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工作爽吗?
不舒服。外企,什么都按流程走,想急也急不了,想慢也慢不下来,流程多了,事情也多了,还要应付各种审核,天天有新的工作方法论在推广,然后各种资料来回的折腾。 工作日全天根本闲不下来。
然后到了周末和节假日,又反过来,不让你工作,你再忙都不让你工作,平时忙的半死还逼你去参加一些社会关爱活动…平时还组织篮球赛、惯蛋比赛什么的,反正你的生活公司都给你安排满了,你必须效率很高,才能凑出时间来融入进去,否则你年度的KPI就不能看。 一天三四十封邮件,大部分都英文的。
假期会比法定的多出那么一两天。年假一般直接十五天,不看工龄。工资也会比国企民企高一截。 同事之间关系比较朴素,忙成狗没时间勾心斗角。每个人责任明确,直到自己该做什么。几年下来,就成了一个木纳的公司零件,可代替性非常强,工作一直干不好,就会被滚蛋,所以年轻时候基础不打好,老了效率跟不上就完蛋了。
1. 钱少。
比下有余,但没盼头。别看每天出入高档写字楼,上班Uber,中午星巴克。实际很多人工资都不如开Uber的司机和做星巴克的咖啡师。无论企业赚不赚得到钱,都不会给你多发钱。每年的固定加薪比例基本是个位数,工资涨幅还不如物价涨幅。奖金极少,经常不足一个月工资,对工资基数低的人而言是杯水车薪。
升职未必是要等那个高一级的职位空缺,可能就是原地升级。从经理变成高级经理,做的事情可能都没什么变化。所以,如果在一个职位做了2年还看不到任何升职迹象的,基本可以认定领导无所谓你的去留,考虑跳槽吧。如果一个人在一家外企工作5年以上,期间没有升过职,基本可以认定这人能力人品一般,遇到裁员必死。
2. 玻璃天花板。
再有本事,你也比不过外国人。此处的外国人包括欧美人,亚洲人,东南亚人。外来的和尚有两种,一种是从本国公司派过来的,这种多半是在本国公司工作多年瓶颈了或者承诺来华做一年后回去可以高升的(多半是回不去了的);还有一种就是通过猎头招进来的。无论哪一种,他们的职位都要比你至少高两个级别,收入是你的N倍还有一堆的补贴,即使他们的能力可能没你强,看不懂中文也不懂中国市场。
大陆人处于鄙视链最底端,高层极少会有大陆人,欧美人居多,其次的港台人和外国籍大陆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陆人高层做到40多岁后纷纷跳槽去民企或创业的缘故。
3. 效率低。
为了一点点小事,不停开会,Skype, Webex轮番轰炸。各种开会但又不解决问题,一堆人各种推脱责任,谁都不想担起责任,常常是事倍功半。我没看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我开过凌晨四点的网络会议,法克时差。
外国人普遍对大陆人不信任,所以即使业务发生在大陆,由大陆人管理大陆人执行,他们依然要插一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解来管控。他们不懂中国市场和法律的解决方案不是去研究,而是盯着你问为什么。
4. 系统多。
不同的事情上不同的系统,每个系统之间还不连通。报销、请假、培训、传报表、审合同、下订单、建账号、做付款等等… 每件事都有一个系统,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繁琐化。那些系统又大多是全球通用的,界面操作对中国用户而言极不友好,也完全不适用于中国的工作习惯和使用环境。申请一个盖章,都要上系统走一堆流程,需要一堆人审批。然而审批根本毫无价值,因为绝大多数的审批人根本不看审批内容,只看上一级审批人批了没。
这些破系统还不是免费的,每个账号企业都要为你向系统提供方买单。就2017年,我手头用的几个账号里面,折合人民币后一共约56000元。不知道企业觉得值不值,反正我不觉得值。
5. 虚伪的温暖。
员工满意度调查,集团匿名举报平台,全球岗位内招系统…别感动的太早,真的你举报了什么事情,回复你一个标准答案式邮件,然后照样给你踢皮球,拖了个把月最终不了了之。
全球内招?抱歉,你的护照不怎么好用。
还有些健身器械、桌球、懒人沙发…实则都是摆设。为了让公司在客户参观时看起来人性化,而不是真的让你上班时间去玩划船机。
6. 架构调整说变就变。
尤其是职能部门,一会会合并,一会会重组,高层每年变着花样以显示自己没有拿高薪“混日子”。可能去年你刚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得顺风顺水,喜滋滋规划着今年努力一把没准能升职,结果今年就通知你团队要拆,分到各个业务线去,工作内容和组织架构都变了。你就这么就被“发配边疆”,多了个虚线领导,还干着可有可无的活。顺应不了?对不起,公司要前进,你不跟随只能走。
7. 中不中,洋不洋。
平时“Jerry你去把那个country的report导出来review一下,下周我们和client的meeting上要show”也就算了,毕竟不影响工作效率。但很多人喜欢写英文邮件,尽管收件人全是中国人。外企很多人的英文很好的,但绝大多数人的英文都不地道,从措辞到用语都是中式英语,没有礼貌又喜欢用粗鲁的命令式。更雪上加霜的是很多人的中文也不咋地,写邮件没有检查习惯,表达和逻辑时常让人搞不懂对方到底要表达什么目的。导致你得先做一遍英译中,再做一遍中文阅读理解。通常情况就直接打电话去问对方要干嘛了,非常浪费时间。
还有些小外企,在华公司的业务不多,员工高薪高福利却没什么事情做,养老式上班。但这些企业一直亏钱,但欧洲公司都习惯了用亚太区其他分公司的利润填补在中国分公司的损失。但总有一天会亏到退出中国。
外资企业在“高薪水”、 “实力主义”和“可以活跃于全球市场” 这几个方面要优于其他企业。
另外,外资企业重视专业人才,也就是那些具有专业实力人才的倾向,因此大都会按照不同岗位进行招聘。这一点,与日资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日资企业招聘时录用的是综合岗位,然后通过轮岗观察员工的适应程度后再让其掌握专业知识。
因此,如果你的职业规划很明确,并希望从事财务、法律、设计、品质管理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那么外资企业会比较合适。
外 语
毋庸置疑,外语能力是必备武器,在招聘的时候对外语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考察。在外语要求这一点上,不存在文科·理科的差别,就算是理科出身负责技术的担当,只要想在外资企业工作,那么native level的外语水平就是必须的。
TOEIC最低要求通常是750分,而将及格线设在900分的企业也并不鲜见。 在公司实务中,对外语能力的要求则要更高,如果不能native般交流自如,那公司恐怕也难以委托给你重要的工作。
薪 水
高于日资企业的薪水,是外资企业的基本情况。虽因行业职业种类而异,在外资金融企业高级经理能拿到较高薪水是理所当然,但20多岁的年轻人有时也能拿到3000万、4000万日元的年薪。而在券商甚至可以拿到超过1亿日元的年薪。
当然,这都与性别和年龄无关,一切只靠个人实力来评判。
差 异
这里主要与日资企业进行比较。首先,外国人一般有明确的on和off意识,没有日本式的“饮み会”的习惯,基本上大家下班之后都是自由之身。对于工作,外资企业有很强的“合同”观念,自己的职责范围有多广界线很明确,不会出现职责不明的情况。
对于雇佣形态,日资企业都是应届生“一括采用、终身雇佣”。但是这种雇佣形式在世界上非常少见,在外资企业更是不存在。
在外企,秒跳槽或者像回力标一样又回到原公司工作的情况十分常见。同一个team的小伙伴,毫无预兆地跳槽到竞争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对于离职,外资企业也会在发出退职劝告后,经过员工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解雇,这一点与日资企业相同。只是,外企不会像日企一样开送别会,而且外企员工常常会在任期内离职,这两点都容易给人留下一种“这人突然就消失了”的印象。
总之,在外企工作的,基本都是具备“外语能力强、自我管理能力强、高抗压能力、很强的发表能力”特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