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额,本科四年在武汉待的我,回答起这个问题有一点点的……难,因为口口相传的校友我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就我在这儿生活的这一年内,也听说过一点点,我就把自己仅知道的一点点说说看吧。首先,必须得提的一个人物啊,名号响当当的成思危,这个应该是华理人都知道的,咱荣誉校长,一个传奇性人物,传奇性的事迹咱就不多讲了,百度百科上一搜就出来了,一家子的传奇。这里转一张他帅气的照片大家欣赏下。
接下来,必须得提一下咱身边人啊,信息学院虞慧群教授,这真是个儒雅随和的可爱的小老头儿,额,似乎这么说有点儿过分,年纪还没到,应该是儒雅随和的学者或者教授?可能因为德高望重让人不由自主的心生敬畏,所以不自觉的将他看做年纪很大的样子。第一次接触是在复试面试的教室,后来在走廊上碰到直接就问了老师的姓名,想着做他的学生一定是很幸福的。然后,如愿以偿啦。咱虞老师本科保送南京大学,研究生在华理,博士在交大,还去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做访问学者三年,之后,咱虞老师的事迹在百度百科上也是可以搜索的到的,之前有幸采访过虞老师,他在看似随意的过程中能够很棒的解答我们的各种疑惑,是有大智慧的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偷拍的照片不敢放,咱还是放一张网上可以搜得到的照片吧,哈哈哈~~~
好啦,其他的暂时不讲啦。
最后,附上一张3D平面图,欢迎大家来华理寻梦啊
告诉你们几个体育界的华理人吧
第一个:单晓娜。里约奥运会中国乒乓女将们击败了德国队,拿到了女乒团体的金牌。细其中在第三场双打比赛中出场其中一位就是华理人-单晓娜。
图中,最右面回球的就是单晓娜,2001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2005年毕业后由中国乒协推荐赴德国参加超级联赛。是不是很值得骄傲。
还有一位代表中国香港队出战里约奥运会的帖雅娜,1997年入华东理工大学读书,2001年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单、混双和团体三面金牌,值得一提的是在女单比赛中她战胜国家队队员牛剑锋、张怡宁,最终夺冠。这是怎样的实力啊!
2014年,华东理工大学的耿亚宁、丁雪、郑诗畅组成的乒乓球队在第30届泛波罗的海大学生运动会斩获2金1铜。
2015年在韩国光州举行的第28届光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女子乒乓球队的郑诗畅、马越斐、郭奕宸、车晓曦和江越5位队员均来自华东理工大学。在一次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她们一举囊获女团、女双冠军及女单冠亚军,为我国争得荣誉。
哈哈哈所以所谓的体育界也就是乒乓球界哈。华理的乒乓球绝对是强的,尤其在奉贤,新的体育馆里面最为吸引人的是什么,兵乓球馆,平日里是收费的,周五晚上和周末好像是不收费的,我去玩过,各种大神在里面展现实力,异常精彩,在这里偶尔去乒乓球馆逛一下,你可能都会遇见一个未来的世界冠军。想想是不是都非常激动。
华理作为211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少不了众多知名校友的涌现。上个月,华理刚刚举办了69、70届校友返校活动,跨越50年的时空,承载着各自事业硕果与人生感悟,怀着对同窗好友的思念,几百名校友重逢于华理的校园。
青春奋发桃李竞芳,银鹤从容夕阳熠红。看到这些校友们的重聚,感动油然于心。若说华理有哪些知名校友,个人认为,他们都当之无愧。
从华理走出的的校友有很多,从国家领导人成思危、省部级领导方毓棠、上海市原副市长顾传训、两院院士顾真安到中国石油大学校长山红红、《中国网》专栏作家朱明等等,遍布各个行业、众多高校,有知名人士、艺术家和创业先锋等等,不得不说,华理真的是一个厚德载物的地方。
若非要列举一个的话,我们来说一下华理知名校友——王霆章,一位践行华丽精神的企业家,也是一位“诗人”
上海大学走出过很多知名校友,下面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就是上大创始人兼第一任校长,钱伟长校长。钱伟长校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他曾物理5分,化学数学一共20分,但是中文、历史都是100分,从此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但后来他决定弃文从物,后来在物理学和数学等领域均有很大的成就。在钱伟长校长的提倡下,上海大学成立了基础教学强化班,即现在的钱伟长学院,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目前上大还专门设立了钱伟长楼。
其次就是林国强,出生于上海,他从事于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合成及应用,迄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30项,其中有一项获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三等奖。而且还完成了关于不对称合成及手性药物的中、英文著作三本。他曾在上大化学系学习,并于2018年5月18日为上海大学捐赠设立“上海大学国秀奖学金”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首任院长陈凯歌,他是中国内地知名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84年执导的电影处女作《黄土地》获得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陈凯歌导演曾承诺“绝不做空头院长,如果有名无实,我允许大家对我说“下去””,他曾深入2017级表演、影视摄影与制作两个专业的课堂,在现场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并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启发。
上大还有很多知名校友,我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成思危。
他在化工届享有名气,也是“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三次转型,化工、经济学、从政。相比起他,你就知道自己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也是相形见绌的。了解了成思危校长年轻时在华东化工学院(现1993年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的点点经历,就能看出他心中的雄心壮志和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
以下内容摘自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
华东理工大学名誉校长成思危,1956年毕业于无机物工学专业,1954年随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整合并到我校继续学习。成校长当年的两年学习生涯中,曾留下过许多为之称颂的佳话。
1954年,来到化工就读时,他还是个不满20岁的小伙子。当时的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加强体育锻炼。来到化工后,他为自己制定了练习长跑的计划,不久又加入了学校的田径队,积极参加长跑训练,练深呼吸、练变速跑。经过科学的训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我校第二届体育运动会上,勇夺三枚金质奖章,除800米和1600米接力均得第一名外,更令人值得庆喜的是他以4’39”的好成绩刷新了校1500米中程跑记录。据称这个成绩已接近当时高校运动会记录,而他自己的目标是4’20”,要达到国家等级的运动员水平。
绿荫场上大显身手的成思危,专业学习中也是个姣姣者。四年级时他获得院团委的首批“积极贯彻‘三好’、全面发展”的表扬,并以14位特别优秀和成绩显著者荣登学校光荣簿。
从1956年3月,他在我院团员大会上的长篇发言中,也能处处寻觅到他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和自强不息的雄心壮志:“本学期考试成绩争取全部优秀;国家考试的成绩要达到优秀;坚持俄文学习,本学期要翻译五篇有关本专业的俄文文献,在毕业前英文和俄文的阅读速度都要达到平均一小时看两页,毕业后三年内要掌握德文和日文;毕业后三年内学完斯米尔诺夫的《高等数学教程》;毕业后五年内要提出自己的科学论文,争取获得科学副博士的学位;每天坚持读报30分钟,本学期内要阅读10本文艺小说”。这些当然都已实现。
不久,成思危和他的同学们以一个合乎祖国要求的建设人才的姿态走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着自己所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