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发展很有前景,但是在这过程中有些什么困难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在国家卫检委出台了互联网医院的申请,这有全面的互联网医院申请资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树云高科
2024-07-24 广告
2024-07-24 广告
作为北京树云高科物联技术有限公司的一员,我们致力于成为领先的智慧医疗服务商。我们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我们关注患者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优化就医流程,为患者带来更加便...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树云高科提供
展开全部
互联网医疗行业终于迎来春天
互联网医疗并非新鲜事物,但过去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大多局限于信息提供、用户挂号、轻问诊等内容。由于无法沉淀线下,真正激活医院、医生等资源,许多投资人曾一度将这个领域视为“烧钱不赚钱”的行业。
事实上,行业在过去两年也经历了一个清洗期。由于线上流量资源瓜分基本结束,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注销的移动医疗公司高达1000家,目前幸存下来的不超过50家。直到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整个行业终于迎来春天。
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前瞻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只有2亿元,主要还停留在PC互联网阶段,医疗信息化刚刚起步,以医疗广告、线上问诊和医疗信息搜索为主,属于行业的一个探索期。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规模扩大以及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类创业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开始广泛形成,到了2012年,市场规模升至67.1亿元。此后,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成长,数据和服务进一步完善,细分领域开始出现独角兽,市场增长率也逐年稳步上升。2016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23亿元,同比增长41.8%。预计2018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91亿元。到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且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下,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发展将越来越快。
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占网民的26.6%,年增长率为28.0%。其中,医疗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用户使用率最高,分别达到10.8%,10.4%;其次为网上咨询问诊、网购药品/医疗器械/健康产品、运动健身管理,占网民比例在6%左右。
互联网医疗痛点分析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但是,2016年被称为移动医疗“移不动”的一年。一方面,初创移动医疗企业因遭遇严酷的资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约有3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没有挺过A轮;另一方面,老牌移动医疗企业仍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续亏损造成的资金紧张和业务架构的频繁动荡导致大幅裁员的消息频频曝出。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规模庞大,但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资人趋于理性,移动医疗企业因为盈利能力不足,越来越难以获得融资,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与国外相比低很多,利润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将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导致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另外,公立医院仍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在医疗领域,留给企业的空间本身就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医疗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更难以说服投资人心甘情愿为他们买单掏钱。一旦这类企业融资失败,则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结局可想而知。
在互联网医疗盈利难现状下,投资人也变得冷静下来,趋向于回归,市场在降温的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暂不考虑其商业模式是否值得肯定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在短期内裁员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事情。尽管如此,互联网医疗在未来仍然值得期待。但是只有真正贴近医疗本质的,才是互联网医疗正确的发展方向。
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
政策的春天到了,企业应当如何把握住?中国其实不缺患者,而是缺好的医生和药品。在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医联不但构筑了集学术、执业、社交、游戏化的专业实名医生平台,并且率先搭建起以患者为中心,覆盖疾病筛查、医生教育、诊疗服务、药品配送、金融保险服务、患者管理服务的整体生态闭环。
而已经宣布盈利的微医则致力于将三医联动的医改逻辑融入公司的战略布局,并且继续深入布局保险领域。过去的2017年,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成立、国内首个专注智能医疗的云平台微医云发布以及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险平台”,都构成了微医的竞争壁垒。
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将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概念,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巨头最终都要做闭环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即线上有服务、线下有诊所或医院,再加上商业保险和其他形式。更何况,截至目前,行业并未出现真正的巨头,这意味着所有玩家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往这条道路去靠近。
在监管原则上,意见提出,“谁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谁就必须要负责任”。互联网医院是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责任主体就是医疗机构本身。监管按照属地化管理,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此外还特别强调第三方平台的责任,它们应该确保提供服务的人员资质符合有关规定,并且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未来依旧挑战重重,任重而道远。
互联网医疗并非新鲜事物,但过去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大多局限于信息提供、用户挂号、轻问诊等内容。由于无法沉淀线下,真正激活医院、医生等资源,许多投资人曾一度将这个领域视为“烧钱不赚钱”的行业。
事实上,行业在过去两年也经历了一个清洗期。由于线上流量资源瓜分基本结束,据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注销的移动医疗公司高达1000家,目前幸存下来的不超过50家。直到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整个行业终于迎来春天。
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分析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前瞻与商业模式创新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只有2亿元,主要还停留在PC互联网阶段,医疗信息化刚刚起步,以医疗广告、线上问诊和医疗信息搜索为主,属于行业的一个探索期。之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规模扩大以及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各类创业企业纷纷涌入,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开始广泛形成,到了2012年,市场规模升至67.1亿元。此后,在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业快速成长,数据和服务进一步完善,细分领域开始出现独角兽,市场增长率也逐年稳步上升。2016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达到223亿元,同比增长41.8%。预计2018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91亿元。到2020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00亿元,且在市场需求与政策支持下,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发展将越来越快。
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分析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为1.95亿,占网民的26.6%,年增长率为28.0%。其中,医疗信息查询、网上预约挂号用户使用率最高,分别达到10.8%,10.4%;其次为网上咨询问诊、网购药品/医疗器械/健康产品、运动健身管理,占网民比例在6%左右。
互联网医疗痛点分析
目前,国内医疗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让本来就稀缺的医疗资源更加匮乏。在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无法解决,“等候三小时看病三分钟”成为常态,受制于顶层设计、医保联网欠缺以及分级诊疗制度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始终难以落地。优质医疗资源被“小病”占据,而基层医疗资源却被闲置(患者只信任三甲医院)。这些低效率运行的问题也为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但是,2016年被称为移动医疗“移不动”的一年。一方面,初创移动医疗企业因遭遇严酷的资本“寒冬”而大批量死亡。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约有38家互联网医疗企业“死亡”,其中绝大部分没有挺过A轮;另一方面,老牌移动医疗企业仍迟迟没有找到稳定合理的盈利模式,持续亏损造成的资金紧张和业务架构的频繁动荡导致大幅裁员的消息频频曝出。
尽管市场前景看好、规模庞大,但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下,投资人趋于理性,移动医疗企业因为盈利能力不足,越来越难以获得融资,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国内医疗在门诊费用与国外相比低很多,利润微薄,而很多APP恰恰将盈利重心放在诊疗环节,导致这些互联网医疗企业在盈利上先天不足。
另外,公立医院仍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在医疗领域,留给企业的空间本身就不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医疗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更难以说服投资人心甘情愿为他们买单掏钱。一旦这类企业融资失败,则意味着资金链断裂,结局可想而知。
在互联网医疗盈利难现状下,投资人也变得冷静下来,趋向于回归,市场在降温的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暂不考虑其商业模式是否值得肯定的情况下,很多互联网医疗公司在短期内裁员也是非常值得理解的事情。尽管如此,互联网医疗在未来仍然值得期待。但是只有真正贴近医疗本质的,才是互联网医疗正确的发展方向。
注重线上与线下结合
政策的春天到了,企业应当如何把握住?中国其实不缺患者,而是缺好的医生和药品。在经过四年时间的发展,医联不但构筑了集学术、执业、社交、游戏化的专业实名医生平台,并且率先搭建起以患者为中心,覆盖疾病筛查、医生教育、诊疗服务、药品配送、金融保险服务、患者管理服务的整体生态闭环。
而已经宣布盈利的微医则致力于将三医联动的医改逻辑融入公司的战略布局,并且继续深入布局保险领域。过去的2017年,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成立、国内首个专注智能医疗的云平台微医云发布以及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险平台”,都构成了微医的竞争壁垒。
未来的互联网医疗市场将是一个全面竞争的概念,所谓的互联网医疗巨头最终都要做闭环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即线上有服务、线下有诊所或医院,再加上商业保险和其他形式。更何况,截至目前,行业并未出现真正的巨头,这意味着所有玩家想要继续生存下去,都不得不往这条道路去靠近。
在监管原则上,意见提出,“谁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服务,谁就必须要负责任”。互联网医院是以实体医疗机构为依托,责任主体就是医疗机构本身。监管按照属地化管理,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此外还特别强调第三方平台的责任,它们应该确保提供服务的人员资质符合有关规定,并且对其所提供的服务承担责任。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未来依旧挑战重重,任重而道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