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形成—变化—保存的全过程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矿床是地质历史的产物,它们在地质历史中产生,又在地史中消亡。一部分有幸保存下来的矿床也经过了变化。因此,矿床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两大部分:①矿床的形成;②矿床的破坏和保存。即要研究矿床的“来龙去脉”,即研究矿床形成、变化、破坏或保存的全过程。这是现代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查开发所必需掌握的基础知识。
矿床的类型不同,它们产出的地质-地理位置不同,因而它们经历的变化、改造的过程也有差异。处在地壳内的矿床,改造它们的因素主要是构造、岩浆、热液等,一般是化学性质活泼的矿床最易被改变,如蒸发盐类矿床和铀矿床等易被破坏。当矿床处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时,则矿床的分带性即矿床在三维空间中的有序排列,成为矿床是否容易被改变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风化剥蚀作用使暴露于地表的矿床最先受到破坏,如广义斑岩成矿系统中,斑岩型矿床偏下部,而中低温热液矿脉偏上部,更上部是含As、Ag等的泉华。这个矿化网络经过相当的剥蚀(一般1~3km),才能使斑岩铜矿接近地表。
矿床变化的研究内容很多,主要有:①不同类型矿床的变化与保存;②不同地貌、气候条件下矿床的变化与保存;③不同埋藏深度下矿床的变化与保存;④不同地质年龄矿床的变化与保存;⑤矿床变化与异常变化的同步性和因果性;⑥矿床变化、改造的作用过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