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独立精神
展开全部
独立精神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其实就看你自己的理解了。我认为要培养独立精神最为重要的在于:1.与父母之间的联系 2.经济上的联系 3.自身的努力
经济上的独立
在大学里,自己可以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兼职,一来可以满足自己日常的花销,二来可以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在大学里还是以自己的课业为重。获得经济独立还有第二种渠道——奖学金,得到奖学金的周期比较长,但是它能兼顾学业及额外收入,我个人更推崇第二种。
与父母的联系
到了大学,更要学着独立,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学着事事亲为,不懂的东西自己学着去做(毕竟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如果什么都依赖父母,那么你将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要学着去成长,你终会培养出无惧于面对一切困难苦境的独立人格。
自身的努力
到了大学里,周遭的管束一瞬间少了很多,这个时候就要靠你自己的管束,即自律,自觉。如果你不自觉自律,到了大学里放纵自己,纸醉金迷或是沉迷游戏无法自拔,那么终将成为大学里最颓废的那批人,这样的大学生何谈培养独立的精神?肯努力,一切都不是问题。
===以上是我的拙见,望采纳===
ps:我是今年的准大一生,共勉
展开全部
近年来,每逢大学生开学季,家长是否该陪同新生报到都成为热议焦点。反对者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家长要相信孩子能行,不要再凡事包办,要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赞成者认为,家长陪同孩子报到无可厚非,既能照顾孩子,也能参观一下孩子未来将生活4年的校园,对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了解,更可以当作一次观光旅游。
大学生独立精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学生独立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必须认真对待,它小到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大到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和发展。大学生独立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健全和健康的独立人格是关键,这是个大题目,教育专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研究学者,主要针对一些与大学生独立相关问题谈点具体感想。我们常常悲情地看到发生在大学中的一些凄惨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因报复杀死班长及云南马加爵事件等)。这些施暴者一般缺乏健全和健康的独立人格,做事不顾及後果。因此,我们社会应当协助大学营造一个有利於大学生树立健康和理性独立人格的文化氛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大学生独立品质人人有责,仅靠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
近些年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经常看到让我心痛的场面。有的父母亲满头大汗手提肩扛大包行李,而旁边的儿子或女儿甩着双手,或手拿一个小包悠闲自得地跟在後面。今年清华大学为了在新生报到时让他们感受一点独立性,让学生自己完成报名所有入学手续,一条象徵「独立」的警戒线将家长隔离在外,这个举措虽小,但值得赞扬和提倡。刚看到报道浙江大学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我们不能孤立谈论大学生的独立精神问题。因为,一个大学生独立品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自小逐步形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独立精神的树立要从「娃娃抓起」。经常看到我们媒体报道,国外发达国家的家长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就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例如小孩一般摔倒通常是自己一边哭一边爬起来,然後家长再抱。18岁是一条孩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硬槓槓」。插图照片是爱尔兰都柏林街头孩子们在做一些「危险」的攀岩和高空溜索体育活动。从家长排队的阵势看,孩子们对这些活动是「趋之若鹜」和「热情高涨」。这是我们今年在爱尔兰都柏林休假时偶尔路过拍摄到的场景。这与我们大多数小孩从小受到几代亲人精心呵护和参加一些与培养独立意识关系不大的活动完全不同。独立自强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这种能力当从小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培养提升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所能完成。孩子独立自强能力的大小,是家长长期教育的结果。绝不是等到大了,用一次「大学报到独立完成」就能锻炼出来。而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是包办的溺爱还是注重培养孩子自立的「智爱」都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科学与否、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长,都是天然存在的,无法从家长身上剥离出去的。孩子上大学是一件大事,对许多孩子来说,这也许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远方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学习和生活,作为父母,陪孩子一起去报到,其情可悯,其心可解,和孩子有没有独立能力、能不能自己完成报到,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之,培养大学生独立精神和品质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大学全体教职员工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社会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既要教育家们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社会基础,更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循循善诱,从细小处入手,切忌「假、大、空」和「虚无缥缈」的说教。
大学生独立精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似乎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学生独立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必须认真对待,它小到影响一个家庭的稳定,大到关乎国家民族兴衰和发展。大学生独立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其中健全和健康的独立人格是关键,这是个大题目,教育专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我作为一个自然科学研究学者,主要针对一些与大学生独立相关问题谈点具体感想。我们常常悲情地看到发生在大学中的一些凄惨事件(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因报复杀死班长及云南马加爵事件等)。这些施暴者一般缺乏健全和健康的独立人格,做事不顾及後果。因此,我们社会应当协助大学营造一个有利於大学生树立健康和理性独立人格的文化氛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大学生独立品质人人有责,仅靠学校的宣传和教育是不够的。
近些年来,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经常看到让我心痛的场面。有的父母亲满头大汗手提肩扛大包行李,而旁边的儿子或女儿甩着双手,或手拿一个小包悠闲自得地跟在後面。今年清华大学为了在新生报到时让他们感受一点独立性,让学生自己完成报名所有入学手续,一条象徵「独立」的警戒线将家长隔离在外,这个举措虽小,但值得赞扬和提倡。刚看到报道浙江大学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我们不能孤立谈论大学生的独立精神问题。因为,一个大学生独立品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自小逐步形成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独立精神的树立要从「娃娃抓起」。经常看到我们媒体报道,国外发达国家的家长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就有意识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例如小孩一般摔倒通常是自己一边哭一边爬起来,然後家长再抱。18岁是一条孩子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硬槓槓」。插图照片是爱尔兰都柏林街头孩子们在做一些「危险」的攀岩和高空溜索体育活动。从家长排队的阵势看,孩子们对这些活动是「趋之若鹜」和「热情高涨」。这是我们今年在爱尔兰都柏林休假时偶尔路过拍摄到的场景。这与我们大多数小孩从小受到几代亲人精心呵护和参加一些与培养独立意识关系不大的活动完全不同。独立自强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这种能力当从小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培养提升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一时一事所能完成。孩子独立自强能力的大小,是家长长期教育的结果。绝不是等到大了,用一次「大学报到独立完成」就能锻炼出来。而父母对子女的爱,无论是包办的溺爱还是注重培养孩子自立的「智爱」都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科学与否、是否有利於孩子成长,都是天然存在的,无法从家长身上剥离出去的。孩子上大学是一件大事,对许多孩子来说,这也许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远方一个陌生的环境去学习和生活,作为父母,陪孩子一起去报到,其情可悯,其心可解,和孩子有没有独立能力、能不能自己完成报到,没有必然的联系。
总之,培养大学生独立精神和品质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大学全体教职员工通力合作,更需要全社会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既要教育家们从理论上深刻阐述大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社会基础,更需要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结合实际,循循善诱,从细小处入手,切忌「假、大、空」和「虚无缥缈」的说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