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地壳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发生崩解破碎和化学破坏。风化作用的结果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风化侵蚀的产物,经过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沉积下来。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貌。
1.流水作用
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面变得崎岖(彩图1-2-6)。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且下切形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发育,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岩性疏松,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2.风力作用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地表沙尘和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走,常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它们成为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一些颗粒细小的粉沙尘土被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才沉落,因而在沙漠的外缘常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态。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的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陆地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地质作用有些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可以在瞬间发生,使地面产生剧变,并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些则进行得十分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时间久了,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许多大山被夷平了,许多大海被填平了。今天地球上最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2024-01-2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