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里有50元,求大神解释为什么买完东西剩下51元 5
要是每次花一块钱这剩余钱总数能一千多,后面的钱数每一次的基准不一样,是不能累加的,假设原来有50块钱,买第一、二、三、四件东西花了a、b、c、d块钱最后剩余0,则50=a+b+c+d。
买第一件物品后剩余50-a;买第二件物品后剩余50-a-b;买第三件物品后剩余50-a-b-c;买第四件物品后剩余0;所以剩余的钱的和为150-3a-2b-c。
由于a、b、c为不确定的数,所以剩余的钱的和有无数种结果。意味着剩余的钱的和与每次花掉的钱的多少有关,而并不等于原有的钱数。问题中正好相差1,纯属数字凑得巧。
扩展资料:
这是逻辑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思维陷阱题目,很简单的。怎么可能把每次剩下的钱加一起,就比如每次花1元钱共花50次,第一列1、相加为50元,第二列49、48、相加为1225元。第二列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出题的人故意选了使两列之和相差1元的特定数,造成假象误导思维。再举一个列子:钱的总和怎么可以和用之后剩余的能相等呢,就像吃东西一样的不可能每次吃剩的加起来能等于总的数量,那吃进肚子里的不算。
这道题偷换了概念,因为把剩下的钱加起来是没有意义的。
51是剩余的钱的和,本质上与花的钱的和不一样。 举个例子:有50元钱,第一次花了2元,剩下48元。第二次花了3元,还剩45元。剩下的加起来是93元。很明显剩下的钱加起来没有意义。花的钱加起来才有意义。
偷换概念可以是修辞学的技巧,也可以用来作出对人们作出游说,但事实上,这只是误导人的谬误,因为对方真正的论据并没有被推翻。
偷换概念就是把一件事物的本来意义用狡辩的手法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混淆是非把假的搞成了真的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达到某种目的。 中国的成语:“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浑水摸鱼”“顾左右而言他”似乎都多少表现了偷换概念的那种意境。
举例: 某甲,某乙。本来是某乙错了,但是某乙偷换“正确与错误” 概念为“左派与右派”然后自诩“左派”来攻击某甲,则就是偷换概念的典型例子。
以下是一些偷换概念的方法:
1、把对方言论作出曲解,把它推翻,再装作已经推翻了对方真正的言论。
2、断章取义──从对方真正的言论中选取有误导性的段落。
3、选取其他与对方拥有相同立场的人,把他们支持该立场的软弱论据推翻,再假装已经辩倒“所有”拥有该立场的人,从以推翻该立场。
4、虚构一个行为和信念遭受批评的人物,再声称该人物为对方言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逻辑学书籍只把偷换概念定义为歪曲论点,但现时的用法可以泛指以上的手段。传播媒体有时也会偷换概念以操控传媒资讯。
可是,把对方的论点小心地描述和推翻并非经常是个谬误。这手法可以限制对方论点的范畴,使其离题,或者作出穷举法论证的一步。
如满意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