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 我四次流泪的各有什么原因

 我来答
宝宝sweet
2016-05-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宝宝sweet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39265 获赞数:244938
优秀教师 中教一级 哈尔滨市“百花奖”二等奖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我”四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

  1、第一次流泪的原因: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 ;

  2、第二次流泪的原因: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 ; 

  3、第三次流泪的原因: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

  4、第四次流泪的原因: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二、《背影》简介: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朱自清 “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原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转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抗日民主运动的影响下,政治态度明显倾向进步。晚年积极参加反帝民主运动。他的散文,结构严谨,笔触细致,不论写景抒情,均能通过细密观察或深入体味,委婉地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挚感情,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主要作品有《毁灭》、《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木偶00happy
2018-12-21 · TA获得超过2.2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61
采纳率:84%
帮助的人:25万
展开全部

第一次流泪的原因: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 ;第二次流泪的原因: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 ; 第三次流泪的原因: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第四次流泪的原因: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f5040f
2018-12-22 · TA获得超过44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6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8.2万
展开全部

(1)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2)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3)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4)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手机用户16420
2021-03-09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51
展开全部

       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我”四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

  1、第一次流泪的原因: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家道中落 ;

  2、第二次流泪的原因:看到父亲艰难为“我”买橘 ; 

  3、第三次流泪的原因:年迈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与儿子分别;

  4、第四次流泪的原因:可怜父亲一生艰辛,“我"却无以为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岁月不寒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8-03-11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4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3.9亿
展开全部
  悲伤的泪 感动的泪 惜别的泪 思念的泪

  《背影》中四次流泪探赏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还将感动着无数的下一代读者。千古文章无非是陈情论理。可是为什么《背影》竟能如此动人情怀?除了父亲爱子的拳拳深情外,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描绘外,还与“我”的情感渲染不无关系。下面就文中“我”的四次流泪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

  物是人非,睹物思人,不觉悲从中来。满院狼藉,一片衰败,父亲赋闲,更是增添一份伤感。这次的眼泪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思念、对家境衰落的感伤。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凉的基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也为后文中,父亲不顾生活的窘迫,忍着丧母之痛,执意送儿子作了铺垫。

  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

  丧母的悲痛、生存的危机、负债的压力,使年迈的父亲陷入了困境。可是儿子还在上大学,不仅不能分担生活的压力,还要人供养。家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年迈的父亲一个人身上。谋事对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在谋事和为儿子送行之间,父亲经过再三踌躇之后,还是决定亲自送“我”。在父亲的眼里再也没有什么比儿子更重要的了!

  送“我”上车后,父亲本可以安心离开,可是细心的父亲担心儿子旅途口渴,提出要到铁道那边的月台买几个橘子。他拒绝了年轻力壮的儿子去买橘子的请求,执意自己前去。也许这样,他觉得更能尽到父亲的责任,更能表达对儿子的关爱。老父蹒跚、艰难的买橘子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父爱的滋味;老父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和“我的紫毛大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激“我”的良知。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得潸然泪下,买橘子的背影成了父爱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读懂了父亲深情厚意的儿子,更不忍与老父辞别,更何况此时的父亲已经老态龙钟,他为了这个家庭耗尽了自己的心血,甚至在退休之后还不得不出外谋生。此时的“我”可谓是百感交集:既有离别的不忍,也有为老父颓唐背影的悲哀,更有自己不能为老父排忧解难的自责!

  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事隔八年,父亲艰难买橘子的背影始终刻在了“我”心灵的深处。它成了父亲爱“我”的最强有力的见证。八年后,父亲在给“我”的来信中说起“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读到此处,“我”不觉悲从中来,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少年做了许多大事,不想老境如此颓唐。而作为儿子,尤其是长子,不能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重担,内心无比愧疚。当然更多的是想到父亲对“我”的种种的好,其中最难忘就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想到这里,“我”不禁泪湿满襟,油然而生对父亲的思念!

  《背影》就这样,从一个儿子的角度,不仅细致地刻画了父亲舔犊形象,而且细腻地描绘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感动之情。自然,这篇文章就比那种单纯描写父爱的文章更真实、更感人。

  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子女,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作者进行对比:扪心自问,我们怎么就没有发现生活中父母爱我们的这些细节?我们为什么会漠然地把父母的这些关爱当作他们的责任、当成我们的权利?我们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现并珍爱父母的这些爱的细节?难道非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撕心裂肺的时候吗?

  的确,读了这篇文章,我感觉到:“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