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烦恼》为什么好评如潮?
1.用“三观”的高度讨论《夏洛特烦恼》,我觉得太过抬举这个故事的深度了。
2.讨论故事的时候一般不讨论三观,因为有些故事是真实的,真实的事情,不会因为三观不好就不发生。故事的意义不是表达,而是提炼,《夏洛特烦恼》于荒诞中提取出了生活的元素,就这个过程来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3.三观其实是很廉价的话题,对一个人类个体来说,三观的成长甚至无需努力,只要随随便便经历就能形成了,何况每个个体的三观都是自建坐标系,根本没有正不正一说,无非是看见和自己像的就是正的,和自己不像的就是不正的,觉得是正的,但又和自己不像的,就是虚伪的。
4.《夏洛特烦恼》能让人笑出声来,细节十分完善,笑点密集,纵然没什么深度,但也能让人看完一个多小时,我看电影后半段的时候,觉得压抑又触动,作为一部电影,它在电影院里完美地调动了我的情绪,所以我愿意给好评。
5.在我写游戏评测的过程中,我经历过一个很特殊的阶段,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游戏是好游戏,而什么样的游戏不好,所以我为游戏建立了很多标准,而我却忽略了,我自己作为玩家,本身有着非常敏感而又正确的感受——建立一个精准的感受体系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学习,然而模糊的感受在经历的时候就产生了,所以在我看来,很多观众看完电影给的好评,比从很多标准出发给予的评价更具参考,其实在我看来,很多观众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学会平衡评价倾向之前,最先学会了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部剧是一部围绕星爷“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的电影思想,插入了很多笑点的喜剧。除了星爷的喜剧最后回味的都是悲剧的苦涩,其他的最后基本都有圆满的结局,这也是让一个悲观者主义者能够暖心的地方。回味下剧情,片中讲述的是loser夏洛在昔日仰慕的高中同学秋雅的婚礼上,想出风头不成,却被同学奚落,本就一事无成的他接着酒意抒发心中的酸味和对现实的不满,在婚礼现场大闹起来,在场面混乱之际,夏洛的妻子马冬梅赶到现场,为了躲避马冬梅的追打,夏洛逃到了卫生间避难,却在马桶上睡着,重新回到了自己的高中时代。面对重新开始的一切,夏洛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拥有了全新的人生,然而直到人生再次走到尽头,他才明白自己真正的心之所向,懂得了自己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人。意料之中的结局同样让人感动,简单的珍惜眼前的理论谁都懂得,就像父母拼命让你好好学习,上好大学考研究生,但真正到了自己的时候却总是做不到,不然人人都知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的永远都不珍惜的道理,奈何真到了自己身上时却屡屡犯错呢,因为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没有头破血流,最后只会在结局摆在眼前之时叹息:若果再来一次该有多好。
《夏洛特烦恼》让我感受到了我这个80后,1997年高中时代的怀旧和情怀!是一种贴合到每一个毛孔的那种真实的怀旧,从夏洛的房间,到课桌上的书,我自己的回忆可能都不会那么真实。狂想的力量:我也做过回到高中时代的梦,这部电影把梦的疯狂发挥到极致,想过的、不敢想的、没想到的…全都放了进去,很多梗都会觉得“对对对,就这个意思!”那种让我圆梦的感觉。青涩的伤感:谁都有过那个阶段,我喜欢的,喜欢我的,电影将这些属于高中的小伤小感,幸运地延续到成年,并让我看到了如果我也和我喜欢的,喜欢我的有联系,是不是就是这样?另外,音乐用的那些地方真是,太绝了!《曾经的你》一定会再火一次,尽管这首歌一直在我的播放器里。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看着黏在马冬梅身上的夏洛,笑得眼泪流,遇见老公,他说:这电影太好笑了,好多地方我都笑得眼泪下来了……我心里想,笑是真的,眼泪也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