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开课伊始,灵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职校学生上课时,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聊天,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学习课文之始,笔者努力创设出一种既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又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上课就先给学生介绍一些人名地名的谐音:霍启——祸起;卜世仁——不是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梨香院——离乡怨;十里街——势利街;王熙凤——昔日凤凰;贾宝玉——假宝玉; 林黛玉——林待玉(宝玉)……这些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新奇好玩,又与课文的知识相关,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采用课前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既轻松又有兴趣。
二、课中拓展,灵动课堂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立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教学形成合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拓展精彩文段,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教学中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延伸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积淀语言,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故乡的榕树》一课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整篇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非常富于生活情趣,是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榕树勾起自己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重现了儿时的愉快生活。结合职校学生语文能力较差,这样的句子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语言,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仿写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仿句,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作者那种思乡之情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展阅读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
2.拓展空白悬念,训练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训练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进行《工作,从卖灯泡做起》一文的教学时,就进行了一次心理补白的描写训练,笔者抓住文中王经理说的话“要干,就干好,要不,就另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谋其职。这个道理,你应该知道吧?”创设了一个拓展环节:此时的“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段心理描写,200字左右。有一位学生的短文十分精彩,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实录如下:“是呀,我现在这里实习,我干的好吗?是不是真的不能学以致用?难道我就要这样子混下去吗?难道我真的要另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适合自己的工作到那里找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中闪现。但此时,另外一个自己也在脑中争斗,我读了四年大学,连个实习工作都做不好,怪不得社会上认为当今大学生素质低下,只会读书考试,不会干活,高分低能。不,我不能输给自己,我要跨好我人生的第一步,我一定要把这次实习工作做好,‘要干,就干好!’我要让大家看看我这个大学生的素质!”通过补充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对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3.拓展人文内涵,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职校学生思想复杂,作为职校教师,更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人文内涵,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而且要通过拓展将人文熏陶加深甚至延伸至生活,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如《太阳·老人·少女》是一篇抒情短篇小说,它用象征手法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教学本课重要目标之一是充分发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实现目标,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怎样理解本文里太阳、老人、少女的含义?(2)说说身边具有“老人、少女”那样品格的人物。(3)你有哪些感悟,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教师导读,学生交流讨论、感悟体会,教师点拨指导的教学模式,挖掘出人物的内涵:
老人:饱经风霜,一生勤苦,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繁衍了后代,是他和无数与他一样平凡的人,创造了世界,他们流了汗,流了泪,也流了血,他们是真正的大地的主人,社会的脊梁,而他们从生活中所得到的却极少,过着清贫单调、几乎没有任何温暖的生活,可他们却毫无抱怨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像他这样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创造着美好的世界。
少女:年青的画家,从老人简单平淡的一生中感受某种不简单、某种了不起和意味深长的东西,更深一层地了解到人生和功勋的意义和奥秘。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生活和人生。
太阳:生命的象征。
在完成第一个问题后,师生又畅谈了自己身边的人物,有很多学生找出了生活中具有“老人”“少女”一样品格的人,最后还谈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跳出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对塑造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后拓展,灵动课堂空间,学以致用
1.联系校园生活,与实际行动结合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笔者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给予辅导,例如:校园艺术节时表演课本剧,动员学生参加“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各种主题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墙报比赛、征文比赛、国旗下讲话等。这些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活动能力,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联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学习应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 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笔者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乡荔枝的品种、质地、销售渠道、加工方法等,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了自己家乡种植的荔枝品种单一,有的学生发现荔枝质地不够优良,等等。教师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拓展到生活、社会,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立足文本,丰富内容,给我们的语文课堂灌注了强大的生命力,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只有自己先“厚实”起来,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职校学生上课时,有的睡觉,有的玩手机,有的聊天,他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学习课文之始,笔者努力创设出一种既适合学生走入文本的情境,又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一开始上课就先给学生介绍一些人名地名的谐音:霍启——祸起;卜世仁——不是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梨香院——离乡怨;十里街——势利街;王熙凤——昔日凤凰;贾宝玉——假宝玉; 林黛玉——林待玉(宝玉)……这些谐音都有特殊的含义,或讽刺,或感叹,学生初次接触觉得新奇好玩,又与课文的知识相关,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习。采用课前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既轻松又有兴趣。
二、课中拓展,灵动课堂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立足教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呈现了另一个信息,另一种认识,另一种思维,这样通过不同角度的教学形成合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涵,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1.拓展精彩文段,培养语言能力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很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含很多妙词佳句,精彩语段。教学中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延伸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积淀语言,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达到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例如《故乡的榕树》一课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整篇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第二自然段的描写非常富于生活情趣,是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榕树勾起自己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重现了儿时的愉快生活。结合职校学生语文能力较差,这样的句子非常适合训练学生的语言,于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仿写的拓展训练。让学生仿句,这不仅增进了学生对作者那种思乡之情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展阅读课堂成为学生语言积累的根本。
2.拓展空白悬念,训练学生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字是一种符号,文字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包含许多诸如语言、心理、场景和情节等方面的“不确定”与“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把握文章中心人物品质,又能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义,训练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进行《工作,从卖灯泡做起》一文的教学时,就进行了一次心理补白的描写训练,笔者抓住文中王经理说的话“要干,就干好,要不,就另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谋其职。这个道理,你应该知道吧?”创设了一个拓展环节:此时的“我”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写一段心理描写,200字左右。有一位学生的短文十分精彩,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实录如下:“是呀,我现在这里实习,我干的好吗?是不是真的不能学以致用?难道我就要这样子混下去吗?难道我真的要另找适合自己的工作?这适合自己的工作到那里找呢?无数的问号在我脑中闪现。但此时,另外一个自己也在脑中争斗,我读了四年大学,连个实习工作都做不好,怪不得社会上认为当今大学生素质低下,只会读书考试,不会干活,高分低能。不,我不能输给自己,我要跨好我人生的第一步,我一定要把这次实习工作做好,‘要干,就干好!’我要让大家看看我这个大学生的素质!”通过补充心理活动描写,学生对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3.拓展人文内涵,培养高尚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职校学生思想复杂,作为职校教师,更应有强烈的人文意识,不仅要充分利用文本挖掘人文内涵,让学生通过对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领悟,而且要通过拓展将人文熏陶加深甚至延伸至生活,以此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如《太阳·老人·少女》是一篇抒情短篇小说,它用象征手法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教学本课重要目标之一是充分发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了实现目标,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你怎样理解本文里太阳、老人、少女的含义?(2)说说身边具有“老人、少女”那样品格的人物。(3)你有哪些感悟,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教师导读,学生交流讨论、感悟体会,教师点拨指导的教学模式,挖掘出人物的内涵:
老人:饱经风霜,一生勤苦,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繁衍了后代,是他和无数与他一样平凡的人,创造了世界,他们流了汗,流了泪,也流了血,他们是真正的大地的主人,社会的脊梁,而他们从生活中所得到的却极少,过着清贫单调、几乎没有任何温暖的生活,可他们却毫无抱怨地承受着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像他这样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正创造着美好的世界。
少女:年青的画家,从老人简单平淡的一生中感受某种不简单、某种了不起和意味深长的东西,更深一层地了解到人生和功勋的意义和奥秘。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生活和人生。
太阳:生命的象征。
在完成第一个问题后,师生又畅谈了自己身边的人物,有很多学生找出了生活中具有“老人”“少女”一样品格的人,最后还谈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看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跳出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认识身边的人,对塑造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课后拓展,灵动课堂空间,学以致用
1.联系校园生活,与实际行动结合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笔者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并且给予辅导,例如:校园艺术节时表演课本剧,动员学生参加“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各种主题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墙报比赛、征文比赛、国旗下讲话等。这些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活动能力,从而真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联系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语文的学习应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应让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 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后,笔者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乡荔枝的品种、质地、销售渠道、加工方法等,有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了自己家乡种植的荔枝品种单一,有的学生发现荔枝质地不够优良,等等。教师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把课堂拓展到生活、社会,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立足文本,丰富内容,给我们的语文课堂灌注了强大的生命力,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只有自己先“厚实”起来,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着生机,洋溢着智慧的火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