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转阴的三个层面
针对乙肝病毒感染来讲,乙肝转阴也是分为三个层面的。一个层面是指乙肝病毒DNA(HBVDNA)的转阴;第二个层面是指乙肝e抗原(HBeAg)的转阴;第三个层面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转阴。这三个层面的转阴是不一样的。 e抗原转阴对急性乙肝来讲,也是预示着病情可能会痊愈;而对慢性乙肝来讲,转阴并非指体内不再有乙肝病毒,可能是病毒量少,而出现e抗原的血清转换。随时间推移,停药后还会转成e抗原阳性。
乙肝e抗原转阴的3种方式:
1、自然转阴:对于成年后因水平传播而染上乙肝病毒者,由于免疫功能的作用,每年有10%~20%HBeAg转阴,但如为母婴传播或婴幼儿期感染的病人,则HBeAg转阴率要低得多,只有3%~5%.
2、急性发作后转阴: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被激动,免疫细胞攻击位于肝细胞内的乙肝病毒,使肝细胞损坏,病毒被抑杀,此时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3、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使病人的HBeAg转阴率达30%~40%,拉米夫定使病人的HBeAg转阴率第1年达20%,第2,3,4年可达30%、40%及50%左右。
由于HBeAg自然转阴率低,抗病毒药物只能使部分病例转阴,因此,HBeAg阳性病人采用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干扰素+日达仙、干扰素+核苷类药物、核苷类药物+细胞因子、两种核苷类药物联用(如拉米夫定+泛昔洛韦)、干扰素+苦参素、拉米夫定+苦参素等,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抗病毒治疗的时机。 表面抗原的转阴
HBeAg阳性及阴性患者,经过治疗出现持续的HBsAg消失(转阴)伴或不伴抗HBs血清学转换,即可停止治疗。HBs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是乙肝治疗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也是理想治疗终点。在经干扰素治疗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中,经3年随访显示,30%的患者出现了HBsAg清除,6年随访显示,HBsAg清除率可高达45%。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96周,53%的患者出现HBeAg清除。在停药后的5年随访中,如患者HBV-DNA始终<400拷贝/ml,HBsAg清除率可高达72%。更可喜的是核苷类似物的长期治疗也可获得HBsAg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