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孩子除法竖式计算为什么老做错?
文/ 肖潇傻洒
低年级孩子除法竖式计算为什么老做错?
初学除法竖式时,经常有孩子写出
等这样子的错误竖式,这种竖式的写法是完全模仿加减法、乘法竖式的结果,是旧知识的迁移。
家长在辅导时如果只是对除法的正确写法强调“这是规定格式,就要这样写”!孩子可能第二天又忘记了,因为对有些孩子来说,加减乘这样写已经成了思维定势了。
这种简单的计算孩子们可以通过口算或心算得出答案,在没有遇到复杂计算的情况下,他们体验不到这种书写形式带来的种种不便,心里会想:为什么除法竖式要用又麻烦又不一样的写法?甚至在潜意识里排斥正确的写法。
此时我们要理解孩子
经历强烈的视觉和思维冲击,一下子无法接受,应该给他们一个适应过程。随着学习的除法越来越复杂,孩子又经历
除法竖式的形式经历这两次跨越,可以说都是对孩子先前学习经验的挑战,需要推翻旧知识的迁移,这是除法竖式书写方式的与众不同。
除法竖式只能从高位除起,这是除法竖式的另一与众不同。
竖式计算加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都是从低位算起。为什么做除法时,要从高位算起呢?
其实,在笔算形成的初期,加减乘除都是从高位算起的;就是现在,珠算和口算的加减乘除都仍然是从高位算起。
在笔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笔算的加减算和乘算从高位算起,在计算过程中遇到进、退位时,不像直接用算筹计算时加减小棒就行,得在心里记住数字或改写数字,为了避免不停地改写前面的数字,才逐渐改为低位算起。
可以说加减法竖式、乘法竖式从低位算起是数学追求简洁及正确率的结果。在竖式计算教学中,从高位算起的个别孩子能做到看后一位写前一位的得数,避免写进位的标记,题目抄完,从左往右顺手得数也直接写完,这比从低位算起快多了。
因为我自己从小在草稿上经常也是加减乘除都从高位算的,计算速度大大提高,这应该是心算与笔算的结合吧。
如果加减法、乘法从高位或低位算起都行,那反过来除法能像加减法和乘法那样也从低位算起吗?答案是否定的,除法竖式只能从高位除起。原因如下:
1、从高位开始平均分才公平
平均分是除法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能做到真正的平均分,而有些时候根本做不到平均分。
在物资比较匮乏的时代,分东西时平均分的要求相当强烈。当要分的东西和平均分的份数较多时,人们要求平均分的愿望更加强烈。
若是先分小单位的数(低位上的数),后分大单位的数(高位上的数),人们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更无法接受余下大单位的数不分;只有先分大单位的数,再分小单位零头的数,才会感到公平。
2、除法从高位算起与加减乘从低位算起一样是人们追求简洁的结果。
学生在列出除法算式后,简单的除法竖式完全可以通过口算或心算得出答案。可随着学习的除法越来越复杂,仅凭心算难以表示出每一次的商与除数的乘积、余数,以及余数与下位数构成的新数时,如何用竖式来记录心算的过程呢?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题:
列式:682=34
不管我们先分整篮的,还是先分篮子外面的,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与之对应的算式也不难理解——这是从高位与低位算都可以顺利分完的例子。
当从高位或低位不能直接分完时,会怎么样呢?
第一种分法:先分整篮子的。第一次每人一整篮(10个),还余下一整篮(10个),把余下的一整篮(10个)再和篮子外面的8个桃子一块分,对应的算法就是从高位算起。
第二种分法:先分篮子外面的。那么8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人,还余下2个,把余下的2个桃子再和整篮子的40个合在一起分,需要先分4个整篮,每人一整篮(10个),还余下一整篮(10个)和2个,再分这12个。从分的动作上看,对应的算法就是从低位算起,显然这种算法比第一种复杂。
从个位除的学生写竖式时遇到了困难,有个别孩子写出了这样的竖式:
他还能说清楚先分了什么,分得了多少?分掉了多少?还余下多少?能结合分的过程说出每个数字的意义。
那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写了三层?在思考、讨论中,用这种分法的其他学生也写出了从低位算的除法竖式。
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评价,知道要把分的过程记录清楚,也就是:要分多少份?分得了多少?分掉了多少?还余下多少?一次分不完还要将余下的继续分。
孩子们理解了竖式能记录心算的过程,竖式还能把心算过程中隐藏的数据展示出来,降低了心算的难度。而从高位算起可以少写一步,可以更简洁地记录心算过程、更方便展示心算过程的中隐藏的数据。
从高位算起还是除法“分”的必然,要“分”一个数,需要先从整体上去把握,也就是先从数的高位去把握。孩子们明白了除法竖式书写方式和计算方法为什么要与众不同,会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及规范竖式写法的优越性,才能避免除法竖式计算老做错的这种错误。
更多教育问题,请关注有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