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中枢是位于脑干还是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扩展资料:
1、下丘脑前部
如果周围环境温度(空气、围护结构、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提高,或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热感受器就会向大脑发出信息:只要下丘脑前部的温度稍高于设定值,它就会发送出神经脉冲以引发人体的相点关扩张和排汗机能。
2、下丘脑后部
下丘脑的后部执行着抵御寒冷的功能。当人体处于冷环境下,下丘脑的后部从冷感受器接受温度信号,然后指示皮下血管收缩来减少身体表层的血流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皮肤温度以减少人体辐射和对流热损失。为了调节温度而改变血流量和皮肤表面细胞的大小的机能叫做血管收缩调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人体体温调节系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大脑皮层。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切除下丘脑以上的前脑的动物即下丘脑动物,仍能保持接近正常的体温调节功能,而切除中脑以上的全部前脑包括下丘脑的动物则不能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用局部加热或电刺激猫的下丘脑的前部,可引起热喘、血管舒张和足跖发汗等散热效应,破坏该区后,在热环境中的散热反应能力丧失。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可能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正调节中枢,主要包括POAH等,另一个是负调节中枢,主要包括VSA、MAN等。
当外周致热信号通过这些途径传入中枢后,启动体温正负调节机制,一方面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上升,另一方面通过负调节介质限制体温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调定点上移的水平及发热的幅度和时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指下丘脑的某些对体温变化起调节作用的神经结构。约在100年前就有报告指出局部损毁狗的下丘脑会引起体温升高。上个世纪4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曾以定向刺激法和局部毁损法证明下丘脑前部为散热中枢,后外侧部为产热中枢。
60年代后,先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特别是在下丘脑的视前区和前部对温热刺激敏感的热敏神经元的反应最灵敏。温热刺激该部位时引起散热反应,以冷刺激时结果相反。
扩展资料
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
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
根据体温调节中枢定位问题的早期研究,认为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视交叉后方的下丘脑较靠前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散热,较靠后侧的区域主要是促进产热,这两个区域之间保持着交互抑制的关系,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一些实验证明,上述各神经结构的活动都受视前区—下丘脑(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POAH)一些细胞群的控制。POAH构成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中起整合作用的部分。
扩展资料:
调定点学
关于体温调节的机制,即如何把体温维持在37℃这一水平上,一般用调定点学说来解释。这个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体温类似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的作用相当于恒温箱的调定器,是调节温度的基准。
下丘脑前部视前区的温敏神经元与冷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的作用。这两类神经元活动的强度依下丘脑温度的高低而改变,其变化的特点,呈钟形曲线。两条曲线的交叉点,就是已经调试完毕的体温基准点,简称调定点。正常人此点温度定为37℃。
若流经此处血液的温度超过37℃时,温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散热过程加强,产热过程减弱;如流经此处的血温不足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皮肤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通过中枢整合作用,也可影响调定点的活动。
可是八年级的科学书上有一句话“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的。”能否解释一下。
好像是小脑控制身体平衡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