丰富形象。诸如“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亚大铁路”,拿破仑的流放,阿剌飞(或译阿拉比帕沙)的幽囚,玛志尼的革命等等,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帝国之外的广阔世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要使古老的民族恢复青春,就必须以欧洲为师。更值得赞赏的是,梁启超使用丰富的形象,不仅围绕着一个思想中心,而且在众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从,突出了中心形象。这个中心形象就是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如果没有这个中心形象,前面的形象虽然丰富,但难免杂乱,有了这个中心形象,前面丰富的形象就与之共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集中地为批判、揭露腐败的清廷服务了。
笔锋情感
“笔锋常带情感”是梁启超“新文体”的又一特色。而他写政论文,也往往以抒情之笔出之。《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作者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气用了十个排句,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关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以后的几大段情感的节奏渐趋平缓,而情感的力度却伴随着论题的开展而加强、而深化了。最后以一段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但这不同于开头那久遭禁锢后的情感爆发,而像江水出峡后的汪洋恣肆,其中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未来的热切追求,美好向往,让人觉得天空海阔前程无量,文虽终而情未尽,悠远绵长,耐人回味。
8在当时的影响编辑
《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在清末社会里变成一种时尚的革命名词,彼时追求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而汪精卫后来密谋行刺醇亲王载沣被捕,吟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少年也已经从概念、理想化身为血肉之躯、革命的先锋、未来历史的塑造者”。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梅家玲说:“他提出的对文化遗产的检讨的理念,对于青春、对于一个全新国家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感染并召唤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梁启超说: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这是今天地球上的一大问题。如果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过去的国家,即地球上原来就有这个国家,而今渐渐消灭了,以后的命运大概也差不多快完结了。如果不是老大帝国,那么中国就是未来的国家,即地球上过去从未出现这个国家,而今渐渐发达起来,以后的前程正来日方长。要想判断今日的中国是老大?还是少年?则不可不先弄清“国”字的涵义。所谓国家,到底是什么呢?那是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治理他们这块土地上的事情,自己制定法律而自己遵守它;有主权,有服从,人人是有主权的人,人人又是遵守法律的人,如果做到这样,这就可以称之为名符其实的国家。地球上开始有名符其实的国家,只是近百年以来的事。完全名符其实的,是壮年的事情。未能完全合格而渐渐演进成名符其实的,是少年的事情。所以我可以用一句话判断他们说:欧洲列国今天是壮年国,而我们中国今天是少年国。
国家威望
大凡古代中国,虽然有国家的名义,然而并未具备国家的形式。或是作为家族的国家,或是作为酋长的国家,或是作为封建诸侯的国家,或是作为一王专制的国家。虽种类不一样,总而言之,他们对于国家应具备的体制来说,都是有其中一部分而缺少另一部分。正如婴儿从胚胎变成儿童,他身体上一两种肢体器官,先开始发育形成,此外的部分虽已基本具备,但尚未能得到它的用处。所以唐虞尧舜以前为我国的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我国的乳哺时代,从孔子而来直至是儿童时代。逐渐发达,至今才开始将进入儿童以上的少年时代。他的发育成长之所以如此迟缓的原因,是历代的民贼阻碍遏止他生机的结果。犹如童年多病,反而像衰老的样子,有的甚至怀疑他死期就要到了,而不知道他全是因为没有完全成长没有名符其实的原故。这不是针对过去说的,而是放眼未来说的。
我是少年中国
况且我们中国的过去,哪里曾出现过所谓的国家呢?不过仅仅有过朝廷罢了!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自立于这个地球上既有数千年,然而问一问这个国家叫什么名称,则竟没有名称。前所谓唐、虞、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的,都是朝廷的名称罢了。所谓朝廷,乃是一家的私有财产。所谓国家,乃是人民公有的财产。朝代有朝代的老与少,国家也有国家的老与少。朝廷与国家既是不同的事物,那么不能以朝廷的老少指代国家老少的道理就很明白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代,是周朝的少年时代。至幽王、厉王、桓王、赧王时代,就是周朝的老年时代了。高祖、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是汉朝的少年时代。至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时代,就是汉朝的老年时代了。自汉以后各代,没有一个朝代不具有少年时代和老年时代的。凡此种种称为一个朝廷老化是可以的,称为一个国家老化就不可以。一个朝廷衰老将死,犹如一个人衰老将死一样,与我所说的中国有什么相干呢。那么,我们中国,只不过以前尚未出现在世界上,而今才刚刚开始萌芽罢了。天地是多么广大啊,前途是多么辽阔啊,多么美啊我的少年中国!
事件证局
玛志尼,是意大利三杰中的魁首。因为国家的事被判罪,逃窜到其他国家。于是创立一个会,叫做“少年意大利”。全国有志之士,象云涌雾集一般响应他。最后终于统一复兴旧邦,使意大利成为欧洲一大强国。意大利,乃是欧洲的第一老大帝国。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全国土地隶属于教皇,政权却归之于奥地利,这大概是所谓衰老而濒临于死期的国家了。但产生一个玛志尼,就能使全国变成少年意大利,何况我们中国确实处在少年时代呢!堂堂四百多个州的国土,凛凛然有四万万国民,难道就不能产生一个象玛志尼这样的人物吗!
痛心疾首
龚自珍诗集中有一首诗,题目叫《能令公少年行》。我曾经十分爱读它,喜欢体味它用意的所在。我们国民自己说自己的国家是老大的话,那便果真成老大了;我们国民自己了解自己的国家是少年,那便真是少年了。西方有句民间谚语说:“有三岁的老翁,有百岁的儿童。”那么,国家的老与少,又无确定的形态,而实在是随着国民人心的力量变化而增减的。我既看到玛志尼能使他的国家变成少年国,我又目睹我国的官吏士民能使国家变成老大帝国。我为这一点感到恐惧!象这样壮丽浓郁、风度优美举世无双的少年中国,竟让欧洲和日本人称我们为老大帝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老朽之人。非得吟诵几十年八股文,非得写几十年的考卷,非得当几十年的差使,非得熬几十年的俸给,非得递几十年的名帖,非得唱几十年的喏,非得磕几十年的头,非得请几十年的安,否则必定不能得到一官,提升一职。那些在朝中任正副部长以上,外出担任监司以上官职的,一百人当中,其中五官不全的,大概有九十六七人。不是眼瞎就是耳聋,不是手打颤就是脚瘸跛,再不就是半身风瘫,他自己自身的饮食走路、看东西、听声音、说话,尚且不能自己处理,必须由三四个人在左右扶着他挟着他,才能过日子,象这样而要叫他担负起国家大事,这与竖起无数木偶而让他们治理天下有什么两样呢!况且那些家伙,自从他少年壮年的时候就本已不知道亚细亚、欧罗巴是什么地方,汉高祖、唐太宗是哪一朝皇帝,还嫌他愚笨僵化腐败没有到达极点,又必定要去搓磨他,陶冶他,等他脑髓已经干涸,血管已经堵塞,气息奄奄,与死鬼作邻居之时,然后将我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一举而交付在他手中。真可悲啊!老大帝国,确实是老大啊!而他们那些人,积聚了自己几十年的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才刚刚得到这个红顶花翎的官服,中堂大人的名号,于是使出他全副的精神,用尽他毕生的力量,以保持它。就象那乞丐拾到金子一锭,虽然轰隆隆的响雷盘旋在他的头顶上,而双手仍紧抱着他装钱的囊袋,其他的事情就不是他想顾及,不是他想知道,不是他想听到的了。在这个时候你告诉他要亡国了,要瓜分了,他怎么会跟从你听这些消息,怎么会跟从你相信这些消息!即使果真亡了,果真被瓜分了,而我今已七十岁了,但只求这一两年之内,洋人不来,强盗不起,我已快活地过了一世了!如果不得已,就割让两三个省的土地双手献上以示恭贺敬礼,以换取我几个衙门;卖几百万人民作为仆人奴隶,以赎取我一条老命,有什么不可?有什么难办?真是可悲啊!今天所谓的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手段,全都在这里了。“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让走无常来当医生,携着催命符以祝寿,唉,令人悲痛啊!以这样的办法来统治国家,这哪能不老而将死呢,甚至我怕他未到年岁就夭折了。
责无旁贷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地球,我国家就称雄于地球。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苍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注释文件
①本文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文章从驳斥日本和西方列强污蔑我国为“老大帝国”入手,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本文所说的“国”,是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文章认为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官吏已经腐朽,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并且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国家富强,雄立于地球。反映了作者渴望祖国繁荣昌盛的爱国思想和积极乐观的民族自信心。文章紧扣主题,运用排比句法,层层推进,逐次阐发,写得极有感情,极有气势。
②欧西:指欧美西方世界。
③恶(wū乌):叹词,犹“唉”,含有否定的意思。
④金字塔:古代埃及王墓,以石筑成,底面为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之方尖塔,望之状如“金”字,故译名“金字塔”。金字塔与下句“西伯利亚铁路”对举,取其古雅而无实用意。
⑤死海:湖名,一名咸海。因水中含盐量高,鱼类不生,故名。在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潴(zhū诸):聚积的水流。
⑥“浔阳”六句: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所写的故事。琵琶妇原是长安歌女(此处误为洛阳歌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离她经商而去。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枫叶瑟瑟,她回想往事,有不胜零落之感。浔阳江,在今九江市北,长江流经九江市的一段。
⑦“西宫”六句:就白居易《长恨歌》所咏唐玄宗与杨贵妃事,用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意,谓安史之乱后,白头宫人忆及当年事,倍感凄凉。西宫,唐太极宫;南内,唐兴庆宫。李隆基自四川返京后,先居兴庆宫,后迁西宫。霓裳羽衣曲,本名《婆罗门》,源出印度,开元中传入中国。传说李隆基梦游月宫,听诸仙奏曲,默记其调,醒后令乐工谱成。南内:唐代的兴庆宫,在皇城东南,故称南内。
⑧“青门”四句:用汉初邵平故事。邵平在秦末为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东门外种瓜为生。(见《三辅黄图》)此句谓邵平回想当年的繁华,颇为感伤。青门,汉长安东门。孺人,古代大夫之妻称孺人,明、清两代七品官的妻子封孺人。珠履,用珠子装饰的鞋。杂遝(tà踏),杂乱。
⑨拿破仑:即拿破仑一世。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他于1804年为法国皇帝,曾称霸欧洲。1814年各国联军攻破巴黎,拿破仑被流放于厄尔巴岛。厄蔑:即厄尔巴岛,在意大利半岛和法国科西嘉岛之间。⑩阿剌飞:指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比,曾率众推翻英、法殖民统治。1882年,英国侵略军进攻埃及,阿拉比领导军队抗击,战败被流放于锡兰。
(11)丰功伟烈:丰功伟绩。烈,功绩。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12)抚髀(bì婢):《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注引《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髀,大腿。
(13)幽郁:深沉的忧郁。
(14)拏云:上干云霄之意。李贺《致酒行》诗:“少年心事当拏云。”
(15)回天:使天地倒转,喻改变局势。
(16)挟山超海:喻英雄壮举。《孟子·梁惠王上》:“挟泰山以超北海。”
(17)唐虞三代:指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
(18)郅(zhì至)治:至治,把国家治理得太平强盛。郅,极,至。
(19)十八省:清初全国共分十八个省。光绪末年增至二十三省,但人们习惯上仍称十八省。
(20)四百兆:即四亿,当时中国有四亿人口。
(12)注籍之奴:注入户籍的奴隶。这里指失去自由的人。
(22)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
(23)楚囚相对:喻遇到强敌,窘迫无计。《晋书·王导传》载,晋元帝时,国家动乱,中州人士纷纷避乱江左。“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24)澌灭:消亡,消失。
(25)官支:五官、四肢。
(26)文、武、成、康:周朝初年的几代帝王。周文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成王、康王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强盛,史称“成康之治”。所以下句将其比作周朝的少年时代。
(27)幽、厉、桓、赧(nǎn蝻):指周幽王、厉王、桓王、赧王。幽王宠褒姒,废申后,申侯联合犬戎攻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厉王暴虐,被流放于彘(今山西霍县)。周桓王时,东周王室衰落。周赧王死后不久,东周灭亡。(28)高、文、景、武:指汉初四代皇帝。汉高祖灭秦、楚,建立汉王朝。文帝、景帝发展生产,国家强盛,史称“文景之治”。武帝重武功,国力强盛。
(29)元、平、桓、灵:汉元帝、平帝、桓帝、灵帝。汉元帝时,西汉开始衰落;汉平帝死后不久,王莽篡国,西汉灭亡。桓帝、灵帝是东汉末年的两代帝王,其执政期间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为东汉灭亡种下了祸根。
(30)玛志尼(1805-1872):意大利爱国者。罗马帝国灭亡后,意大利受奥地利帝国奴役,玛志尼创立“少年意大利党”,创办《少年意大利报》,发动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意大利的独立统一事业。他与同时的加里波的、喀富尔并称“意大利三杰”。下文“旧物”,指国家原有的基业。
(31)罗马亡后:罗马帝国曾跨欧亚两洲,后分裂为二。西罗马亡于476年,东罗马亡于1453年。下文“土地隶于教皇,政权归于奥国”,是指1815年后,意大利分为几个邦国,其中罗马教皇国势力甚大,都受奥地利的控制。
(32)《能令公少年行》:龚自珍抒怀之诗,收入《定庵全集》,原意是说一个人不追求名利,放宽胸怀,就能长葆青春。这里取其长葆青春意。
(33)白折:清代科举应试的试卷之一。殿试取中进士后,还要进行朝考,以分别授予官职。朝考用白折,即用工整的楷书写在白纸制的折子上。
(34)手本:明清官场中下级晋见上级时用的名帖。
(35)唱诺(rě惹):古代的一种礼节。对人打恭作揖,口中出声,叫唱喏。诺,当作“喏”。下文“请安”,系清代问候的礼节,男子打千,即右膝微跪,隆重时,双膝跪地,呼“请某某安”。
(36)卿贰:卿是朝廷各部的长官,贰指副职。
(37)监司:清代通称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为监司。
(38)五官不备:指五官功能不全。
(39)搓磨:磋磨,切磋琢磨。原是精益求精意,这里指磨去棱角、锋芒。
(40)红顶花翎:大官的帽饰。清代官员帽顶上顶珠的颜色、质料,标志着官阶的品级,一品官用红宝石顶珠。花翎,用孔雀翎做的帽饰,以翎眼多者为贵,五品以上用花翎,六品以下用蓝翎。
(41)中堂大人:清代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尊称中堂大人。
((42)乌:何,哪里。
(43)三头两省:闽奥方言,三两个省。
(44)走无常:迷信说法,阴司用活人为鬼役,摄取后死者的魂。充当这种鬼差者,称走无常。
(45)僦(jiù就)屋:租赁房屋。
(46)庭庑(wǔ五):庭院走廊。
(47)脔(luán峦):切成小块的肉,这里用作动词,宰割之意。箠:棍杖。这里用作动词,捶打之意。
(48)其道大光:语出《周易·益》:“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光,广大,发扬。
51)矞(yù)矞皇皇 :《太玄经·交》:“物登明堂,矞矞皇皇。” 一般用于书面古语,用以繁荣昌盛、富丽堂皇、色彩艳丽、恢宏大气之意。
赏析编辑
《少年中国说》这篇政论,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强烈的批判性。此文以主要篇幅用于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其中心扣住一个“老”字。而在备述“老大帝国”的种种“老大”现象之后,特别去着力揭示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老”“少”,主要表现在灵魂、精神的“老”“少”,而国家精神的“老”“少”,又主要取决于“握国权者”其人如何。他说,西欧、日本之所以称中国为“老大帝国”,首先“则以握国者,皆老朽之人也。”而这些人本来就无德无能,“自其少壮之时”,就不知亚洲、欧洲为何地,汉祖、唐宗为何人,再加上封建伦理、官场倾轧的“搓磨”“陶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其肉体已非盲则聋,非跛则瘫,“步履”须左右扶捉,“言语”更“不能自了”,而将“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交于其手,国家精神怎能不老,民族气血怎能不衰!更严重的是那些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们,在极端自私心理的支配下干出来的坑害民族、贻误国家的种种行为。在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家中,很少有人以冷静、客观的心理分析见长,而梁启超在这里几乎是借用了欧洲小说家描摹人物心理的手法,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解剖。他说这些人,“积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才弄到“红顶花翎”,“中堂名号”,自然要“出其全副精神”“以保持之”。这些人,“既七十矣,八十矣”,“今日且过”,管它明日;“今年且过”,管它明年!为自己能够“快活”地了结余生,自然甘愿“割三头两省之地”,“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人民”、“赎我一条老命”!“以此为国,安得不老且死”!这真是入木三分的精彩刻画!梁启超以“老”为中心,对清帝国所作的系统批判,确实抓住了封建政体的痼疾。但是,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本质、特点、精神、追求的描述却是朦胧的、肤浅的,而把一切希望不加分析地寄托于中国新起的一代少年,也是片面的进化论观点。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未来,于字里行间,虽然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但他到底也没能指出一条奔赴未来的可行之路。
形象刻画
《少年中国说》的另一特点是其形象的丰富性。形象性是中国古代政论文的优良传统,在历史上早就有贾谊《过秦论》那样的传诵千古的名篇。梁启超的散文则把传统散文创造出的意象体系,大大地扩展了、丰富了。其写“老”则不仅用“夕照”,用“瘠牛”、用“秋柳”、用“陨石”,用浔阳江头的琵琶妇,西宫南内的白发女等等民族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形象,作多侧面的揭示,而且大量地运用了新时代、新生活、新知识、新事物提供的丰富形象。诸如“死海”“金字塔”“西伯利亚大铁路”,拿破仑的流放,阿剌飞(或译阿拉比帕沙)的幽囚,玛志尼的革命等等,自然而然地把读者的目光引向中华帝国之外的广阔世界。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要使古老的民族恢复青春,就必须以欧洲为师。更值得赞赏的是,梁启超使用丰富的形象,不仅围绕着一个思想中心,而且在众多的形象之中也是有主有从,突出了中心形象。这个中心形象就是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如果没有这个中心形象,前面的形象虽然丰富,但难免杂乱,有了这个中心形象,前面丰富的形象就与之共同构成了有机的整体,集中地为批判、揭露腐败的清廷服务了。
笔锋情感
“笔锋常带情感”是梁启超“新文体”的又一特色。而他写政论文,也往往以抒情之笔出之。《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作者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言人之老少”。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气用了十个排句,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关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以后的几大段情感的节奏渐趋平缓,而情感的力度却伴随着论题的开展而加强、而深化了。最后以一段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但这不同于开头那久遭禁锢后的情感爆发,而像江水出峡后的汪洋恣肆,其中充满了对“少年中国”的未来的热切追求,美好向往,让人觉得天空海阔前程无量,文虽终而情未尽,悠远绵长,耐人回味。
8在当时的影响编辑
《少年中国说》的风行,使得“少年”在清末社会里变成一种时尚的革命名词,彼时追求进步的年轻知识分子竞相以“少年中国之少年”或“新中国之少年”自称。1902年南洋公学学生组织“少年中国之革命军”,而汪精卫后来密谋行刺醇亲王载沣被捕,吟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名句,“少年也已经从概念、理想化身为血肉之躯、革命的先锋、未来历史的塑造者”。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梅家玲说:“他提出的对文化遗产的检讨的理念,对于青春、对于一个全新国家形态的憧憬和追求,感染并召唤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直到现在,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