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怎么区分级别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扩展资料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参考资料:
2024-10-31 广告
应急
响应预案,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启动。8日晚,中国地震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
9日0时24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九寨沟7.0级地震震情灾情综合判断,决定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由Ⅰ级改为Ⅱ级。民政部9日凌晨3时发布消息表示,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紧急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
为何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会发生变化?如何看待各部门、地方的应急响应级别变化?8月9日,记者采访了行政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建顺。
“这种调整,是符合我国行政应急方面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的。”杨建顺告诉记者,国务院在九寨沟地震之后对救灾应急响应级别的调整,符合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依据该法规,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杨建顺分析,影响灾害程度和应急响应评级的,从《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来看,主要标准是两点:人口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经济损失,地震级别。国家地震局当晚初步决定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是按照该法规中“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而作出。之后的调整,是因为该法规要求Ⅰ级响应的死亡(含失踪)人数应在300人以上。随着灾情震情最新讯息的获取,9日0时24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将应急响应由Ⅰ级改为Ⅱ级;9日3时,地震造成九寨沟县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这一变更,与该法规规定的Ⅲ级应急响应的条件“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相适应。
“应急响应的级别越高,响应得越深,资源调动得越多。应急响应级别如果定得偏高,会导致行政资源的浪费,如果偏低就会不利于灾后救助。所以行政部门要根据最新获取的讯息来及时调整,这是一种积极能动、依法行政的体现。”杨建顺表示,在灾难发生后最容易导致讯息传输不畅,进而导致最初的应急响应级别判定不会十分精准。不过,初判时定级高一些,有利于救灾工作的迅速开展,利大于弊。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