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是从猿的系统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一支,其出现及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二千万年以前,旧大陆生活着许多种古猿。但其中哪一种是人类的直接祖先,是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由猿到人这一进化过程的,还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 腊玛古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古人类学界一般都把腊玛古猿当作最早的人的进化系统的代表。腊玛古猿化石最早是1932 年在印度发现的 ,1934 年被定名为腊玛古猿。以后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不少地方发现过类似的化石,都被归入腊玛古猿类 。腊玛古猿最早的年代为距今 1400 万年,当时一般认为人类起源的时间至少是在1400万年以前。 后来分子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在较晚的时期才从猿的系统中分离出来的,最多不会超过1000万年;腊玛古猿的年代太早,它们不可能是最早的人科成员。另外,人们发现,每一个出土腊玛古猿化石的地点,都同时有另一种肯定是猿类的西瓦古猿化石存在,两者在形态性状上没有重大差别,属于同一类型,只是雌雄性别不同而已。因西瓦古猿命名在前,腊玛古猿命名在后,于是人们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则,取消了腊玛古猿的名称,把它并入西瓦古猿。后来人们一般都同意这种意见,否定了腊玛古猿是最早人科成员的代表。西瓦古猿有不少特征与猩猩相似,因此西瓦古猿可能是猩猩的祖先。 在中国的云南发现了距今约800万年的禄丰古猿 ,这种化石与非洲大猿及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南方古猿有相似特征,可能是接近于人类远祖的类型。但也有人认为,东非肯尼亚发现的肯尼亚古猿,或者在希腊发现的奥兰诺古猿,更有可能是接近人类祖先的类型。 南方古猿与能人 腊玛古猿生活于距今1400万 ~ 700万年之间 。在距今700万 ~ 400万年的这段时间内,至今只发现少量零星的化石材料。能够肯定为属于人的进化系统的最早的化石代表 ,是生活在距今400万 ~ 1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虽然还被称作猿,但它实际上已经是最早踏上人类进化历程的远古人类。它是1925年根据在南非塔翁发现的一个幼年头骨化石命名的。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南方古猿在颅骨、下颌骨、牙齿、骨盆和四肢等方面已经十分清楚地显示出一系列的人科特征,并且肯定已采用两足直立的行走方式,而能否直立行走,则是人在生物学上的基本特征。南方古猿的脑量超过现代大猿,脑的结构也基本上属于人的类型。 继南方古猿之后的人类是能人。能人在体质特征上比南方古猿进步,生活在距今约230万~180万年前,分布在东非和南非。能人化石最早发现于1960年,至今除奥杜韦峡谷外,在肯尼亚的库彼福勒、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地区及南非的斯特克方丹、斯瓦特克朗等地,也发现了这一类型的化石。能人已能制作石器,创造的文化称为奥杜韦文化。 直立人与智人 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是以直立人为代表的阶段。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 万年前,创造的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发现者E.杜布瓦将其定名为直立猿人,并相信直立猿人是现代人的祖先。但关于爪哇直立猿人是猿是人的争论持续了很久,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北京人化石,并有大量石制品、用火遗迹和动物化石出土,直立人是早期原始人类的概念才逐渐被广泛接受。现在发现直立人类型化石的地点已遍布亚、欧、非三洲广大地区,在肯尼亚、印度尼西亚爪哇和中国云南,也都发现了距今150万年左右的直立人化石。 古人类学上的一项重要发现,是在亚、非、欧洲都出土了从直立人到智人过渡类型的化石。在亚洲,有1984年在中国辽宁营口发现的金牛山人头骨;在非洲,有1975年在摩洛哥发现的萨莱头骨和1976年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发现的博多头骨;在欧洲,有1960年开始在希腊陆续出土的佩特拉洛纳头骨及后来在法国发现的阿拉果人头骨。这些头骨一方面具有直立人的性状,另一方面又具有早期智人的特征。它们为解释怎样从直立人过渡到智人提供了重要的根据。 人类进化的最近一个阶段,是包括现代人在内的智人阶段。可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约25万~4万年前 ,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 。晚期智人在解剖结构上属于现代人,大约是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的。在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分布范围扩大了,从旧大陆到达了澳洲和美洲。 这样,由现有发现的化石来追溯人类进化的各个阶段 ,已可以循着由近及远的序列,从晚期智人—早期智人—直立人—能人,一直追溯到南方古猿。比南方古猿更早、形态更原始的人类的早期代表,则还在探索之中。
展开全部
据生活科学网11月20日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机器人蝌蚪,它们会交配和进化,这为揭开我们早期祖先是如何进化成脊椎动物提供新的视野。人类疏远的祖先和其它脊椎动物比它们的后代更加柔软。它们拥有柔软的脊索,当作最初的脊椎,但并不是椎骨。 科学家认为,椎骨的进化帮助我们的远古祖先通过硬朗的身躯能更有力动游动,因为骨头上面附着的肌肉能产生更大的力量。纽约瓦萨学院的脊椎动物心理学家约翰·郎说:“化石表明脊椎的进化至少经历了四个独立的时期。这表明它们必须具有真正的重要功能。” 为测试这一想法,郎及其同事建造了脊椎长度不同的机器人鱼,以模仿灭绝的动物。然后,他们让这些最棒的游泳者交配,看它们产生的后代是如何进化成更能游泳的动物。 机器人交配 这些机器人蝌蚪也叫“蝌蚪机器人”。它们模仿还只有脊索的游泳动物,而这些动物的幼体就是我们所知的海鞘。每一个蝌蚪机器人都有一只单独的电子眼,一个发动机、一台电脑化的大脑来控制它的行动,它的尾巴由不同长度和硬度的凝胶制成。这些机器人体长6-7英寸,尾巴长2-4英寸,在水面上游动。 科学家让三个机器人在直径8英尺的鱼池中竞赛,看谁能快速围着浮在池子上的灯游动。看到哪些机器人蝌蚪游动最快后,研究人员就使用电脑模拟让它们交配,并模拟它们在性交时会出现遗传基因的混合,产生下一代蝌蚪机器人。它们中最好的游泳者被给予最成功的交配,并最有机会出现其显著特征,而较差的游泳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经过繁殖10代后,研究人员发现当游泳性能提高时,它们硬朗的尾巴也得到了进化。“脊柱动物的这一进化真的出现在现场,它们是如此快速和活跃的动物。这部分解剖学与其进化直接相关。”郎说。 然而,郎补充说,他们的分析表明,尾巴硬度的增加只能提高40%的游泳性能,这意味着其它方面也在进化,比如,尾巴是如何转动的。“我们计划调查研究其它60%的原因是什么。” 加入食肉动物 此外,当游泳比赛开始时,研究人员还计划在池子里加入一位食肉动物,然后再看机器人尾巴是如何进化的。这位猎手将努力与机器人发生冲突,而蝌蚪机器人将尽力避开它。其下一代蝌蚪机器人将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来探测这位猎手。此传感器将模仿鱼的压力传感器器官,即我们所知的侧线器官。 据介绍,这是鱼和水生的两栖动物接受外界水流压力、低频振动、温度变化等刺激的感受器官。鱼的侧线器官最发达,一般位于身体两侧,从头部开始沿着整个身体长轴随着水平肌隔的走向分布,直达尾部呈线状排列,因此又称侧线感觉器官,或侧线系统。侧线器官的分布并不局限在鱼的躯干,在鱼的头部也有发达的侧线器官,头部以下是这个系统的次级分枝。侧线器官是一种“从头到尾”排列的多个感受装置,它好像沿着身体长轴安置的一系列多个警报器,利于检测来自不同方向的刺激,也便于利用不同部位感受器报警的时间差,来测定刺激所处的方位,有利于动物适应水生环境。 郎说:“我们的计划不只是制造脊椎的硬度,还包括椎骨如何弯曲和联接的,并观看这些是如何变化的。”郎及其同事将他们的发现发表在11月17日出版的《实验生物学杂志》上。 我是XX. T.T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