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为什么要似是而非,压抑人才?

 我来答
易书科技
2019-04-12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当面斥责别人有两种情况。纯讦的人,常会揭人的隐私,不能公正地处理事情,他看起来似乎很正直,其实是利用揭人之短达到个人的目的。正直的人揭发别人的错误是从不考虑个人利益。纯讦的人揭发别人隐私毫不留情。两者同样都是揭发,不过前者就事论事,公正无私;后者对人不对事,通过对事来打击人,所以有很大的差别。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仔细查明一个人做事的动机和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奸臣当作忠臣,把小人奉为君子。

唐朝李林甫,在玄宗朝上位居宰相19年,但却是靠谄媚皇帝而发迹的小人。

左相李适之性情直率,不阿谀奉承,受到李林甫的猜忌。李林甫故意对李适之说:“听说华山附近有金矿,开采出来国家就可以富足了,陛下似乎还不知道此事呢。”李适之信以为真,过几天他上朝时就把此事告诉了唐玄宗。唐玄宗从来没听说过这种事,当即问李林甫:“有没有这回事呀?朕怎么不知道?”李林甫马上回答:“是有此事,臣也早就知道了,但因为华山是陛下的根本,正气所在,不宜开采,所以微臣也就没有提。”这一来就显出了他比李适之高明许多。唐玄宗听了,认为李林甫能够处处为皇上着想,心里十分高兴,随后又责备李适之:“以后凡有奏事先和李林甫商量一下,不要再这样轻率鲁莽了。”李适之真是哑巴吃黄连,半晌说不出话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让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到京城长安来应选。李林甫表面上大力支持,实际上他害怕那些来自民间的文士在皇帝面前直言不讳地攻击自己,便又玩弄权术,让尚书省对这些人进行考试,考完了之后,一个也不录取。发榜以后,李林甫上表向唐玄宗祝贺:没有一个人中选,说明天下已无剩留的贤才,贤才都被陛下任用了。就这样,由于一个当权的李林甫为一己之私利,葬送了若干天下饱学之士的前程,而李也遭到了百姓的唾弃。

这件事是在唐玄宗步人中年以后发生的,所以晁无咎有诗云:“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这就是讲唐玄宗中后期朝廷人才的凋敝,在安禄山叛乱以前的这一段时期,他的政府中人才少了,肯说话的人没有了,张九龄、韩休都过去了,再没有敢对他提反对意见的人了。唐玄宗遭安禄山之乱,逃难到了四川的边境。他骑在马上感叹人才的缺乏,便说:现在要想找像李林甫这样的人都难了。当时,旁边另一谏议大夫附和说:“的确人才难得。”唐玄宗说:“可惜的是李林甫器量太小,容不下好人,度量不宽,也不能提拔人才。”这位谏议大夫很惊讶地说:“陛下,您都知道了啊!”这时唐玄宗说:“我当然知道,而且早就知道了。”谏议大夫说:“既然知道,为什么还用他呢?”唐玄宗说:“我不用他又用谁?比他更能干的又有谁呢?”

李林甫的“似是而非”,不仅让唐玄宗对他格外宠爱,而且还让心知肚明的君王不忍弃他不用,这就是李林甫的高明之处,也是唐玄宗昏庸的具体体现。

奸臣的权力炙手可热,忠良却被埋没在市井与山林之中,这样的国家离灭亡不远了。唐明皇因不辨“似是而非”之人,故而导致了人才凋敝的局面,他真是咎由自取。但是,我们应吸取他鉴别使用人才失败的教训,要辩证地看人,多角度多方面去识别“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之人。

详情
  • 官方电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