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议论文3000字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我们作中国青年一代,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努力推动文化前进.先前:传统文化引导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她始终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现今:我们要承担起光大,把优秀中华文化应奉献给人类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别人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未来:民族要发展,民族文化必须要发展.站在今天,师承文化传统,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形态,并传承给民族的将来,这是今天我们的使命,责无旁贷.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11-10-05 14:49 统的技术与文化是具有特殊性和民族性的,现代的技术与文化则是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得本国或民族的技术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这就需要通过实施文化与技术变革,打破自身传统的封闭模式,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之中.同时,应保持本国技术与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和多样化.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没有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例如,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实行“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管理制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者们通过实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变革,对“中体西用”进行了修改,即承认并引进西方的技术制度及文化政治制度,促进了技术转移.然而,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皆未获得彻底胜利,致使文化变革没有最终完成,“中体西用”论也未被彻底改变,技术转移在封建腐败政治制度的制约下,未能促进中国近代技术与文化的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形势下,全面认同并引进前苏联及东欧的技术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基本上采取了全盘否定外国技术与文化的态度,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致使技术转移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与文化,同时也积极地对外输出本国的技术与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后
于中国而形成了“绳魂弥才”、“和魂汉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其中,“绳魂弥才”中的“绳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发产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它是“和”思想的雏形;“弥才”是指包括
中国在内的大陆技术.“绳魂弥才”是指处于“绳纹—弥生”时代(相当于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秦汉时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术与文化与外来的技术与文化并存统一,形成本国的技术与文化.“和魂汉才”是在“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观念.在上述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古代日本人积极引进吸收中国的技术(如各种铁制器具)与文化,并创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术与文化.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虽然在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拒斥的态度,但在明治维新以后却转变了态度,即把“和魂汉才”转变为“和魂洋才”,即坚持本国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应用西洋现代的技术器物和社会文化制度,促进了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当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日本在引进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时,选择吸收与“和魂”相符合的德国国家主义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并弹压与之相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这就为以后日本滋生民族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战争的深渊.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强烈干预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战时封建主义制度,认同并引进欧美的技术与文化,在制度层上由引进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和法制,转变为引进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法制.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识仍然存在,军国主义势力屡屡抬头.可以说,现代日本从总体上仍然沿袭着“和魂洋才”的对外态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技术发明模式由模仿综合向自主独创的转变,日本在技术转移上也由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技术输出.然而,在技术输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摩擦.这就要求日本彻底改变“和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以适应新时期技术转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这方面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美国当欧洲白人尚未进入美洲大陆时,印第安人经过世代努力,已经创造出了本民族独特的技术与文化.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这块大陆之后,欧洲白人便来到这里.面对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印第安人在总体上所持有的态度是,认同白人技术器物的效用性,并选择性地引进有助于他们狩猎和作战的技术器物(如枪刀等),拒绝接受白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与白人发生过文化摩擦.然而,在整个印第安民族中,每个部落对待白人的态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术器物和文化制度,改变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但他们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反,大平原诸部落的印第安人则顽固保守本民族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全面拒斥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并以武力相对抗.最后难以抵制白人的冲击,生活领地和资源日趋减少,以致走向贫困和衰落.
白人来到美洲大陆以后,面对印第安人传统、落后的技术与文化,他们自然产生白人技术与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他们强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统治,使之成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为此,他们用武力屠杀反抗的印第安人,捣毁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后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态度及行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对印第安人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屡屡产生文化摩擦.类似这样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现在美国中存在,这充分说明白人持有的种族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是完全错误的. 印度古代印度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筑、雕塑(刻)技术,从此使印度文化圈成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进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养蚕和丝织技术等以外,主要是将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输出到了中国,并由此远传至朝鲜和日本.可见,古代印度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指导的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单向性的对外输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被迫开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毁印度的传统工业,接着,便强行向印度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从而破坏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摧毁了以封建主义为特征的封建庄园制度.另外,英国还企图用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迫使印度人放弃佛教,皈依基督教,以达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对此,印度人虽然被迫接受英国的技术器物和资本主义文化制度,但却拒斥英国的基督教文化,坚持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同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时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为维护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而努力着.因此可以说,印度在近现代形成了类似于“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影响的技术转移仅限于器物层和制度层的范围内,而在观念层上仍然保持着印度的文化传统和技术特色.
上述国家在技术转移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在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大都认同并吸收外来的技术器物,或认同或拒斥外来的社会文化制度,全面拒斥外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些国家或民族能够超前认同和引进外国的技术器物,滞后引进其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产生文化摩擦,从而给技术转移带来影响.
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
认识与处理传统
与现代关系的对策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消除文化摩擦,促进技术转移与社会发展呢?
如果本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影响下的技术制度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果断地对其实施文化变革;如果本国的社会文化制度在客观上优越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坚持这种制度,对其所属的各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另外,如果本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那么,就应该通过吸收外国的文化思想来对其进行更新.近代中国所实施的许多文化变革相继以失败而告终,也未能彻底改变其落后状态.这说明,在中国实施技术与文化的变革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艰巨性.对于目前乃至以后的中国来说,实施技术与文化变革依然是一个未尽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优秀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以“扬弃”的态度来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分重要.
在对待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和现代的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上,不能全部弃之不顾而一昧追求“高、精、尖”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这样,会滋生自由化思想和自私自利的所谓“摩登文化”,相反,应该加强用现 代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或传统产业,应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此,弘扬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创新,对外来技术与文化实施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它们成为本国技术与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既能够促进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又能够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目前,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变革.中国依靠文化变革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之中;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时,中国更应当通过实施技术与文化的民族化,振兴和发展民族技术和民族文化,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国将在21世纪的发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两难选择———
传统与现代关系
在技术转移中的体现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技术转移、促进本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他们在其中却遇到了以下两难选择难题:首先,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的持续输入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将会给本民族或国家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带来严重的冲击.其结果,可能导致本民族传统技术与文化丧失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为了强化本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只吸收外来技术而拒斥其文化,这虽然能够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但却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并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开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本民族或国家的再一次落后.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本国传统的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的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呢?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技术、文化大多具有特殊性,现代的技术、文化又大都具有普遍性.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归结为技术、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讨论会.
不同态度———
面向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
中国中国古代创造出了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伟大成果,因此,他们在对外关系上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各国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这种态度就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移只能是单向性输出,而不是同时积极地引进技术.这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1800年这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东西超过了她从西方所得到的东西”.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依然鄙视西方的技术与文化,阻碍对外来技术的转移.洋务运动以后,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中体西用”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即将西方技术器物纳入到中国技术与文化系统中加以应用,而不改变自己传统的社会文化.受其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没有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例如,中国企业在管理上实行“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管理制度,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使得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甲午战争以后,维新变法者们通过实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文化变革,对“中体西用”进行了修改,即承认并引进西方的技术制度及文化政治制度,促进了技术转移.然而,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皆未获得彻底胜利,致使文化变革没有最终完成,“中体西用”论也未被彻底改变,技术转移在封建腐败政治制度的制约下,未能促进中国近代技术与文化的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形势下,全面认同并引进前苏联及东欧的技术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基本上采取了全盘否定外国技术与文化的态度,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致使技术转移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与文化,同时也积极地对外输出本国的技术与文化.
日本古代日本因落后
于中国而形成了“绳魂弥才”、“和魂汉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其中,“绳魂弥才”中的“绳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发产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它是“和”思想的雏形;“弥才”是指包括
中国在内的大陆技术.“绳魂弥才”是指处于“绳纹—弥生”时代(相当于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秦汉时期)中的日本人把本土的技术与文化与外来的技术与文化并存统一,形成本国的技术与文化.“和魂汉才”是在“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观念.在上述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古代日本人积极引进吸收中国的技术(如各种铁制器具)与文化,并创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术与文化.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虽然在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拒斥的态度,但在明治维新以后却转变了态度,即把“和魂汉才”转变为“和魂洋才”,即坚持本国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应用西洋现代的技术器物和社会文化制度,促进了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当然,日本的“和魂洋才”思想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即日本在引进西方政治、法制思想时,选择吸收与“和魂”相符合的德国国家主义思想,而拒斥英、美、法等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法制思想,并弹压与之相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这就为以后日本滋生民族主义、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以致把日本推向侵略战争的深渊.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强烈干预下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战时封建主义制度,认同并引进欧美的技术与文化,在制度层上由引进德国国家主义思想和法制,转变为引进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法制.然而,日本人的天皇意识仍然存在,军国主义势力屡屡抬头.可以说,现代日本从总体上仍然沿袭着“和魂洋才”的对外态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提出,以及技术发明模式由模仿综合向自主独创的转变,日本在技术转移上也由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技术输出.然而,在技术输出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摩擦.这就要求日本彻底改变“和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以适应新时期技术转移的需要,然而,日本在这方面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美国当欧洲白人尚未进入美洲大陆时,印第安人经过世代努力,已经创造出了本民族独特的技术与文化.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这块大陆之后,欧洲白人便来到这里.面对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印第安人在总体上所持有的态度是,认同白人技术器物的效用性,并选择性地引进有助于他们狩猎和作战的技术器物(如枪刀等),拒绝接受白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与白人发生过文化摩擦.然而,在整个印第安民族中,每个部落对待白人的态度又各不相同.例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人吸收白人的技术器物和文化制度,改变本民族的传统习俗,但他们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反,大平原诸部落的印第安人则顽固保守本民族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全面拒斥白人的技术与文化,并以武力相对抗.最后难以抵制白人的冲击,生活领地和资源日趋减少,以致走向贫困和衰落.
白人来到美洲大陆以后,面对印第安人传统、落后的技术与文化,他们自然产生白人技术与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他们强迫印第安人接受自己的统治,使之成为白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为此,他们用武力屠杀反抗的印第安人,捣毁印第安宗教神像,迫使他们放弃自己的民族宗教文化,改信白人基督教文化,以便最后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态度及行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反抗,致使白人在对印第安人的技术转移过程中,屡屡产生文化摩擦.类似这样的文化摩擦直至今天,仍在现在美国中存在,这充分说明白人持有的种族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是完全错误的. 印度古代印度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筑、雕塑(刻)技术,从此使印度文化圈成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代印度除了引进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养蚕和丝织技术等以外,主要是将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输出到了中国,并由此远传至朝鲜和日本.可见,古代印度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是“印度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指导的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单向性的对外输出.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下被迫开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首先用武力征服印度,摧毁印度的传统工业,接着,便强行向印度推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从而破坏了印度传统的社会结构,摧毁了以封建主义为特征的封建庄园制度.另外,英国还企图用英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迫使印度人放弃佛教,皈依基督教,以达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对此,印度人虽然被迫接受英国的技术器物和资本主义文化制度,但却拒斥英国的基督教文化,坚持维护本国的文化传统,并以此同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时至今日,印度人仍然在为维护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而努力着.因此可以说,印度在近现代形成了类似于“和魂洋才”即“佛魂洋才”的对外技术与文化观,受其影响的技术转移仅限于器物层和制度层的范围内,而在观念层上仍然保持着印度的文化传统和技术特色.
上述国家在技术转移的历史过程中,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他们在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大都认同并吸收外来的技术器物,或认同或拒斥外来的社会文化制度,全面拒斥外来的文化价值观念,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些国家或民族能够超前认同和引进外国的技术器物,滞后引进其社会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念,并因此产生文化摩擦,从而给技术转移带来影响.
文化变革与技术民族化———
认识与处理传统
与现代关系的对策
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消除文化摩擦,促进技术转移与社会发展呢?
如果本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制度及其影响下的技术制度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果断地对其实施文化变革;如果本国的社会文化制度在客观上优越于外国的社会文化制度,那么,就应该坚持这种制度,对其所属的各种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另外,如果本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在客观上落后于外国技术与文化的价值观念,那么,就应该通过吸收外国的文化思想来对其进行更新.近代中国所实施的许多文化变革相继以失败而告终,也未能彻底改变其落后状态.这说明,在中国实施技术与文化的变革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艰巨性.对于目前乃至以后的中国来说,实施技术与文化变革依然是一个未尽的历史重任.
传统的未必全部是落后的,其中仍有优秀的成分需要继承和发扬,现代的也未必全部是健康的,其中仍有糟粕的成分需要摒弃和剔除,以“扬弃”的态度来认识与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十分重要.
在对待传统的技术与文化和现代的技术与文化的关系上,不能全部弃之不顾而一昧追求“高、精、尖”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这样,会滋生自由化思想和自私自利的所谓“摩登文化”,相反,应该加强用现 代的高技术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或传统产业,应该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因此,弘扬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通过技术与文化的创新,对外来技术与文化实施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它们成为本国技术与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既能够促进本国传统技术与文化的发展,又能够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目前,中国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变革.中国依靠文化变革使本国的技术与文化融入到世界的大潮之中;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具有世界性,同时,中国更应当通过实施技术与文化的民族化,振兴和发展民族技术和民族文化,使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国将在21世纪的发展中做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展开全部
有人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此话不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感情与文学素养的积淀, 是我国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 然而二十一世纪现代人的生活或是考学求职, 或是商场沉浮, 或是折冲樽俎, 或是绿荫搏杀. 有人说,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 恰恰相反, 我认为,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
现代生活的节奏极快,这易使人的心情浮躁难静。古诗词则如清茶,能散净你的烦躁,让你的心在紧张生活的烦躁中降温,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身处教室而心神游离时,不妨读读徐玑的“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它能将清凉之感注入你心而使你心归宁静,使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你心中荡起涟漪。当你顶着炎炎夏日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妨想想苏轼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它清新的意境会使你惬意很多。
现代生活中总严酷的竞争,这使你在孤军奋战之余多了一分寂寞感。古诗词则如朋友,能体会你所有的感情,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异乡求学而想家时,不妨读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会发觉此诗句了解你的心情。当你过羁旅生涯时,不妨读读温庭筠的“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穿越时空的界限,诗人与你一道上路!当你无处倾吐与恋人分别的孤寂时,不妨读读张密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会发觉这种想念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点缀。你为情所困,诗人亦为情所困。所以,古诗词中表达的与你同样的感情,常会陪伴你度过寂寞。
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诱惑面前的你在对与错间徘徊,一失足便坠入深渊。古诗词则如警钟,及时地敲响,拉你回到对的一条路上,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金钱与道德间徘徊时,不妨读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会告诉你,且不可被金钱搅乱了心性,有悖良心做它的奴隶!当你与领导意见不合,在趋炎附势与坚持真理间徘徊时,不妨读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会告诉你,坚持真理吧,莫要用献媚压制自己的真心!你应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品与“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之格。
古诗词如清茶,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浮躁难耐时为你降温解渴。古诗词如朋友,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欲将心事付瑶琴时与你畅谈——爽快!古诗词如警钟,为过现代化生活的你徘徊不决时作出提醒——及时!所以,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如果你已忘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这颗明珠,何不现在就打开书卷,试着在油墨香中品读诗词呢?
现代生活的节奏极快,这易使人的心情浮躁难静。古诗词则如清茶,能散净你的烦躁,让你的心在紧张生活的烦躁中降温,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身处教室而心神游离时,不妨读读徐玑的“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它能将清凉之感注入你心而使你心归宁静,使老师的每一句话都在你心中荡起涟漪。当你顶着炎炎夏日走在上班的路上时,不妨想想苏轼的“扁舟一叶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它清新的意境会使你惬意很多。
现代生活中总严酷的竞争,这使你在孤军奋战之余多了一分寂寞感。古诗词则如朋友,能体会你所有的感情,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异乡求学而想家时,不妨读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会发觉此诗句了解你的心情。当你过羁旅生涯时,不妨读读温庭筠的“槲叶落山路,积花明驿墙”。穿越时空的界限,诗人与你一道上路!当你无处倾吐与恋人分别的孤寂时,不妨读读张密的“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你会发觉这种想念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有的点缀。你为情所困,诗人亦为情所困。所以,古诗词中表达的与你同样的感情,常会陪伴你度过寂寞。
现代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诱惑。诱惑面前的你在对与错间徘徊,一失足便坠入深渊。古诗词则如警钟,及时地敲响,拉你回到对的一条路上,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当你在金钱与道德间徘徊时,不妨读读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它会告诉你,且不可被金钱搅乱了心性,有悖良心做它的奴隶!当你与领导意见不合,在趋炎附势与坚持真理间徘徊时,不妨读读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它会告诉你,坚持真理吧,莫要用献媚压制自己的真心!你应该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之品与“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菊之格。
古诗词如清茶,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浮躁难耐时为你降温解渴。古诗词如朋友,在过现代化生活的你欲将心事付瑶琴时与你畅谈——爽快!古诗词如警钟,为过现代化生活的你徘徊不决时作出提醒——及时!所以,古诗词与现代生活是和谐的。如果你已忘记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这颗明珠,何不现在就打开书卷,试着在油墨香中品读诗词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