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投名状?能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
《投名状》是陈可辛拍摄于2007年的一部作品,豆瓣评分7.1,单单从评分来说算不上是什么好作品,不过我却认为《投名状》以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内地最后一部“功夫大片”。电影上映之初引来恶评无数,无论是工于心计的男主角,还是晦涩难懂的剧情,抑或是意有所指的隐喻,都让当时的观众无法接受。
电影故事:纳了投名状,便是真兄弟
“投名状”一词最早可考之处源于《水浒传》。
“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要上梁山,被王伦要求纳投名状才能接受,这也是古代团伙惯用的方法,让新加入者纳投名状既表了决心,也污了自己的清名,团队才能放心的接纳。
《投名状》围绕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展开故事,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本就是一位将军,却因为被同僚陷害导致自己的队伍全军覆没,庞青云靠着装死才躲过一劫。刘德华饰演的赵二虎和金城武饰演的姜午阳是一个村子的人,因为官员淫威导致民不聊生,赵二虎和姜午阳终日里带着村中的壮劳力去劫官银,这才让整个贫困的村子有了生活的保障。
庞青云的无端闯入让赵二虎和姜午阳意识到只靠打劫终究无法拥有安稳的生活,所以决定投靠朝廷,他们三个人带着村里的队伍去战场上杀敌建功立业。三个人便一起纳了投名状,开始了为朝廷效力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军队骁勇善战不断拓展版图,所以庞青云的野心也逐渐膨胀,而且和赵二虎的妻子有了私情。这一切都成为了斩断兄弟情的导火索,三个好兄弟也反目成仇。
浪潮影评:陈可辛的野心之作,战场上更见人心善恶
打打杀杀绝不是陈可辛最拿手的,他最擅长的是剖析人性。《投名状》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将中国历史中最厚黑的权谋部分融入进最亮眼的功夫中,让电影有了厚重感和真实感。陈可辛是不屑于拍摄一部纯正的功夫商业片的,那样也太过简单。但是当他端着《投名状》这样一盘大餐到我们面前时,我们却无法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投名状”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桃园三结义”一样的跪天跪地,而是有着更为真实和残酷的安全感诉求:让两个人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达成真正的同生共死。这也是为什么林冲初上梁山,王伦会信不过他,虽然知道他威名在外,却总觉得不是自己人。只有纳了投名状,才能证明他们是一伙的。让别人退无可退,才能放心地与之合伙。
《投名状》为我们展现出的战场和人物都带着厚厚的一层土,肮脏的身体同时也在影射那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军士们上了战场,喊的不是“驱除鞑虏”“护我河山”,而是“抢钱抢粮抢地盘”,生存的保障是他们最大的需求,所以他们才战无不胜。战场上的生死存亡皆在一念之间,更能见到人心的善恶。
兄弟三人的分裂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所谓的投名状也不过是建立在各自的利益之上。庞青云只是想要利用这一支军队来为自己谋取晋升的筹码,让自己在官场平步青云;二弟赵二虎只是想让村民有安稳地生活,所以当占了两座城池的时候,他便想着不再往前;三弟姜午阳一心只为兄弟情,却不知一切的兄弟情不过是一场谎言。
赵二虎和姜午阳没有看透庞青云,被他利用做了晋升的阶梯;这场谎言的始作俑者庞青云,没有看透朝廷对他的欺骗,并不知那段授衔的甬道布满刀戟。在黑暗的时代,每一个拼命的小人物,最终却逃不过那些深宫众人的暗黑人心。所谓投名状,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场笑话罢了。
《投名状》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电影。横扫金像、金马两大典礼。
姜午阳下令放箭,短暂的沉默后,清兵们闭上眼,大叫一声,射出手中的箭,姜午阳一遍遍喊着放箭,清兵们疯狂了,疯狂地放箭。背景里传来凄厉的尖叫,清兵们有人哭了,有人吐了,有人直接把手里的箭扔了。
庞青云背过身,闭着眼留下了眼泪。赵二虎在拼命地挣脱锁链。一切是那么疯狂,我的情绪也终于崩溃了。“人类对自己的同类是多么残忍。”这句话的感觉从来没有这么强烈。
以前,我常常在书上看到杀降的情节,没有什么感觉,但以视觉的形式在面前出现时,完全的被冲击到了。书上云淡风轻的几句话,背后有着多少血和泪。人类为什么总是对在眼前发生的事有所触动而对没有看见的事充耳不闻?
可能历史太远了,与自己毫无关联。很早就在历史书上看到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当时只是在想人真多啊,但从来没有想象过,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今不过是杀死了四千太平军,战前的壕沟被战后太平军的尸体填满。
人的生命真是卑微啊。这样的事,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吗?二战离我们不过几十年,如今世界的其它地方依旧发生着战争。无论在什么年代,无论在什么地方,人类对自己的同类一直这么残忍。
看到这里时,我也不理解庞青云,庞青云俨然成为一个反派,残忍、冷酷。可整部电影看完,才发现庞青云背负了这么多,他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身处的那个时代苦苦挣扎。“大哥是对的。”
庞青云说,四千战俘不能不杀,没有粮可以养活他们,也不能放了他们,这些人拿起枪就是兵,只能杀。有人说,刘德华演的是一个反派,可在这个故事里哪里有什么反派?庞青云是一个坚忍的人,有谋略、懂取舍。对错无关道德。
赵二虎和姜午阳生性憨厚、重情、重义,所以他们不会理解庞青云。庞青云在电影的一开始从死人堆中爬出来,他装死才活了下来,可见其生性之坚韧,为什么对于成功了的人叫做隐忍而对于失败者叫做苟且偷生呢?
庞青云出身清军,更懂为官之道,但他不同于居于庙堂之上的官员,他有更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可以为了整顿军纪杀同村的人立威,他可以牺牲这四千人为了救南京城几十万人、几百万人。
《投名状》是一部好片子,值得一看。这部电影主要围绕兄弟之间的情谊话题转开,深深地戳痛每个人的心。从专业角度分析很大程度上投名状是陈可辛的自白,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多称之为经久不败的电影中都具有的核心,一个敢于自我解剖在有意念和野心的自白式作品,往往能让一个导演达到一定的文学艺术高度。
投名状改编自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也是刺马案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本身有一个先生说戏的成分,因为加了不少坊间演绎的枝叶和对事实的嘲讽,对于实用主义者的陈可辛而言,在之前的各种影视版本中,被划重点的兄弟情谊桥段显然勾不起。
他想要和电影对话一样,但如果直白地走刺马案间接导致晚清灭亡这个讲,无疑过不了当年的审批,所以表面圆滑,深谙市场运作的陈可辛走了一条暗度陈仓的也就是他所说的表面妥协,内在绝不,不然,他宁可监制绝不导。
在整部电影中,中国传统文化的阴暗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几乎没有一丝温情和回旋的余地,那些历史记载中,人为披上的华彩霓裳,突然鲜血淋淋,逼近真实地露出它原来的模样,从前坐在神坛庙堂上高山仰止的先贤俊杰,他们的所作所为,原来如此。
《投名状》有很多细节的描写,用隐喻等形式来表现出角色人物的内心活动,以角色性格为起点,创造转折,引导冲突。电影的主旋律却是在宣传反战主题,没有夸张的暴力,整部剧利用青灰色调烘托出了战争的恐怖和给人带来的灾难。
《投名状》里最著名的情节,也是广受观众关注的情节,是大哥庞青云杀害了整座城的逃兵,也是从这个契机开始,三个主要角色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冲突也从这里开始埋下了伏笔。
电影一开始的时候,三个主角之间是没有间隙的,所以观众先入为主地认为整部电影的基调应该是高昂的,直到电影最后兄弟相残,变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悲剧的时候,人物性格摆脱了符号化,瞬间立体起来。
《投名状》算是开了一个先河,将中国历史中最厚黑的权谋部分融入进最亮眼的功夫中,让电影有了厚重感和真实感。《投名状》为我们展现出的战场和人物都带着厚厚的一层土,肮脏的身体同时也在影射那已经混乱不堪的朝廷。战场上的生死存亡更能见到人心的善恶。
但碍于商业片的套路与市场的种种需求,在进行了大量剪辑处理之后,呈现方式上显得舍本逐末、简单直接,归结成了出彩的动作、血红的杀戮与惨败的背叛。这部片子只说了其一,要靠观众举一反三,方能悟透陈可辛含蓄的表达。
《投名状》本质上还是一部文艺片,一部有大场面的文艺片。故事讲得很成功,但并不复杂。小而言之可以看到兄弟情义,大而言之可以看到政治寓言,每种解读方式都一马平川。
《投名状》里面姜午阳之口描述庞青云的心思:“他说他不相信投名状,但他相信我和二哥”。庞青云信最根本的是:庞青云很清楚,赵二虎和姜午阳在此时此刻和自己的利益诉求完全一致,他们要生存,他们要用自己仅有的血来换自己的命,他们背水一战因而意志坚定,他们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绝无可能背叛。庞青云最信的,是这个。
历史一再证明,排名高的人不等于实力也强。姜大人的实力就远远高于陈大人。何魁的魁字营正是姜大人的嫡系部队。庞青云劝土匪们去投军时说过一段话,这段话似乎同时暗示我们姜大人手下的魁字营有可能是八旗兵,有可能陈大人是有地位没实力的汉臣,而姜大人是表面地位略低实则掌握实权的满臣,但证据不足,不好多说。
总而言之,当所有人都把庞青云看做陈大人嫡系的情况下,庞青云保持"君子不党"的作风,没有投靠任何朝廷大臣。自始至终,真正非杀庞青云不可的只有姜大人,他的目的是为了跟比自己排名高的陈大人斗。陈对庞一直是极力拉拢扶持的,总帮他说好话,可能真的把他当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