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2000字作文,题目是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60

思想教育方面的,请不要胡乱回答,谢谢... 思想教育方面的,请不要胡乱回答,谢谢 展开
小成功2
2014-05-03 · TA获得超过249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1.      人生是宽阔的大海,因为太多太多的航向,太多太多的追求,于是便有迷失方向的困惑,搁浅沙滩的烦恼。
      
      面对莫测的人生,有人踯躅不前,有人痛苦万分,却有更多的人仰天大笑,义无反顾,“留得青气满人间。”
      
      泪罗江畔,屹立着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带长铗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浣花溪旁走出了杜甫:“穷年忧黎民,叹息肠内熟。”“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歌舞融融的梨园里,李白飘然而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在贫困潦倒的情况下,梵高画出了《向日葵》。在久经病魔折磨的情况下,贝多芬创作了《第九交响曲》。
      
      由此可见,许多文人墨客都是笑着面对困惑的。因为他们明白,人生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顺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航船就能鹏程万里,而逆流的船只能使你举步维艰,欲步不前。
      
      我相信只有多情的才子才会“以物喜,以己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苏东坡却感
      
      悟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然。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面对种种困惑。我们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就象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上,不随山水而改变自己的位置;旧乡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经过,依然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其实,困惑并不可怕,只要你用正确的目光去看待,你就能够从困惑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你会发现曲折的人生道路才是最有意义的。
      
      有人说:“生活这把梨,一方面割破你的心,另一方面有掘出新的源泉。”面对困惑、失败和不幸,我们要学会把伤痛转移,在伤口处磨练出一棵又大又亮的珍珠,闪闪发光,照亮自己前进大道路。笑对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在前方!

  2. 雷锋精神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

  每一次想起雷锋,就想起这一段话。有多少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悔恨,为曾经虚度年华而悲哀。有多少人能像雷锋一样,永远的那么富有爱心,永远的那么真诚善良,永远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今日的世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表现出更为开阔的空间,然而,我们曾经火热的心灵却开始变得冷漠,有些本不该变的东西也在变:亲情冷了,同居一楼,邻里相见不相识;友谊馊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成了互相利用的通行证。曾经,我们几十年来所景仰、崇拜和学习的榜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傻子。

  然而,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那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那些人类任何时候都在追求的美好事物没有变。尽管在我们的身边,雷锋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淡忘,然而,在世界的更多地方,雷锋被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雷锋精神以超越时空的力量成为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美国商人如此说道:雷锋精神是人类应该有的,应把雷锋精神弘扬到全世界。要学习雷锋对待事业的态度,学习雷锋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关心人、爱护人、支持人、理解人的品质。

  一个日本企业家这样感叹:“雷锋仅20多岁就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成为伟大的英雄,对人类是有贡献的。学雷锋无国界之分,把雷锋精神引进我们公司,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会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产生巨大的效果。”

  西方人和我们一样,给予雷锋最高的表彰:“雷锋精神与上帝共存。”

  四十多年了,雷锋的名字曾经是激励我们几代人成长的路标,四十多年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正在蓬勃的发展,然而,雷锋的名字却随着我们生活的美好而渐渐远离了我们。有人置疑,有人嘲笑,有人批判,然而,无论我们经历多少变化和困惑,他的名字应该永远刻在我们的心头,他的精神应该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永远的指南。因为,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幸福,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一个公司要想成功,不能缺少雷锋式的好员工。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再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只要你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你的工作就会有不尽的原动力。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的能力大小,而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任何时候,雷锋身上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的品质都是我们不断学习的要素。雷锋精神是不受时空限定的,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雷锋对世界和他人真诚的爱心永远是人间渴求的那种温暖,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在工作上,我们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勤俭节约,把工作当成自己的职责,做一个有利于公司,有利于团队的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得到发展,我们自己的能力才能得以更大的发挥。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雷锋精神,只有我们自己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与人为善,我们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在互动的真诚中感到真正的快乐。一个时刻只看到自己利益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只有一种,那就是为他人而付出,这样做你将获得生命最高的荣誉。

  一个公司要发展,也不能缺少雷锋精神。今天,一切的成功都必须通过合作来实现,如果我们没有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没有助人为乐的精神,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一个企业,如果所有的员工都只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团结互助,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所有的企业都在努力寻找雷锋式的员工,因为这样的员工不仅会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的最好,还会额外做许多。他们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寻找借口,而会自动自发、尽职尽责的完成任务。通常,企业的领导会给这样的人委以重任。如果你想在公司里获得成功,就必须成为这样的人。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雷锋精神。只有发扬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政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几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依赖于这种人的努力,他们时刻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所有民众的利益。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每一支军队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雷锋精神所能影响的远不止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今日,雷锋精神已经成为全人类努力学习和实践的精神,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在寻找和培养更多的雷锋,因为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将因为有更多这样的人而变的更加美好。

  今日的中国是一个大谈变化和西方商业精神的时代,从“奶酪”到“致加西亚的信”的流行,西方的商业文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似乎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很多

  人谈到一个叫“罗文”的士兵如何敬业、服从、努力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时候,在人们费劲心计号召员工努力学习“罗文”精神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似乎忘记了我们身边一个更好的榜样,这是“雷锋”的悲哀,更是我们的悲哀。应该来说,“雷锋”要比“罗文”伟大的多,也要实在的多。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种奴隶式的付出,更应该是一种对世界和他人的爱,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年来,对很多人来说,感兴趣的不是我们自己是否在学雷锋,而是外国人在学雷锋,感兴趣的是西点军校是否有雷锋塑像,而不是我们的身边有多少雷锋。但是,不管怎样,英雄是不应该被遗忘的,雷锋精神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雷锋从来不会离开我们,而我们却曾经几度远离了雷锋。

  是的,几十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再也不要穿带补丁的衣服了,再也不要忍受饥饿了,再也不要像雷锋那样经历那么多苦难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任何时候,他还应该是我们的榜样,何时候我们都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应该理解他、尊敬他。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我们永远也不能缺乏雷锋身上那种对他人和世界的关怀与爱。

  雷锋应该永远属于中国,雷锋精神应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有的精神,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哪种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我们的生活才能更美好。

追问
好像跟困惑坚守没有关系吧。。。
追答
嗯,好像雷锋精神,就好像坚守,转换一下就可行了.
第一个呢,也可以作为参考哦!
谢谢,如有任何问题,随时欢迎.
baxk1108
推荐于2017-12-15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005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583万
展开全部
<人生的困惑与坚守>

人生,总是给予我们太多的话题,一直想把青春嵌入文字里,却迟迟不敢下笔。只因我这笨拙的浅笔不敢肆意描墨,唯恐那美丽的青春在我的落笔下,变成了惨不容睹的丑小鸭。原谅我对那些逝去的年华一份眷恋的感情,轻描淡写地对她简易的写真。
  
  ——题记

   转眼之间,暖阳高照的秋天已接近尾声,替之而来的却是一天更比一天凉抑或冷的天。春华秋实,在这个秋天丰收的季节,农家人都收获了谷满仓的喜悦,于是,欢声笑语就飘荡在这个美好得有点幸福的季节。

   秋风微漾,让心靠近阳光,抵近它最后的余温。捧一杯热茶,依窗独坐,在浓浓的茶香里,把今秋最后一天的美景收入眼底,存藏于心底。唯恐稍不留神,一转眼再也不能看见。或许,眼前的季节,繁华得再美好,时光终会领着我们,走向远方,空负我们眷恋的心。
   流年似水,流走了我们太多美好时光。无论我们多么虔诚地依恋她,把光阴以分以秒来珍惜,她却对我们的怜惜却视而不见,固执地前行。

   一晃眼,青春已走远,我们已不再年轻。站在今天的路口,我们转身回望,一路的脚印深深浅浅,篆刻在过去难忘的时光……
   那些年,我们都曾爱做梦,幻想无边际。总是梦想自己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天使,总以为自己能让这个世界来个翻天覆地。那些轻狂的梦想就像夏夜草丛的纷飞的萤火虫,闪烁着暗淡的光芒。

青春的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而此时,我们是书中的主角、画中的人物。青春的故事像抽屉里的那本日记,装满微笑与哭泣。
诗人说:“只要友情的绿叶不凋落,青春就能长留在我们身边。”正是这些青春的朋友带给我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曾携手共游人间。

难忘常常在一起玩闹、一同搞恶作剧的伙伴。在操场上,我们一同打球。蓝蓝的天空下,阳光暖暖地照在每个年轻的脸庞上;我们会联手捉弄别人,也会玩起童年纯真的游戏。一只脚兴冲冲地迈进青春的门槛,另一只脚却在童年的梦幻中不肯出来。
难忘那些有着共同的思绪和情怀的知己。我们曾一同祈祷:愿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满阳光;我们曾坐在石阶上,面对蓝天,共同规划我们未来的蓝图。昨天和明天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懂得抓住今天把握现在才是明智的选择。

难忘那些昔日的对手。我们常常会为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会为谁考第一而暗自较劲。他们曾给我带来过不少烦恼,也带来过不少快乐。他们是我的竞争对手,可又暗暗地不让别人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让敌意有如过眼烟云,伸出彼此的手,握紧令人羡慕的韶华与纯真。
难忘那些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的朋友。偶尔的一笑,一声问候,一个动作,在记忆中都铭刻为永恒。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世间却有着永恒的友谊。

人生中有许多感人的机缘,有各式各样的朋友,值得我们一生珍惜。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泪,也有相同的梦,拥有一样美丽的年华。正像歌中所唱:“不求生生世世,不求朝朝暮暮,但求平平淡淡,携手共游人间。”让我们以青春做笔,真情做墨,画出更美丽的风景,抒写更生动的青春之歌。

   那些年,我们也喜欢黑夜把孤独饮醉。趁着月朗星稀的夜晚,悄悄地把满满的心事放飞,当流星在眼前划过的瞬间,许下只有自己知道永远不能实现的愿望。

   那些年,我们豪情万丈,我们以为朝阳为我们升,我们以为春花为我们开。热血在心中翻滚着浪花,我们装扮一新,趾高气扬地走过人头攒动的街头,人们会对我们浅浅的笑,淡淡的说,因为你年轻。
   那些年,我们的心随春风蠢蠢欲动,有棵花树正在悄悄地发芽。我们也偷偷地暗恋上了她,喜欢她在心里制作甜蜜的滋味。那年寒风四起的冬天,吹乱了早已费心叠好的九十九封情书,看着漫天飞舞的白纸黑字渐渐消失在风里,那刻的心也真真实实疼痛了一回。

   那些年,幸福的烦恼堆积在我们的心怀,也让我们彻夜未眠。迷茫中把苦涩悄然咽下,一直到心沉底,笑一笑后每天阳光还是那么的灿烂……
   不经意间,美好的年华悄逝在昨天,青春在我们的身后扬手远去。我们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年,不再是无忧无虑把歌唱的年龄,不是太多的光阴等着我们可以随手挥霍。一场游戏一场梦,所有的幻想和梦像飘过的肥皂泡沫,最后破碎在风中。那些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都只不过是这一路上短短一瞬间的插曲而已。

   那些过去的时光,串联起我们永远不能复还的青春。如同我们在超市里购买的甜点,直到吃进肚里已消化了许久,它在嘴边的余味还让我们回味无穷。我们应该感谢记忆,感谢她把我们恋恋不忘的过往青春剪辑成片段,温情地丰富着我们的神经。每个剪影都在证明着,青春,我们曾来过。

  在一个风起的日子,我们时常翻转着青春的扉页,在回忆里寻觅那里的春暖花开。飞扬在青春里的那份激情,如今不再涌荡我们的胸怀,化为溪水流淌心际,承载一帘的云烟。
   在这秋的边缘,青春的回声还飘荡在耳畔,那种恋恋不忘的感觉终究难以割舍,却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程山水。我们在那里展翅学飞,我们在那里成长。犹如衍生的季节一样,不停的更换着年轮,丰硕的羽翼和朝霞落日一起成熟。

   青春已渐行渐远,如今的我们满存信念,韶华倾付。举起的双手也能支撑一片天空的蓝。身处泥泞的路途中,我们也可以一直向前,风雨里我们也要翻山越岭,只因我们都是不悔的追梦人。
追问
这是关于青春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5-03
展开全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新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白话文顺利推行,守旧的文人们便坐不住了。他们视新文化如洪水猛兽,感到了一种灭顶之灾即将来临的惶恐。他们要保存国粹,便要反对新思潮,抵制新文化运动。那时,攻击新文化最激烈的,是一个自称“清室举人”——以卫道自任的林纾:字琴南,福建人,桐城派古文家。他首先在《新申报》上发表《蠡叟丛谈》,以短篇小说的形式,辱骂和攻击《新青年》团体的人们。同时又在《公言报》上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一、《荆生》
其中写三个书生:皖人田其美,影射陈独秀;浙人金心异,影射钱玄同;新归自美洲的狄莫,能哲学,便是隐指胡适。三人聚于北京陶然亭畔,饮酒歌呼,放言高论,掊孔孟,毁伦常,攻击古文。忽然,隔壁一声巨响——
一伟丈夫趫足,超过破壁,指三人曰:“汝适何言?……尔乃敢以禽兽之言,乱吾清听!”田生尚欲抗辩,伟丈夫骈二指按其首,脑痛如被锥刺。更以足践狄莫,狄腰痛欲断。金生短视,丈夫取其眼镜掷之,则怕死如猬,泥首不已。
丈夫笑曰:“尔之发狂似李贽,直人间之怪物。今日吾当以香水沐吾手足,不应触尔背天反常禽兽之躯干。尔可鼠窜下山,勿污吾简。……留尔以俟鬼诛。”完全是汹汹的骂詈与仇恨,正如胡适所说,“这种话很可以把当时的卫道先生们的心理和盘托出”。在小说的结尾处,林纾不禁感叹,“如此混浊世界,亦但有田生狄生足以自豪耳!安有荆生?”

二、《妖梦》
写某人梦游阴曹地府,见一所“白话学堂”,门外大书一联云: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甚么东西。
校中有三个“鬼中之杰出者”:校长元绪,明显是影射蔡元培;教务长田恒,影射陈独秀;副教务长秦二世,则又是指胡适。某人进得学堂,至第二门,匾上大书“毙孔堂”,也有一联:
禽兽真自由,要这伦常何用;
仁义太坏事,须从根本打消。
对鬼中三杰,骂得比《荆生》更粗鄙,更刻薄无聊。最后请出“罗睺罗阿修罗王”,将他们吃掉。林纾评论说,吃了这些“无五伦之禽兽”,“化之为粪,宜矣!”
从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出,林纾对新文化真是切齿痛恨,他幻想有“罗睺罗阿修罗王”或“伟丈夫”荆生出来,用武力消灭新文化人士。

三、《致蔡鹤卿书》
本文系林纾写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一封书信,作于1919年3月。其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点:
其一,批评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新派人物鼓吹欲救国就必须“覆孔孟、铲伦常”。
其二,批评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新派人物主张“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
其三,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趋怪走奇”的言论是贻害青年的。
文中系统地表现了林纾维护孔孟之道,维护旧道德、旧文化的保守思想和晚清遗民的立场。此信公开发表后,林纾成了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一书,驳斥了林纾的指控。鲁迅等也多次撰文,批判他的谬论。桐城派到了“五四”时期业已衰微,走到了历史的反面,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的,从此文可以看到桐城派末流在“五四”前后的思想面貌。
时值“五四”运动前夕,辛亥革命亦已8年,封建伦理道德、孔孟学说已趋背时,科学民主日渐深入人心。而林纾却逆历史潮流而动,站在晚清遗民的立场上,顽固地以道统、文统的卫道士自任,企图阻挡冲决封建伦理纲常的时代洪流,阻止适应新形势的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可谓是秋后寒蝉的哀鸣、螳臂当车之举,显得有些不自量力。本文为书信体论文,写得既彬彬有礼、谦和诚恳,充分显示了与蔡氏的故旧之谊,企图借以说服蔡元培改弦更张,又旗帜鲜明、顽固地表明了作为晚清遗民的立场和维护封建纲、反对新道德新文化的观点,语气咄咄逼人。同时大量运用中外史实证明自己观点,使文章论据充分、说服力强;语言灵活多变,既有桐城古文的雅洁,又有骈偶之句的运用。行文中“不经意中涉笔成趣”。这是借鉴了史传文学和小说的写法,突破了桐城古文缺乏情韵的藩篱。

第二部分 晚年林纾

林纾:一个复杂的存在
前半生是人——翻译大家,堪称五四新文学的“不祧之祖”;
后半生是鬼——晚年林纾,五四话语中最顽固的“封建复古派”。
他的一生,以异乎寻常的启蒙热情大量译介西方文学而始,以对社会变革充满迷惑和愤恨最后成为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而终。顽固非尽守旧也,晚年林纾的困惑与坚守!晚年林纾绝不是一个毫无价值、毫无意义或仅有负面价值、负面意义的的“封建复古派”,绝不是一个思想陈腐、不值一提的“封建遗老”。晚年林纾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

一、“五四”——林纾的“滑铁卢”
(一)中年林纾:五四新文学的不祧之祖
辛亥之间,林纾轰轰烈烈的文学翻译事业,即林译小说曾从不同侧面促进了近代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创作的革新,并由此播下了五四新文学的种子。(辛亥之前林纾在翻译实践中形成的新的小说观念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与五四新文学流行的小说观念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通之处。)
中年林纾的翻译事业对五四新文学的兴起产生的积极影响:
1.林译小说曾以促进近代思想启蒙的方式间接地加惠于五四新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直接目的是启蒙:把人从封建主义、蒙昧主 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20世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时代主题:反封建、反对列强侵略,谋求民 族解放。“反帝反封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的两大任 务。
1901《黑奴吁天录》—— “灵石”“醒狮”鲁迅
《巴黎茶花女遗事》等——激发当时青年的反封建意识。歌颂青年男女们坚贞纯洁、执 着如一的爱情,传播了近代西方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新思潮。
2.林译小说又以促进近代文学变革的方式间接地加惠于五四新文学
为中国文学向外国文学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窗口,使近代小说的创作在格式、技巧诸方 面,出现了一些虽稚弱但却具有决定意义的革新迹象。近代文学——五四新文学。
五四小说的现代转型由此迈开第一步:打破章回体,创作中主动接受外国小说的影响, 翻译过程中也曾比较注意介绍和学习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和描写技巧。
3.林译小说曾对众多五四作家文学倾向的形成产生过直接影响

4.林纾比较中西文学的心得与五四新文学的旨趣精神相通

(二)、晚年林纾:五四新文化派的首选对手
1.拂去强加于林纾的不实之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的结论:林纾蓄意挑起了五四新旧思潮之争;林纾对新文化派谩骂不 休;林纾企图借助北洋军阀武力镇压新文化派;林纾公然运动国会议员弹劾教育总长……
最原始的治史之法——林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争年表,还原历史始末——事实:林纾不是 五四新旧之争的主动挑起者。
林纾在《荆生》《妖梦》中对陈、胡、钱的谩骂和丑化确实过甚,但事后他曾数次就此公开 认错,这对于名满天下、孤傲狷介的林纾而言并非易事。
新文化派之谩骂对手,较之林纾并不逊色,可是新文化诸子却不仅拒不认错,反而强调林 纾此类对手则“唯有痛骂之一法”。
五四时代把林纾纠缠其中的所谓新旧思潮之争,根本就不是一次理性的、平等的学术争论。
2.林纾何以会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选对手呢?
林纾在当时的“旧文学”阵营中最具社会影响
林纾是近代“老新党”在文学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三)身后林纾:五四话语中的“封建复古派”
1924.10.9 溘然长逝 盖棺事未了 “封建复古派”身后评价:
l 1924—1949:民国时期,从“桐城谬种”到“林琴南先生”。
l 1950—1978:新中国成立时期,“封建复古派”的单一指认与史料运用的以意为之。
l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评林纾的学术要求遭遇“颠覆五四”的思想禁忌
重新研究和评价林纾,逐渐成为主流动向。研究者既想重评林纾又都比较自觉地维护着五 四新文化派对林纾的批评和定性。五四话语神圣不可挑战,“莫非林纾头上的‘封建复古 派’的帽子永远摘不下来了么?”

二、林纾重评
(一) 林纾罪状浅析
林纾的罪状:“整个论证过程之中都顽固地站在封建复古派的立场上是当时守旧势力的 代表。”并非研读史料后作出的独立判断,而是以五四伟人的姿态祖述着新文化派当年的说 法而已。由于历史,特别是去今不远的历史的书写,常常是胜利者的书写或者是史学家站在 胜利者立场上的书写。因此,历史的本来面目及其复杂性就有可能被遮蔽和简化。那么,五 四时代的林纾真的就属于封建复古派吗?
新文化阵营— 革新、进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林纾———— 守旧、反动
可是,倘若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我们不难发现林纾当时的主张其实颇多合理之处。
且看林纾与新思潮激战的焦点问题—分歧:
Ø如何对待文言文:其分歧并不是同意不同意使用白话文的问题,而是使用白话文是否 就一定要废止文言的问题。即,肯定白话文学是否就一定要否定历代的文言文学?
Ø如何对待儒学:其分歧不是同意不同意提倡新文化的问题,而是提倡新文化是否就一 定要否弃儒学的问题。
小结: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关于林纾及五四时期新旧思潮之争的评述,都是需要 重写的。

(二)林纾与新文化派之间依然存在新旧之别:
Ø 文化视野:林对西学了解较为肤浅——“错位”的论争
Ø 林纾对中国文化(含文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性、迫切性,对中国文化(含文学)实现 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均缺乏应有的自觉。

(三)林纾绝不是所谓的“封建复古派”
Ø 封建复古派: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只具有否定意义的文化身份
Ø 林纾之“旧”:①虽然也具有相对于先进、革新等意义的落后、保守性质,但主要是 由“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的人类社会进化规律决定的,是一般老年人都 难以摆脱的宿命。把一个老人由于知识结构的陈旧而在文化变革上表现出来的迟暮之 态,“上纲上线”为封建复古派并大加挞伐,显然并不合适。
②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历史背景下还具有坚守本民族的文化身份, 珍重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积极价值。

(四)结语晚年林纾: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Ø 作为五四时期的旧派文人,晚年林纾确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局限。
Ø 作为五四时期的旧派文人,晚年林纾对于现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又是别具意义的。
Ø 作为五四时期的旧派文人,晚年林纾属于一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
中肯评价:文化的保守主义≠抵制革新的守旧思想
具体到对晚年林纾思想性质和历史地位的评价:
1.在政治上林纾很早就鼓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以后又及时顺应了共和。
2.在文化上林纾虽然坚持中体西用的基本立场,但他所守的主要是文化的民族身份,而不 是封建复古派的夷夏之辨;他所抵制的主要是粗暴否弃儒学的激进思潮,而不是对西方文化的 择取;他固然珍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但也承认西方的近代文明已经到花明柳媚之时。
3.在文学上林纾虽然反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片面否定文言文的激烈主 张而不是白话文本身。
三、林纾现象及个人评析
林纾,并非一个单独个体的存在,而是当时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的真实写照。当 时社会,政治大变局牵连着文化大变局。那个年代人,无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与思想主 张,无不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正身处于亘古未有的大变动之中。当时著名人物对时代变动的体认 在一个世纪间不断被后人征引:“19世纪与20世纪交点之一刹那顷,实中国两异性之大动力相 博相射,短兵紧接,而新陈嬗变之时也。”“今者时势又剧变矣,学术之必变,盖不待言。世 之言学者,辄怅怅无归……”他们“新”的政治理想、人生憧憬与传统的心态、操守之间,存 在着十分尖锐的矛盾。当他们以充分的行动力量追随时代前进,这种矛盾便被掩盖了;而当岁 月蹉跎,风云变幻,往日的一腔情怀竟化作风流云散的凄凉,曾经激进过的文人便领受了近于 绝望的幻灭感——他们当然无法预料在他们之后的几代文人也将轮番品尝类似的感受——于是 他们又得从传统文化提供的人生模式中找寻精神退路;于是,曾经“新”过的文人往往重又回 归于“旧”。坚守保守立场的人,也已经无法再在入出进退间维持心理平衡,只能以索寞的悲 愁和黯淡的感伤无可奈何地体认时代的痛苦。林纾现象,作为一种文化保守主义现象,是那个 特殊时代的产物。
可以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林纾个体或者此种现象都是应时代之需,有其必然性和合 理性;也正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与新文化运动者共同致力于当时的文化建设,也才使得我们的文 化在趋新的同时保留传统,从而使我们的中华文化得以健全发展。反之,一味求新或者一味守 旧都是极不可取的。只有两者兼而得之,才是上策!
对于一个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而全面地分析:避免只是取其一时或就其一点而作出定论, 更应结合当时时代,综其一生种种以及对于社会的影响来评价其功过是非;避免限于历史政治 语境而失之偏颇,要敢于抛弃既有成见,以全新的视角去客观评述。
追问
我是想问自己的思想情感,说下关于困惑坚守的感想,不是古人的事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