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赏花祈福的诗句
1、登科后
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
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2、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宋代: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译文
大雁南归,声声鸣叫,使人断肠的鸣声消失在布着丝丝残云的碧空中。窗外飘下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室内垂直地升起了一缕炉烟。在微微烛光的映照下她头上插戴着明亮的凤钗,凤钗上所装饰的人胜首饰那么轻巧。
一夜凄凄角声把晓色催来,看晓漏已是黎明时分,斗转星横,天将破晓。转眼天光大亮,报春的花儿想是开放了吧。但是时在早春,西风还余威阵阵,花儿仍然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那有心思出来争春!
3、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代: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译文
樽前拟把归期说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说时佳人无语滴泪,如春风妩媚的娇容,先自凄哀低咽。啊,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饯别的酒宴前,莫再演唱新的一阕,清歌一曲,已让人愁肠寸寸郁结。啊,此时只需要把满城牡丹看尽,你与我同游相携,这样才会——少些滞重的伤感,淡然无憾地与归去的春风辞别。
4、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宋代: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译文
荒漠凄凉的关山,常常令我魂牵梦萦,那远在塞外的亲人难以寄家信回来。可惜我两鬓秀美的青丝,只因为日日盼望、夜夜相思而渐渐变白了。
到他回来的时候,我要依偎在他怀里,傍着碧绿的纱窗共诉衷肠。我一定要告诉他:“那别离的凄苦真是难耐,哪有团聚在一起好度时光。”
5、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宋代:晏殊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译文
春天的风,带着一丝微微的暖意,吹皱一池碧水,至今记忆犹新,与那玉真仙女头一次见面。
歌喉清脆又婉转,韵律往复又回环。舞姿婀娜轻盈,脚踏节拍飞转,红裙飞舞眼缭乱。
玉砌的钩兰之下,花丛台阶之畔,醉酒之后,全然不觉夕阳西下,天色近晚。
当年和我一起赏花的人儿,如今细细查点,不足半数在身旁。
1、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宋)《中秋月》
2、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唐)《山中寡妇 》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山寺临池水,春愁望远生。蹋桥逢鹤起,寻竹值泉横。司空曙(唐)《早春游慈恩南池》
5、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崔峒(唐)《清江曲内一绝·折腰体》
6、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唐)《忆秦娥·箫声咽》
7、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苏轼(宋)《花影》
8、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唐)《晚春》
9、不觉愁春去,何曾得日长。牡丹相次发,城里又须忙。王建(唐)《长安春游》
10、春气满林香,春游不可忘。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王翰(唐)《相和歌辞·子夜春歌》
古人春游
魏晋春游:交流交流学术。
西周初年,就在官方的节日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里有“曲水流觞”的习俗,人们期望以此洁身祓除、禳灾祈福。此后,“曲水流觞”就成为春游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孔子与弟子们简单的郊外浴乎沂相比,魏晋时期的社会精英们显然有了更高的追求:地点要风雅僻静,人物要有学术地位。
蓝天如洗,青山妩媚,在潺潺清流里放置酒杯,高谈阔论的精英们随时可取而饮之,展示名士风流就是“曲水流觞”高端论坛的目的之一。
史上最有名的 “曲水流觞”是书法界的一哥王羲之发起的。
他向谢安、孙绰等多位有头有脸的亲朋好友发出邀请,称在春天举行外修禊祭祀仪式后,在他的兰亭里来一场曲水流觞的雅集,欢迎大家拨冗出席。这是一场诗与酒的盛会,王羲之也乘着酒兴写下了著名的千万+文章《兰亭集序》,描绘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结尾加入了哲学思考:好景不长,生死无常。虽然文章内容远没有形式(书法)让人惊艳,但也足以让这次聚会流芳千古。
唐朝时期:万人空巷全民春游的盛世狂欢。
魏晋时期,文人精英们的春游虽然获得了很多点赞,评分甚高,但到底只是精英圈儿的高端小众游,民间参与程度明显不足。到了盛世唐朝,春游的情形就大为不同了。那是万人空巷全民春游的盛世狂欢。
首先是国家倡导。《唐诗纪事》记载,每年春天,皇帝都会带着后妃、朝臣游梨园,到渭水边游览祭祀。把郊游形成制度,正是国力丰厚的表现。
其次,老百姓都积极参与。于是,很快形成了全民性“春游热”。你看,杜甫都忍不住发了一首《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每到上巳节,长安城东南郊曲江两岸便挤满了欢天喜地的游人。生机勃勃的景象让白居易也赶紧跟了一个帖“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春游》)
宋元春游:祭祀成为主题。
如果说唐朝是个丰腴的美人儿,那宋朝就是个文弱的书生。宋朝,春游不再像唐朝那样是个举国狂欢的国民节日,但也还是专门设有“踏青节”。而人们外出踏青开始更为实际地选择了清明节,“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周密《武林旧事》)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春游主题。
不少名画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北宋都城汴京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的情景。
明清春游:一起来做运动吧
明代在春游时开始了全民健身运动,各类体育项目日益增多。其中,女子蹴鞠让人眼前一亮,,明初女子踢球能手叫彭云秀。陈继儒《太平清话》说:“明初彭云秀“以女流清芬,挟是技游江海,叩之,谓有解一十有六,詹同文赠之以滚弄行。”说彭云秀会16种踢法,全身触球永不坠地。
除了踢球外,荡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明清人们春游最喜欢的项目。清代诗人高鼎《村居》诗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就是生动的描绘。
刘侗《帝京景物略》载 ,“岁清明,桃柳当鐤,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者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坐轿子的,骑马的,走路的,春游不再是旖旎地赏花吟诗,而是健健身出出汗。
踏青也好,春祭也罢,古人的春游,蕴含着无穷的深意。归根在一点:尊重天道,敬畏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