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大神可以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 跪谢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
哪位大神可以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跪谢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
哪位大神可以帮我翻译一段文言文。 跪谢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陵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展开
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陵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 展开
2016-09-06
展开全部
《通典》说:“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夫始分之於井则地著,计之於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这样的好处就如《通典》所说的,可以“一则不洩地气,二则无费一家,三则同风俗,四则齐巧拙,五则通财货,六则存亡更守,七则出入相司,八则嫁娶相媒,九则无有相贷,十则疾病相救。是以情性可得而亲,生产可得而均,均则欺陵之路塞,亲则斗讼之心弭”了。这就是“黄帝画野,始分都邑”。
《汉书 地理志》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尧时大水将天下弄的一塌糊涂,于是尧作十二州,使禹治之。这就是初奠山川了。
古书说:“尧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复为九州。殷汤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图》曰:《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徐角羽集,宽舒迟,人声缓,其泉酸以咸。荆扬角徵会,气漂轻,人声急,其泉酸为苦。梁州商徵接,刚勇漂,人声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駃烈,人声捷,其泉辛以咸。”这里也算诗中国比较早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解释了。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里这句,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为宙。宇是空间上的概念,而宙是时间上的概念。就好比我们现在说“古今中外”一样,也是一种习惯的说法了。《庄子》说:“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我想去,但是山高路远,又有大江,我没有船也没有车,我怎么去呢?唐人诗说:“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用江山代说国土。
殊,分、区别的意思。《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江山还是这江山,只是物是人非了。后人在这江山之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名号,比如现在全国的中山路、五一路、解放路就是所谓的“古今之称谓各殊”了。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北京,原来属于辽东,号三韩。后来有叫北直,别号金台。古代属于幽州和冀州。首府在顺天,顺天别号燕山。这个就这样吧,不深挖了,如果说历朝历代沿革,我就懒得查书了。南京,首府江宁,别号建业。楚威王因为建业有帝王之气,所以埋金以镇之,所以叫金陵。故诗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断连岗,改名秣陵也。”所以又有秣陵之称。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浙江有江,发源于歙县玉山,曲折而东入于海,所以叫浙江。浙江首府杭州,西南有虎林山,因为避唐讳,所以改称武林。后来也以武林称杭州,如宋人有《武林旧事》。浙江东周时属吴越的。所以叫原为越地。
江西春秋属吴国,战国属楚国,汉代属豫章郡。皋gāo是水边淤地的意思。吴皋,吴文英有词“送客吴皋”,《新唐书》说丰城一曰吴皋。《读史方舆纪要》说,“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说江西是吴皋吧?
感叹一下,难难难,于地理一科,本来就不是很留心,加上一直以来就没有学过多少相关知识,唯一读过的就一部《方舆纪要》,这注解起来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周礼注曰 郑司农云:“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财用,泉谷货贿也。利,金锡竹箭之属。害,神奸,铸鼎所象百物也。《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
疏曰:先郑云“东方曰夷”者,以经云四夷,即为东夷也。然夷之数皆言九,於此独言四,不得即以为始此。不先言九夷者,以其已有四夷之名为目,不可重言九夷,故先从南数之也。又云“北方曰貉狄”者,先郑既以四夷为东方夷,即以貉狄总属北方也。“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芊蛮矣’”者,按《郑语》史伯曰“蛮,芊蛮矣”,注云:“谓上言叔熊避难於濮蛮,随其俗如蛮人也,故曰蛮。”彼不作闽者,彼盖后人转写者误。郑玄以闽为正。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按经,闽虽与蛮七八别数,本其是一,俱属南方也。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者,《郑志》赵商问:“《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数’,注云:‘周之所服国数。’《礼记·明堂位》曰:‘周公六年制礼作乐,朝诸侯於明堂,有朝位服事之国数,夷九、蛮八、戎六、狄五。’礼之事异,未达其数。”郑答:“《职方氏》四夷,四方夷狄也。九貉即九夷,在东方。八蛮在南方,闽其别也。戎狄之数,或六或五,两文异。《尔雅》惟有其数耳,皆无别国之名。校不甚明,故不定。”若然,《尔雅》之数与《明堂》同,皆数耳,无别国之名。校其错可知。今五六者,正是数耳,其事郑不甚明之,未知何者是,故不定。一礼两礼俱从者,是以不著其错误。按《诗序》云“蓼萧泽及四海”,注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复与《尔雅》及《礼》皆不同者,蓼萧,或后人转写者误,当以《尔雅》与《礼》为正也。
《尔雅》有蛮无闽,估计可能开始就是称闽为蛮,后来才慢慢细分的。
忽然想起,昨天的“宿舍”和今天的“蛮不讲理”都可以从训诂学角度写的东西,晚上试试。不知道前人做了没有,最好不被人做井蛙之讥。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这个讲起来还真的有点麻烦,难道还学《读史方舆纪要》或者《附职方纪要》说“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总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八十五万九百五十三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那真是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呀。
没有什么好讲的,就扯扯什么是“鲁”吧。鲁,会意字。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鲁本来是嘉、美的意思。不过到了孔子时代,就是迟钝的意思了。《说文》说:“钝词也。”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迟钝、愚钝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也真的难以明白怎么会一变而至此了。
怎么广州会简称粤,但是又叫越呢?粤本来是发语词,如“粤若”之类。越从走,本来是度的意思。两字有时通用。秦代南海郡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令赵佗曾建南越国,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于是这样就慢慢有了东粤西粤了。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什么是诗华夏?用百度百科的解释来看看吧,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所谓的华夏,用《庄子》的话说,也就是“中国”:“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田子方》)。也就是中间的国家的意思,后来国家统一政权建立之后,就只能改称州,所以就叫中州了。
看看《纪要》怎么说陕西的,“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周都丰镐,则雍州为王畿。东迁以后,乃为秦地。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按潘岳《关中记》:东自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东西千余里。《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秦地居四关之中,亦曰四塞)。”再说长安,“长安县,本秦杜县之长安乡。始皇封其弟为长安君。楚怀王亦封项羽为长安候。汉初,以封卢绾。高帝五年,置长安县,定都于此。惠帝始筑城,在今县西北。王莽更曰常安。后汉复旧。魏晋以后因之。隋迁县于今治。唐仍曰长安县。《唐志》:县治长寿坊,乾封初,分置乾封县,治怀直坊。长安三年,复并入焉。五代梁改曰大安。后唐复旧。今编户五十五里。”
长安何曾长安,太平未必太平,千古一也。
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我们常巴蜀并说(三月三日下三巴),古巴蜀两族,一在今四川东,一在西。不过似乎今天称四川为蜀中,而巴却很少听到了。突然想起,八极拳古称巴子,莫非都是为巴字太土而讳称之?
《纪要》说:“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滇池附近的古族和古国就叫滇,于是就是古滇了。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先引一大段文字:
山者,土之聚也。土高有石曰山。
山,产也,言产生万物。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
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山顶曰冢,亦曰巅,亦曰椒;山脊曰冈,山大而高曰嵩,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无草木曰垓,石载土曰岨,土载石曰崔嵬。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边曰崖。崖之高曰岩,上秀者曰峰,陬浊高者曰岊。山坡曰坂,山三袭曰陟,山再成曰坯。山中绝曰陉,未及上曰翠微。山属曰峄,山狭而高曰峦。峦山曰嶞。土山曰阜。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邱。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云阳。祭山曰庋悬。(以上《初学记》)
按《初学记》:泰山又叫做帝孙,意思那是天地的孙子。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又叫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所谓的岱宗,也就是群山的首领的意思。古代帝王登位,必封禅。封就是增高;禅就是加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所以加高泰山,以示报天;加厚梁甫之址,以示报地。
《初学记》说:“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又说: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古代花华通用,所谓的华山也就是花山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华州以华山得名,城中乃不见华山,而同州见之。故华人每曰:“世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自己城叫华山,却看不到华山,别的城里的却可以看到。“世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
还是《初学记》:“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 铨德钧物,故名衡山,铨(quán)称量;衡量;鉴别。钧通“均”。相同;相等;均衡;均匀。这样看来,这山还是哮天犬一般,可以鉴别良善了呢。
恒山又叫常山。《孙子》有常山之蛇,想来就是这山里的蛇了。依然是《初学记》:“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亦谓之常山。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
嵩字有时也写为崧。嵩山又叫嵩高山。“山大而高曰嵩。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这里还是《初学记》里的说法。
《五灯会元》:育王怀琏禅师曰:“握拳则五岳倒卓,展手则五指参差。有时把定佛祖关,有时拓开千圣宅。今日这里相呈,且道作何使用?”指禅床曰:“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鄱阳湖在江西,原来叫彭蠡。鄱阳原来是三国时一个县治。我们读史书的时候,元朝之前,几乎看不到鄱阳湖这个说法,那时基本都叫彭蠡。比如《史记》中的彭泽,就是彭蠡附近。自从陈友谅和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后,这湖就这么开始进入史传了。
青草湖这个说法,今天很少说到了。古书中这个说法倒是常见,如《晋书》卷五十八:“贼从青草湖密抄官军”,《宋书》卷五十五:“侯景寇京邑,誉率军入援,至青草湖”,《清史稿》卷六十八:“(洞庭)湖周八百馀里,南连青草,西接赤沙,谓之三湖,湘、沅、资、澧诸水咸汇焉。”这里的青草就是青草湖了。这湖南边有青草山,郁郁一片,所以有这个叫法。这青草湖连接洞庭湖,而且也在岳阳,曾经一度我不明白现在这湖是否还在,后来才知道,原来现在,这青草湖已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了。唐温如有《题龙阳县青草湖》诗:“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
润州,按照《纪要》:“润州唐镇海军治,后移治杭州。淮南复置镇海军于此。宋仍曰润州,亦曰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镇江府,领丹徒等县三。”丹阳湖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博望镇南部,与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高淳县境。原为大湖,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现在,已经只是很小的一个湖了。
这和青草湖有点不同,青草湖是打通和洞庭湖的连接后,于洞庭湖成为一体了。而丹阳湖是变小,快消失了。
鄂是湖北的简称,而洞庭湖在湖南,怎么会是在鄂州呢?原来古代的鄂州“鄂州汉曰江夏郡。隋曰鄂州。唐因之,亦曰江夏郡,领江夏等县五。今武昌府。”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这和今天的辖区已经不同了。洞庭湖古又称九江。
太湖,《纪要》说:“菱、莫、胥、贡、游五湖之外,梅梁、金鼎、东皋里别为三小湖,今总名为太湖”。据此可知,五湖其实就是太湖了。总之,中国古人总是喜欢用这些名字命名,所以很多地方都有青草湖,有太湖之类。比如《纪要》说:“(某)山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余,影涵大虚,一碧如镜,因名太湖,俗曰龙湖,又名青草湖。”这太湖、青草湖就和前面说的了不相涉了。
注:琼林:亦作“璚林”。1.琼树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2. 比喻披雪的树林。唐·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旂竿。”3. 喻白色的花树。元·无名氏 《一枝花·妓名张道姑》曲:“梨花月琼林捧玉,杨柳露绿线穿珠。”4. 唐内库名。德宗时设,以藏贡品。5. 宋·内苑名。宋徽宗《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汉书 地理志》说:“昔在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尧时大水将天下弄的一塌糊涂,于是尧作十二州,使禹治之。这就是初奠山川了。
古书说:“尧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复为九州。殷汤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图》曰:《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徐角羽集,宽舒迟,人声缓,其泉酸以咸。荆扬角徵会,气漂轻,人声急,其泉酸为苦。梁州商徵接,刚勇漂,人声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駃烈,人声捷,其泉辛以咸。”这里也算诗中国比较早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解释了。
宇宙之江山不改,古今之称谓各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里这句,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上下四方为宇,往来古今为宙。宇是空间上的概念,而宙是时间上的概念。就好比我们现在说“古今中外”一样,也是一种习惯的说法了。《庄子》说:“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我想去,但是山高路远,又有大江,我没有船也没有车,我怎么去呢?唐人诗说:“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用江山代说国土。
殊,分、区别的意思。《史记 太史公自序》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江山还是这江山,只是物是人非了。后人在这江山之上,留下自己的痕迹,留下自己的名号,比如现在全国的中山路、五一路、解放路就是所谓的“古今之称谓各殊”了。
北京原属幽燕,金台是其异号;南京原为建业,金陵又是别名。
北京,原来属于辽东,号三韩。后来有叫北直,别号金台。古代属于幽州和冀州。首府在顺天,顺天别号燕山。这个就这样吧,不深挖了,如果说历朝历代沿革,我就懒得查书了。南京,首府江宁,别号建业。楚威王因为建业有帝王之气,所以埋金以镇之,所以叫金陵。故诗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断连岗,改名秣陵也。”所以又有秣陵之称。
浙江是武林之区,原为越国;江西是豫章之地,又曰吴皋。
浙江有江,发源于歙县玉山,曲折而东入于海,所以叫浙江。浙江首府杭州,西南有虎林山,因为避唐讳,所以改称武林。后来也以武林称杭州,如宋人有《武林旧事》。浙江东周时属吴越的。所以叫原为越地。
江西春秋属吴国,战国属楚国,汉代属豫章郡。皋gāo是水边淤地的意思。吴皋,吴文英有词“送客吴皋”,《新唐书》说丰城一曰吴皋。《读史方舆纪要》说,“江西地当吴、楚、闽、越之交,险阻既分,形势自弱,安危轻重,常视四方。然规其大略,亦非无事之国也。是故九江雄据上游,水陆形便,足以指顾东西,非特保有湖滨而已。南、赣为南方藩屏,汀、漳、雄、韶诸山会焉,连州跨郡,林谷茂密,盗贼之兴,斯为渊薮,故设重臣临之。岂徒扼闽岭之襟喉哉?抑且临南昌之项背矣!”大概这就是为什么说江西是吴皋吧?
感叹一下,难难难,于地理一科,本来就不是很留心,加上一直以来就没有学过多少相关知识,唯一读过的就一部《方舆纪要》,这注解起来真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周礼注曰 郑司农云:“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貉狄。”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芈蛮矣。”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财用,泉谷货贿也。利,金锡竹箭之属。害,神奸,铸鼎所象百物也。《尔雅》曰:“九夷、八蛮、六戎、五狄,谓之四海。”
疏曰:先郑云“东方曰夷”者,以经云四夷,即为东夷也。然夷之数皆言九,於此独言四,不得即以为始此。不先言九夷者,以其已有四夷之名为目,不可重言九夷,故先从南数之也。又云“北方曰貉狄”者,先郑既以四夷为东方夷,即以貉狄总属北方也。“玄谓闽,蛮之别也,《国语》曰‘闽,芊蛮矣’”者,按《郑语》史伯曰“蛮,芊蛮矣”,注云:“谓上言叔熊避难於濮蛮,随其俗如蛮人也,故曰蛮。”彼不作闽者,彼盖后人转写者误。郑玄以闽为正。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按经,闽虽与蛮七八别数,本其是一,俱属南方也。云“四、八、七、九、五、六,周之所服国数也”者,《郑志》赵商问:“《职方氏》‘掌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数’,注云:‘周之所服国数。’《礼记·明堂位》曰:‘周公六年制礼作乐,朝诸侯於明堂,有朝位服事之国数,夷九、蛮八、戎六、狄五。’礼之事异,未达其数。”郑答:“《职方氏》四夷,四方夷狄也。九貉即九夷,在东方。八蛮在南方,闽其别也。戎狄之数,或六或五,两文异。《尔雅》惟有其数耳,皆无别国之名。校不甚明,故不定。”若然,《尔雅》之数与《明堂》同,皆数耳,无别国之名。校其错可知。今五六者,正是数耳,其事郑不甚明之,未知何者是,故不定。一礼两礼俱从者,是以不著其错误。按《诗序》云“蓼萧泽及四海”,注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复与《尔雅》及《礼》皆不同者,蓼萧,或后人转写者误,当以《尔雅》与《礼》为正也。
《尔雅》有蛮无闽,估计可能开始就是称闽为蛮,后来才慢慢细分的。
忽然想起,昨天的“宿舍”和今天的“蛮不讲理”都可以从训诂学角度写的东西,晚上试试。不知道前人做了没有,最好不被人做井蛙之讥。
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
这个讲起来还真的有点麻烦,难道还学《读史方舆纪要》或者《附职方纪要》说“领府六、属州十五、县八十九(总为里六千四百有奇,夏秋二税约二百八十五万九百五十三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间”?那真是将本来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呀。
没有什么好讲的,就扯扯什么是“鲁”吧。鲁,会意字。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 (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鲁本来是嘉、美的意思。不过到了孔子时代,就是迟钝的意思了。《说文》说:“钝词也。”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迟钝、愚钝的意思。原来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也真的难以明白怎么会一变而至此了。
怎么广州会简称粤,但是又叫越呢?粤本来是发语词,如“粤若”之类。越从走,本来是度的意思。两字有时通用。秦代南海郡龙川县(今广东龙川县)令赵佗曾建南越国,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 宋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由此出现广东一名。于是这样就慢慢有了东粤西粤了。
河南在华夏之中,故曰中州;陕西即长安之地,原为秦境。
什么是诗华夏?用百度百科的解释来看看吧,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古人将华夏与蛮夷或裔对称,以文化和族类作为区分的标准。从汉朝开始逐渐以汉族代替了诸夏、华夏等旧称。“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
所谓的华夏,用《庄子》的话说,也就是“中国”:“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田子方》)。也就是中间的国家的意思,后来国家统一政权建立之后,就只能改称州,所以就叫中州了。
看看《纪要》怎么说陕西的,“陕西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是故以陕西而发难,虽微必大,虽弱必强,虽不能为天下雄,亦必浸淫横决,酿成天下之大祸。往者,商以六百祀之祚,而亡于百里之岐周;战国以八千里之赵、魏、齐、楚、韩、燕,而受命于千里之秦。周都丰镐,则雍州为王畿。东迁以后,乃为秦地。孝公作为咸阳,筑冀阙徙都之。故谓之秦川,亦曰关中(按潘岳《关中记》:东自函关,西至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东西千余里。《三辅旧事》云: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徐广曰: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秦地居四关之中,亦曰四塞)。”再说长安,“长安县,本秦杜县之长安乡。始皇封其弟为长安君。楚怀王亦封项羽为长安候。汉初,以封卢绾。高帝五年,置长安县,定都于此。惠帝始筑城,在今县西北。王莽更曰常安。后汉复旧。魏晋以后因之。隋迁县于今治。唐仍曰长安县。《唐志》:县治长寿坊,乾封初,分置乾封县,治怀直坊。长安三年,复并入焉。五代梁改曰大安。后唐复旧。今编户五十五里。”
长安何曾长安,太平未必太平,千古一也。
四川为西蜀,云南为古滇。
“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我们常巴蜀并说(三月三日下三巴),古巴蜀两族,一在今四川东,一在西。不过似乎今天称四川为蜀中,而巴却很少听到了。突然想起,八极拳古称巴子,莫非都是为巴字太土而讳称之?
《纪要》说:“云南古蛮瘴之乡,去中原最远。有事天下者,势不能先及于此。”滇池附近的古族和古国就叫滇,于是就是古滇了。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为天下之五岳。
先引一大段文字:
山者,土之聚也。土高有石曰山。
山,产也,言产生万物。
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
夫山,万人之所瞻仰。材用生焉,宝藏植焉,飞禽萃焉,走兽伏焉。育群物而不倦,有似夫仁人志士,是仁者所以乐山也。
山顶曰冢,亦曰巅,亦曰椒;山脊曰冈,山大而高曰嵩,小而高曰岑,锐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众曰岿,上大下小曰巘。山有草木曰岵,无草木曰垓,石载土曰岨,土载石曰崔嵬。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山足曰麓,山穴曰岫,山边曰崖。崖之高曰岩,上秀者曰峰,陬浊高者曰岊。山坡曰坂,山三袭曰陟,山再成曰坯。山中绝曰陉,未及上曰翠微。山属曰峄,山狭而高曰峦。峦山曰嶞。土山曰阜。曲阜曰阿,大阜曰陵。小陵曰邱。山精曰夔,亦曰跂,亦曰云阳。祭山曰庋悬。(以上《初学记》)
按《初学记》:泰山又叫做帝孙,意思那是天地的孙子。东方万物始成,故知人生命之长短。又叫岱宗,,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所谓的岱宗,也就是群山的首领的意思。古代帝王登位,必封禅。封就是增高;禅就是加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所以加高泰山,以示报天;加厚梁甫之址,以示报地。
《初学记》说:“山顶有池,生千叶莲花,服之羽化,因曰华山。又说:西方华山,少阴用事,万物生华,故曰华山。”古代花华通用,所谓的华山也就是花山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华州以华山得名,城中乃不见华山,而同州见之。故华人每曰:“世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自己城叫华山,却看不到华山,别的城里的却可以看到。“世间多少不平事,却被同州看华山。”
还是《初学记》:“南岳衡山,朱陵之灵台,太虚之宝洞,上承冥宿,铨德钧物,故名衡山”。 铨德钧物,故名衡山,铨(quán)称量;衡量;鉴别。钧通“均”。相同;相等;均衡;均匀。这样看来,这山还是哮天犬一般,可以鉴别良善了呢。
恒山又叫常山。《孙子》有常山之蛇,想来就是这山里的蛇了。依然是《初学记》:“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亦谓之常山。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山。”
嵩字有时也写为崧。嵩山又叫嵩高山。“山大而高曰嵩。中央之岳,独加高字者何?中央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这里还是《初学记》里的说法。
《五灯会元》:育王怀琏禅师曰:“握拳则五岳倒卓,展手则五指参差。有时把定佛祖关,有时拓开千圣宅。今日这里相呈,且道作何使用?”指禅床曰:“向下文长,付在来日。”
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湖。
鄱阳湖在江西,原来叫彭蠡。鄱阳原来是三国时一个县治。我们读史书的时候,元朝之前,几乎看不到鄱阳湖这个说法,那时基本都叫彭蠡。比如《史记》中的彭泽,就是彭蠡附近。自从陈友谅和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后,这湖就这么开始进入史传了。
青草湖这个说法,今天很少说到了。古书中这个说法倒是常见,如《晋书》卷五十八:“贼从青草湖密抄官军”,《宋书》卷五十五:“侯景寇京邑,誉率军入援,至青草湖”,《清史稿》卷六十八:“(洞庭)湖周八百馀里,南连青草,西接赤沙,谓之三湖,湘、沅、资、澧诸水咸汇焉。”这里的青草就是青草湖了。这湖南边有青草山,郁郁一片,所以有这个叫法。这青草湖连接洞庭湖,而且也在岳阳,曾经一度我不明白现在这湖是否还在,后来才知道,原来现在,这青草湖已是洞庭湖的一部分了。唐温如有《题龙阳县青草湖》诗:“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
润州,按照《纪要》:“润州唐镇海军治,后移治杭州。淮南复置镇海军于此。宋仍曰润州,亦曰镇江军。政和三年,升为镇江府,领丹徒等县三。”丹阳湖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博望镇南部,与石臼湖相通,东南角为江苏高淳县境。原为大湖,后来由于泥沙淤积和围垦,湖面日趋缩小。现在,已经只是很小的一个湖了。
这和青草湖有点不同,青草湖是打通和洞庭湖的连接后,于洞庭湖成为一体了。而丹阳湖是变小,快消失了。
鄂是湖北的简称,而洞庭湖在湖南,怎么会是在鄂州呢?原来古代的鄂州“鄂州汉曰江夏郡。隋曰鄂州。唐因之,亦曰江夏郡,领江夏等县五。今武昌府。”自洞庭湖以北至荆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这和今天的辖区已经不同了。洞庭湖古又称九江。
太湖,《纪要》说:“菱、莫、胥、贡、游五湖之外,梅梁、金鼎、东皋里别为三小湖,今总名为太湖”。据此可知,五湖其实就是太湖了。总之,中国古人总是喜欢用这些名字命名,所以很多地方都有青草湖,有太湖之类。比如《纪要》说:“(某)山巅平广数丈,内有池丈余,影涵大虚,一碧如镜,因名太湖,俗曰龙湖,又名青草湖。”这太湖、青草湖就和前面说的了不相涉了。
注:琼林:亦作“璚林”。1.琼树之林。古人常以形容佛国、仙境的瑰丽景象。2. 比喻披雪的树林。唐·刘禹锡《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旂竿。”3. 喻白色的花树。元·无名氏 《一枝花·妓名张道姑》曲:“梨花月琼林捧玉,杨柳露绿线穿珠。”4. 唐内库名。德宗时设,以藏贡品。5. 宋·内苑名。宋徽宗《眼儿媚》词:“玉京曾忆旧繁华。万里帝王家。 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