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黑洞密度更大的物质是什么?
这一物质起就是奇点,当然这里所指的奇点自然不是黑洞内部当中所形成的奇点,是宇宙在大爆炸之前所形成的一个形态。在现代科学观念当中认为宇宙在最初始的时候的形态就是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而这一点的密度是非常高的,它造就了如今宇宙中所知的一切。说到黑洞,很多人都知道黑洞的密度是十分大的,就目前地球上的物质来说,没有任何一种物质能够跟黑洞在密度方面硬碰。而且目前人类对于黑洞的研究还处于非常边缘的状态,我们对黑洞其实说白了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目前人们对于黑洞的形成认为是恒星在燃料耗尽的时候,其内部发生坍塌而形成的,在这形成过程中坍塌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将整个恒星的内部完全粉碎,不断压缩。
但是在现代科学观点当中,认为奇点的密度要比黑洞大的多的多。在大爆炸之前,起点是宇宙最初的形式。在他体内囊括了当今宇宙中的一切,黑洞也自然就在其中。它的产生是在黑洞产生之前的,奇点是目前宇宙已知物质的总和,而且其体积在现代科学当中认为是无限小,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起点的密度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数值,二者之间是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的。
当然起点学说只是目前关于宇宙形成学说之中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而对于宇宙的起源,人类目前依旧还在探索当中,并且宇宙是一片十分广阔的天地,人类的存在对于救相比较不过是昙花一现,沧海一粟。人类想要理解宇宙,了解宇宙,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关于宇宙中的物质探索,人类也是刚处于一个起步的状态。我目前所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来自地球的物质,可是地球不过是宇宙当中数不清的行星当中的那么一个。
我们先从地球上说起: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
水的密度是1000kg/m3,
铁是7900kg/m3
水银是13600kg/m3
在地球之外,宇宙中我们首先要提到一种叫“白矮星”的天体。
它的密度是3.0×1010 kg/m3, 是锇密度的106倍(即100万倍);
比“白矮星”密度更大的要数叫“中子”的天体,它的密度达1016 kg/m3;
而另一种天体“脉冲星”的密度更是惊人,高达1018 kg/m3,即1cm3的这种物质的质量为10亿吨。
“黑洞”的密度比它还要大。根据计算,质量和太阳一样大的黑洞,它的密度可达5×1019 kg/m3,
而质量越小的黑洞密度就更大。
黑洞的引力也极大,连光也不能从中逃脱。
比黑洞的密度更大的,应该是传说中的奇点了(如果有的话),它是整个宇宙浓缩在一个无限小的点上。
由此可见,物质的密度是无限的。
密度应该是有极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我们所认知的自然界和宇宙太空,人类逐渐发现一些新的物体,他们的密度在逐渐刷新我们的认知,就像黑洞,被吸进黑洞的物质,体积被压缩,密度随之增大,由于我们无法去测量它的密度,只能根据一些模型数据进行预估,从而得到很大的密度数据。让我们觉得这个宇宙的密度可以无限大。
而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有时候我们认为的无限大只是它的大超出了我们的认知,人类也无法用一个确定的标准去衡量它,只能模糊的说它是无限大,从而产生没有极限的认知。
随着密度的增大,物质也很有可能会发生质的改变,这个质的改变的节点我们还没有认知到,或许在这个节点,我们所认知的物质密度达到了极限,也就是密度没有无限大,只是大到一定程度,物质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不是知道题主问得是现在还是整个宇宙 历史 ,如果是整个宇宙 历史 ,
那质量最大的毋庸置疑就是宇宙诞生之初的奇点了。
这个奇点的描述是,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
要知道它包含了整个宇宙的总能量,可以说是无限大的。
宇宙中目前密度最大的应该就是黑洞了,它是恒星演变之后的产物,所以它依然是物质,而且是表现出超强引力的天体。但是这里要多提一句,其实对于黑洞而言,探讨密度是毫无意义的,一般研究黑洞,只探讨质量,电荷,角动量,因为黑洞体积都趋近于0的,所以根本谈不上密度的事。如果要抛开黑洞这个选项,那密度最大的应该是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千克/立方厘米,这是什么水平?
也就是说,随便一个勺子的中子星(1立方厘米)质量就有一亿吨。是水密度的100万亿倍。
密度概念能否成立,有两个前提。空间是可测空间,存在各维测度。研究对象也是可测的。即两者都可以数字化。而且,数字化之后的数,是连续的。这一样一来,在一个邻域内之量,才可能随邻域测度一起趋向0.当△V→0时,邻域趋于一个点P。也可说,邻域之直径趋于0。
如果lim(△m/△V)存在,且等于ρ。才定义该对象在点P之密度为ρ。
在非可测空间内,不存在测度,也就不存在密度概念。当空间可扭曲时,空间就不可测了。以可测为前提之所有概念,都不存在了。速度也不存在了。
两线性测度可变,比值不变。需线性几何图形存在。空间扭曲之后,线性几何图形还存在吗?从二维几何来看,只个别空间,个别扭曲方式下,才存在。都不是以引为中心为基准来扭曲。扭曲之后,线性距离都不存在了。解释了引力之成因,失去了引力之计算方法。这种成因的解释还站得住脚吗?
对于密度有极限吗?自然界与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是什么呢之话题,我个人观点认为,物质的密度是有极限的,宇宙中密度最高的物质是恒星的核能物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先来说说物质的密度是有极限的方面,物质密度的大与小是与压力有着密切联系的,自然界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是受所处环境的压力因素自然形成的,自然界有多大的压力,其物质就会有相应多大的密度。既然,自然环境的压力因素都来自于大自然,应该是自然的有限自然环境,而不是无限的自然环境,而有限压力的自然环境,会塑造出物质相应有限的密度。因而,物质的密度是有限的。
再来谈谈宇宙中最高密度的物质是恒星的核能物质方面,纵观存在于宇宙之中最大实体的天体是恒星,所有恒星都持有巨大的质量和体积,全都是能核聚变燃烧的核能物质,巨大质量和体积的恒星天体,自然拥有巨大压力的自然环境,会导致恒星中的核能量物质产生高密度的物理现象。因而,恒星之核能物质的高密度表现,是恒星巨大质量之巨大压力作用的必然结果。
只能悄悄地告诉你,密度有极限,这就是波粒二象性产生的原因。可惜科学家啥都不|懂。
密度有极限,否则就没有宇宙的奇点大爆炸。
自然界最高密度的物质是金属锇,宇宙中密度最大的物质,黑洞,自矮星,夸克星,恒星。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宇宙里,早有答到光速的飞行器,就是反了错误的那希星星,直接逃跑了。哈哈
宇宙为什么有密度物理量?最小最大密度表达形式现象如何?密度物理量附合对称性原理吗?如附合那么负密度现象是什么?不管附不附合零密度现象是什么形式?如果不知这些只能迷茫在感观轮回里看密度现象。
但有人认为黑洞不能光说奇点密度,还要包括史瓦西半径。是的,从观测来看,黑洞还包括史瓦西半径这么个体积,史瓦西半径内空空如也,物质都坠落到了奇点,因此不能说黑洞本身密度无限大。如果这么说,也无口厚非。但黑洞史瓦西半径内物质无限坠落到中心奇点只是一个理论预测,那里面到底什么状态,并没有最后定论。我们可以撇开这个问题不去纠缠,如果把奇点的质量平均摊薄到整个史瓦西半径会怎么样呢?当然还是宇宙中密度最大的天体了。
这与黑洞的形成机理有关。我们知道,当一颗恒星质量大于太阳0.5倍到8倍之间时,死后的尸骸会成为一颗白矮星。这颗白矮星是一个电子简并态高密度天体,体积约地球左右大小,密度在每立方厘米1~10吨,甚至更高。而当一颗恒星大于太阳质量8倍以上30倍以下时,死亡之后会留下一颗中子星尸骸。中子星半径约10公里左右,依靠中子简并态支撑着引力压,密度可达10~20亿吨一个立方厘米。再大的恒星灭亡后尸骸就是黑洞了。之所以成为一个黑洞,就是因为所有的物质都被压缩进了自己质量的史瓦西半径以内。
史瓦西半径是什么?史瓦西半径就是黑洞呈球形包裹着奇点的那个黑咕隆咚的球,在球的边界形成一个能被观测和不能被观测的临界面,这个面就叫黑洞的事件视界。史瓦西半径计算公式为:R=2GM/C这里,R为史瓦西半径,G为引力常量,M为天体质量,C为光速。这是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根据爱因斯坦发表不久的广义相对论,从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中得到的一个解。这个解就是任何质量都有一个自己的临界半径,在极端压力下,物质一旦被压缩到自己的临界半径,就会无限坠入到一个无限小的奇点,成为一个黑洞。后来人们把这个临界半径叫做史瓦西半径,以纪念这位科学家。
一些科学家计算了电子简并压和中子简并压的承受能力,设定出了两个极限,即钱德拉塞卡极限和奥本海默极限。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意思是,当一个白矮星达到1.44倍太阳质量时,电子简并压就无法承受引力压力而继续坍缩成一个中子星;当一颗中子星质量达到约3.2倍太阳质量时,中子简并压就无法承受引力压力而继续坍缩成一个黑洞。这就是说一个地球体积大小的白矮星质量不得超过太阳的1.44倍;一个10公里左右半径的中子星质量不得超过太阳的3倍左右。
而一个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多大呢?按照宇宙中最小的黑洞来计算,3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史瓦西半径约9000米。这就是说,同等质量的黑洞史瓦西半径肯定比中子星半径要小。从另一个角度讲,任何物质,只要被压缩进自己质量的史瓦西半径,都会变成黑洞。因此以中子星形态存在的天体半径是不可能小于自己质量史瓦西半径的,否则就只能以黑洞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