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捷运的营运车站
如今台北捷运共有102个车站,其中10个是换乘车站,由于交会的各路线月台相互独立,捷运公司与捷运局统计时,将5个主要转乘站(台北车站、忠孝复兴、民权西路、忠孝新生及南港展览馆)的各路线月台视为多个车站,因此官方资料多为102站;若不分开计算则为97站。二期路网完工后,换乘车站将增加为16个站。 月台设计采用侧式月台、岛式月台、侧叠式月台、岛叠式月台、混合式月台等5种型式。列车停靠月台时间:中运量系统约20-30秒、高运量系统约18-35秒、台北车站及忠孝复兴站约40-50秒。
各站月台长度,中运量路线均有六节中运量车厢长,不过仅使用四节中运量车厢长的空间。至于高运量路线各站皆有六节高运量车厢长,仅小碧潭站为三节高运量车厢长。
岛式月台特点为路轨在两旁,月台被夹在中间的设计,大部份高运量路线车站皆采用,而中运量路线棕线南港展览馆站、西湖站、大直站、松山机场站亦有该种月台。
至于使用侧式月台的车站:棕线除南港展览馆站、西湖站、大直站、松山机场站四站外;红线则包含红树林站—复兴岗站段各站有采用;绿线则是七张-新店区公所段各站。
叠式月台可再细分为岛式叠式月台与侧式叠式月台。岛式叠式月台为两个单一岛式月台分别位于上、下楼层,呈现相叠的排列方式,多用于交会站,西门站、东门站、中正纪念堂站、古亭站即为采用此种型式。侧式叠式月台为两个单一侧式月台分别位于上、下楼层,多用于腹地不足的车站。如今采用侧式叠式月台有永安市场站、景安站、府中站、台北桥站。
另外同时设有侧式与岛式两种月台的车站内称为混合式月台,仅有北投站是混合式月台车站。 早期台北捷运高运量系统并未设有月台闸门与月台幕门,最后一座通车时没有装设月台门的车站是2008年底的南港站。后来因受到高雄捷运影响,以及顾及乘客安全(通车15年来已经发生过70起跳轨事件,案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台北捷运公司表示会加派人员在没有月台门的车站加强巡逻,而台北捷运公司已经编列预算,在2010年底已经加装完成市政府站、国父纪念馆站及圆山站的月台闸门。各车站还将逐年完成装设其余15处捷运站月台门,2014年建置完工。由于每次跳轨事件均会对捷运系统、行车及乘客造成严重干扰,未来将还会陆续在各车站加装半高式月台门防止乘客跳轨。
台北车站及忠孝复兴站最早装设半高式月台门。文山内湖线、新庄线、芦洲线全线各站,南港展览馆站均有装设月台幕门。未来的信义线、松山线以及顶埔站等新建车站均将装设。营运中的路线,因受限于每天只能在收班后三个半小时施工,所以无法如外界期盼一次到位。
捷运在通车路线增设半高式月台门时,曾影响月台广告灯箱视线,后来因应广告代理商要求,而调整灯箱高度。因此在下列车站增设月台门时,亦需克服广告灯箱的问题。 台北捷运各车站命名规则与流程,依据《台北市台北都会区大众捷运系统捷运车站命名更名或车站站名加注名称作业要点》,多参考车站所在地的现有地名、街道或附近的特殊名胜古迹,或参考车站所在地具明显目标的公共建筑物名称命名。
车站的名称,字数为2~5字,未来少数车站会出现6字的站名。命名的主要原则(部份车站的命名缘由可能包括两项以上):所在地现有地名、街道、名胜、古迹
例子─淡水站(地名)、民权西路站(街道)、中正纪念堂站(名胜)、芝山站(古迹,源自芝山岩)
所在地为人所熟知的新、旧地名
例子─石牌站(新地名)、唭哩岸站(旧地名)
所在地附近的地标或建筑物
例子─台电大楼站、台大医院站、亚东医院站
特殊意义
例子─红树林站(源自红树林保护区)
部份车站站名为尊重民意,或是车站出入口用地由机关学校提供,依照“捷运车站更名或车站站名加注名称之原则”,于站名后方以括号加注的方式标示别名(即俗称的副站名)。如今有六个车站有加注标示,分别是公馆站(台湾大学)、小碧潭站(新店高中)、忠孝新生站(台北科大)、府中站(林家花园)、石牌站(荣总)、后山埤站(五分埔商圈)。
部分车站时在营运前夕应民众要求更名。包括红树林(原订名“芊蓁林”,后改取保护区而命名)、明德(原订“天母”,但距天母尚远,改以街道命名)、亚东医院(原订“湳子”,后以当地显著地标命名)等。如今尚无捷运车站于营运后更改中文站名的情况。不过在车站的英文站名原本通车时采用威妥玛拼音,而淡水站则选择西方各国在清代以来依闽南语音译的名称写作Tamsui。后来台北市政府决定改采汉语拼音,共花费约700万元将各站名拼音进行更改,其中台北的英文Taipei已经为国际所通用,因此台北车站的“台北”仍拼成Taipei而非汉语拼音的Taibei,另台北县政府是采用通用拼音,因此在台北县的站名会附注通用拼音的拼法。之前由于中正纪念堂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的争议,车站的改名与花费亦成为话题,不过台北市政府一贯表示不会考虑更改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