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初年的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若以下回答无法解决问题,邀请你更新回答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朝最初实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由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
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因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备武器等。
战时,唐朝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原则上兵募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敌。唐朝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书·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镇戍为辅。
府兵制的破坏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户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军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越频繁,镇戍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鲜,所以,武周时期,府兵制已经逐渐崩溃,军事制度的转型势在必行。
唐朝主要的军事压力来自边境,所以,军事制度的转型也从边境开始。因为之前边境的镇、戍单薄、分散,所以,转型的第一步是划分明确、固定的军区,将军区内的镇、戍协调统一指挥,这种转型最早出现于仪凤二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军,寻为吐蕃所败。”《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于是始屯军于境。”军区的指挥官的任命也逐渐制度化,景云二年,节度使之名出现,《唐会要》卷七八:“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因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会上流民激增,所以,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主持这次转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募兵制: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驻扎边境军区,赐予田地,甚至可以携家前往边境,这些士兵是兵防健儿,或长征健儿、长镇健儿,主要来自流民、原来边防兵员。每个军区有固定的名额,兵防健儿固定从属于相应的军区,承担所属军区征战、防御职责,当然各个军区之间也会协同作战。募兵制有力地保证了唐朝兵员的来源,而且,因为吸纳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会隐患,同时,随着募兵制的推行,相应的节度使制度也成熟起来。节度使是军区最高指挥官,甚至也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权力集中,长期驻守,目的是加强与士兵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战斗力。实行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总体数量减少,但是核心战斗部队趋于稳定,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形势的好转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唐朝的军费开支,从开元初年的百万上升到天宝年间的千万,而且,与募兵制相对应的节度使制度强化了军区的独立性,也为安史之乱甚至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总的说来,唐朝军事制度的转型主要的推动因素来自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
作者:清风中的刀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65375/answer/335522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因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备武器等。
战时,唐朝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原则上兵募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不足的自己补充,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
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敌。唐朝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书·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
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镇戍为辅。
府兵制的破坏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户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军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越频繁,镇戍时间越来越长。于是,府兵、兵募都是怨声载道,纷纷逃亡,甚至不惜自残以逃避兵役,有所谓“福手福足”之说,白居易《新丰折臂翁》虽然是天宝十载事,但是,类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屡见不鲜,所以,武周时期,府兵制已经逐渐崩溃,军事制度的转型势在必行。
唐朝主要的军事压力来自边境,所以,军事制度的转型也从边境开始。因为之前边境的镇、戍单薄、分散,所以,转型的第一步是划分明确、固定的军区,将军区内的镇、戍协调统一指挥,这种转型最早出现于仪凤二年,《旧唐书·刘仁轨传》:“仪凤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轨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仁轨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抑之,由是与敬玄不协。仁轨知敬玄素非边将才,冀欲中伤之,上言西蕃镇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军,寻为吐蕃所败。”《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以图吐蕃,于是始屯军于境。”军区的指挥官的任命也逐渐制度化,景云二年,节度使之名出现,《唐会要》卷七八:“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延嗣除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此始有节度之号。”
因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会上流民激增,所以,开元二十五年,经过一系列的实际尝试,玄宗正式下诏废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开元二十六年,转型完成。主持这次转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募兵制: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驻扎边境军区,赐予田地,甚至可以携家前往边境,这些士兵是兵防健儿,或长征健儿、长镇健儿,主要来自流民、原来边防兵员。每个军区有固定的名额,兵防健儿固定从属于相应的军区,承担所属军区征战、防御职责,当然各个军区之间也会协同作战。募兵制有力地保证了唐朝兵员的来源,而且,因为吸纳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会隐患,同时,随着募兵制的推行,相应的节度使制度也成熟起来。节度使是军区最高指挥官,甚至也是当地的行政长官,权力集中,长期驻守,目的是加强与士兵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战斗力。实行募兵制以后,唐朝军队总体数量减少,但是核心战斗部队趋于稳定,战斗力大幅度提高,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境形势的好转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唐朝的军费开支,从开元初年的百万上升到天宝年间的千万,而且,与募兵制相对应的节度使制度强化了军区的独立性,也为安史之乱甚至以后的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总的说来,唐朝军事制度的转型主要的推动因素来自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
作者:清风中的刀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65375/answer/335522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