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哪国人记录下来的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中国人。中国对于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613年到20世纪初,汉文载籍中共有31次记录,最早的一次在公元前1057年。20世纪初,英国人克罗密林和科威耳曾经利用中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对照结果都比较符合,足证古代记录的可靠。
五十年代法国人巴耳代在完成研究1428颗彗星的《彗星轨道总集》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1955年苏联什克洛夫斯基赞扬:"在中国近2000年的史志记载中,毫无遗漏地记载哈雷彗星的出现"。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
扩展资料:
哈雷彗星是唯一能用裸眼直接从地球看见的短周期彗星,也是人一生中唯一以裸眼可能看见两次的彗星。其它能以裸眼看见的彗星可能会更壮观和更美丽,但那些都是数千年才会出现一次的彗星。哈雷彗星上一次回归是在1986年,而下一次回归将在2061年中。在1986年回归时,哈雷彗星成为第一颗被宇宙飞船详细观察的彗星,提供了第一手的彗核结构与彗发和彗尾形成机制的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2018-06-11 广告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中国人记录下来的。
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
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译文:在公元前613年的秋天七月,这颗扫把星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把它的霉运带入到了北斗星座。)”(《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
扩展资料
大约在公元前1057年,中国人记录了著名的哈雷慧星的最早“档案”,这比西欧的最早记录要早1100多年。公元前1057年的“武王伐纣”,可以看作是哈雷慧星回归次序的第一次,而此后的第二、三、四、五、六,这5次回归,至今还没有在史籍中找到相应的记录。
而第七次回归,即鲁文公十四年七月的那次(公元前613年),春秋上是有记录的。从第八次回归,到第九次回归,即秦厉公十年那次(公元前467年),以及第十次及十一次回归,同样未找到记载资料印证。
但从第十二次,即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起,至1910年第四十次为止,我国史籍上连续有29次有关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若从公元前1057年起计,在40次哈雷彗星的回归中,中国有32次出现记录,记录之多,为世界之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太阳系中的天体)
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是中国人记录下来的。
根据《淮南子·兵略训》中国人对哈雷彗星的记载,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更为确切的哈雷彗星记录是公元前613年(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的“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左传·鲁文公十四年》)这是世界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由于中国彗星史料丰富、连续和较精确可靠,所以在近现代的天体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巨大的现代科学价值。
扩展资料:
哈雷彗星特点
1、周期
哈雷彗星的平均公转周期为75年或76年, 主行星的引力作用使它周期变更,陷入一个又一个循环。在公元前239年到公元1986年,公转周期在76.0(1986年)年到79.3年(451和1066年)之间变化。最近的近日点为公元前11年和公元66年。
2、公转轨道
哈雷彗星的公转轨道是逆向的,与黄道面呈18度倾斜。另外,像其他彗星一样,偏心率较大。
3、彗核
哈雷彗星的彗核大约为16x8x7.5千米。与先前预计的相反,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射率仅为0.03,使它比煤还暗,成为太阳系中最暗物体之一。
4、彗尾
彗核渐渐靠近太阳了,表面开始受热而汽化,于是冬眠的彗星进入生命的活跃期。反射阳光和自身受激发光使它披上了辉煌灿烂的外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雷彗星
记录最早的是中国人,命名的是英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