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探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谈如何让科学课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敢于“放”。在科学课中应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
一、教师要用放的理念指导科学探究
科学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方法,要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的教育理念就要更新,教学过程、评价等就要敢于放!只有敢于放开束缚,学生才能有更多更好的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才会有更多创新的火花。
首先,让学生问题自由。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框框,放开束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开式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不难责难。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只要敢放,一定会提出很有趣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其次,让学生过程自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敢放,放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与表达。
二、学生要有动的思维参与科学探究
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和投入,才有可能实质地、深刻地参与,学生的探究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因此,在科学探究中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体验科学课的魅力。
首先,让学生走近科学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通过种种实践、实验、调查等的“动”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效接触的科学
知识,帮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活动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各式的“动”有利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让学生更具主动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懂得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探究,最终获取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进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如:我在上“纸的观察”一课时,当学生自己发现各种纸的厚薄不一样时,我就追问:一张纸那么薄,你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厚度?于是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最终找到了几种方法,并真正解决问题,同时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数学知识。又如当学生们提到:纸的吸水性不同时,我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学生开始只是说:分别向每一种滴一滴水就可以了。我说:这种方法还有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每一种纸上同时滴一滴水(水量相等)。当然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我没有安排,而是让感兴趣的学生到课外去研究实践,并要求完成一份实验小报告。在下课之前,学生们由于兴趣浓厚,又提出了不少问题:纸是由什么做成的?纸是怎样造成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纤维?世界上的纸到底有多少种?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中都去解决,有的下一节课要解决下节课去解决,有的则需要学生们在课外,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认识的深入依赖于主动探索发现的活动,只有在从事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的同时,学生才能全面展开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而激起高涨的积极性,浓厚的探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兴趣。
综合以上理论与实践,能否让科学课成为真正的探究,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探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主动性,能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并把它贯穿始终。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为科学贡献的崇高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预防和清除学生的精神压抑,不断使学
生振奋精神,乐观自信,朝气蓬勃,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教师在科学探究中应敢于“放”。在科学课中应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
一、教师要用放的理念指导科学探究
科学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因此其教学方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方法,要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师的教育理念就要更新,教学过程、评价等就要敢于放!只有敢于放开束缚,学生才能有更多更好的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探究活动,才会有更多创新的火花。
首先,让学生问题自由。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可见,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要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框框,放开束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异想天开式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不难责难。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的思维才会出现。只要敢放,一定会提出很有趣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希望的。其次,让学生过程自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敢放,放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与表达。
二、学生要有动的思维参与科学探究
全体学生全身心参与和投入,才有可能实质地、深刻地参与,学生的探究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因此,在科学探究中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体验科学课的魅力。
首先,让学生走近科学课。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通过种种实践、实验、调查等的“动”来学习与周围世界有效接触的科学
知识,帮助他们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通过活动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各式的“动”有利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其次,让学生更具主动性。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进行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活动,懂得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开放性,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探究,最终获取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进而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如:我在上“纸的观察”一课时,当学生自己发现各种纸的厚薄不一样时,我就追问:一张纸那么薄,你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厚度?于是学生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交流,最终找到了几种方法,并真正解决问题,同时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数学知识。又如当学生们提到:纸的吸水性不同时,我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学生开始只是说:分别向每一种滴一滴水就可以了。我说:这种方法还有一种科学的方法:在每一种纸上同时滴一滴水(水量相等)。当然这个实验在课堂中我没有安排,而是让感兴趣的学生到课外去研究实践,并要求完成一份实验小报告。在下课之前,学生们由于兴趣浓厚,又提出了不少问题:纸是由什么做成的?纸是怎样造成出来的?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有纤维?世界上的纸到底有多少种?等等,这些问题不可能在课堂中都去解决,有的下一节课要解决下节课去解决,有的则需要学生们在课外,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认识的深入依赖于主动探索发现的活动,只有在从事主动、能动的认识活动的同时,学生才能全面展开他们的精神力量,从而激起高涨的积极性,浓厚的探索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由于这兴趣是与系统科学知识的掌握相联系的,就使学生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成为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学习兴趣。
综合以上理论与实践,能否让科学课成为真正的探究,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中,应多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探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主动性,能动地从事探究活动,并把它贯穿始终。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兴趣,逐渐形成为科学贡献的崇高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中,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才能预防和清除学生的精神压抑,不断使学
生振奋精神,乐观自信,朝气蓬勃,在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