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为加强皇权设立了很多特务机构,清朝为啥不需要?

 我来答
窩里德泪氺CC
2021-01-22 · TA获得超过87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799
展开全部

因为两个朝代对于官员的根本态度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由士大夫组成的文官集团与皇帝的皇权集团进行斗争的一个历史,明朝的士大夫是以架空皇帝为最高目标的,所谓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就是想把皇帝放在那里当作一个象征,类似日本天皇那样,将实际的权力都掌控在士大夫的手里。但作为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皇帝自然不想将自己手里的权力拱手让人,那么斗争注定就会展开。而斗争的关键之一在于兵权,从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之后,兵权渐渐被掌控在士大夫集团手里,而整个由官员群体组成的士大夫集团,如果联合起来会让皇帝也束手束脚,比如可以封驳圣旨的六科给事中,比如没有经过内阁皇帝直接下旨提拔的官员,作为文官成员一员的官员甚至不敢接旨上任。

官员甚至为被皇帝打庭杖为荣,因为这代表了他们为所在的士大夫集团与皇帝的皇权进行了抗争。所以明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就是皇帝常常长时间不上朝,但朝政一样不乱,其实是因为皇帝很多时候都被架空了。而更加关键的是,明朝甚至有好几位皇帝的死因存疑,死得不明不白。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死,一个动不动就像御驾亲征,意图拿回兵权的皇帝,到了最后重病竟然想换一个太医都做不到,最后的死因可算是一个谜团。

而面对这样一个抱团的士大夫集团,明朝皇帝不得已只能重用特务机关,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厂卫来作为皇权的补充,对士大夫文官集团进行对抗,这就是在明朝大名鼎鼎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等,因为他们对付的是掌控了舆论的士大夫文人,在很大程度上被妖魔化了。然而在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些特务机构了,实际上这和清朝是由满族统治是分不开的。

在明朝的文官是士大夫,他们压制皇权,打压武官。但在清朝,文官不过是奴才,满清统治者肯定不会让兵权落在文官的掌控之中的,而八旗兵也不是汉人文官能够打压的,什么封驳圣旨,什么皇帝提拔不接,想都不想,什么庭杖那是明朝皇帝仁慈,清朝皇帝会砍你头或者送你去宁古塔,让你好好回炉再造一下,学习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奴才。在明朝士大夫想架空皇帝,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清朝满族才是国家的主人,换句话说整个满族的所有旗人你都可以看成是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一类的组织,任何想对满清统治不利的,下场就是死而已。

玛异唯8
2021-01-22 · TA获得超过25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070
展开全部

在中国,很多朝代都有特务机构,比如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特务人员遍布大街小巷。民国时期的军统、中统,随时能够掌握社会上的不安定信息。但是,清朝却很奇怪,没有设立特务机构。这是为什么呢?

清朝建立后,没有推行特务机构。

为什么呢?应该说,清朝王室大多是马上皇帝,相对来说比较自信,他们吸取了明朝的一些教训,认为特务机构的设立,让臣民天天在监控下生活,所以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大清王朝268年间,清朝一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特务机构。

但是,没有特务机构,如何知晓臣下做什么呢?清朝开创了一种密折奏事制度。

这个制度的设定者是雍正皇帝。

雍正的老爹康熙帝喜爱出行,木兰围猎。雍正帝却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他继位后,下诏罢免鹰犬之贡,宫中的畜养珍禽全令放出,一个不留。史料中记载,在统治帝国的13年当中,雍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紫禁城和圆明园中度过的,很少出京巡游,而如何做到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就要靠一项特殊的君臣交流方式—密折制度。

雍正年间,封疆大吏在上任前,皇帝会把他叫到跟前亲自训勉,并交给他一个密匣,上有两道锁,而钥匙则只有皇帝和拿匣子的大臣才有。大臣会不定期地将一些重要情况写成折子,不走正常的渠道,而是用这个匣子直接送给皇帝亲拆御览,皇帝有什么指示意见,随手用朱笔批于折后,然后再密封发还给原奏人,所有内容除君臣二人外界不得而知。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那么谁还有胆量背着皇帝做不臣之事?密折制度使得同僚变成了“特务”,谁都有打小报告的可能,自然是防不胜防,于是只好老老实实。

换句话说,明朝的东厂西厂特务机构,和整个大明朝的官兵相比,毕竟比例很小,而雍正则很牛,这种隐形特务,涵盖了国家的各个行业,加在一起,数量要比特务大的多。

清朝的时候,也曾出现过特务机构的雏形,但是不久就废除了。

整个机构就是粘杆处,也就是我们时常听到的血滴子。

顾名思义,"粘杆处"是一个专事粘蝉捉蜻蜒、钓鱼的服务组织。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被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就是“粘杆处”的来由。

不过,雍正登上皇位后,为了巩固专制统治,也为了酬谢党羽,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机关,官名叫做尚虞备用处。

雍正的粘杆处实则和特务机构还是有区别的,他只有情报收集权,没有任何行动和处置的权力,这点和明的厂卫系统不同。雍正死后,乾隆继位,认为大清已经是盛世,不能学明朝,用特务机构监控臣民,于是撤销了粘杆处。

但是,密折奏事制度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清朝监视群臣的工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五个处晚灵1e
2020-12-21 · TA获得超过3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71
展开全部

大明王朝自洪武十五年,太祖朱元璋改负责拱卫皇帝安全的亲军为“锦衣卫”,为皇帝服务的特务机构就此开始活跃于王朝的每一个角落。成祖朱老四棣篡权之后,于永乐十八年,悍然违反老爹制定“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创立历史上最牛的宦官特务机构“东缉事厂”,简称“东厂”。所以,明朝宦官乱政的始作俑者是朱棣,不是朱元璋。

后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又增设一宦官特务机构“西缉事厂”,简称“西厂”。宪宗时期,西厂权力凌驾于东厂与锦衣卫之上。自此之后,大明王朝的特务机构之间热闹就大了去了,既有厂卫之争,两厂对峙而互相倾轧,更有厂卫合流,狼狈为奸,迫害忠良,乃至鱼肉百姓。

归根结底,明王朝设立众多特务机构,其目的无非是要加强皇权。但是,奇怪的是皇权更加集中的清王朝似乎没有公开设置这类特务机构,难道清王朝皇帝们就这么放心,还是另有他因?

实际上,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帝王们当然不会百分百对群臣官僚们放心的,只不过在不同时期,程度、手段与形式不同而已。

上图_明代特务组织东厂梅花令牌

  • 积极总结前朝失败原因,极力抑制宦官专权之可能

清王朝定鼎中原之后,干得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积极总结中原王朝,尤其是大明王朝的灭亡原因,并以此为戒积极制定对策而趋避之,从而维护自己王朝的国祚的长治久安。虽说封建王朝“长治久安”仅是当权者的美好愿景,或者说是幻想。但是,正是通过积极总结,并且迅捷地拨乱反正,使得这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能够在民族矛盾相当激化的大背景下,迅速地在中原建立了夯实的统治基础,这确实值得揣摩与深思。

而宦官专政,这一对政权稳定杀伤力极强的历史问题,更是清王朝统治者引以为戒的重中之重,因此避免宦官篡权,成为清王朝历代皇帝防微杜渐之重点。当然,随着晚清皇权的衰微,宦官掌权也呈抬头之势,但即便如此,宦官权势并未形成气候。由此,例如明王朝东西厂这类,大太监权势熏天的特务机构,不会在清王朝出现。

上图_明朝《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的众多太监

  • 统治初期,特务机构没有滋生土壤

爱新觉罗家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家族成员,尤其是领袖们的超常智慧,更主要的还是依靠家族凝聚力。而偏于关外的满洲政权,之所以能够问鼎中原,也离不开民族团结,这一光荣传统。而在进驻中原统治初期,满洲政权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与危机,满洲内部的团结统一就更加尤为重要。因此,尽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但大形势上必须以大局为重。倘若这个时候搞什么特务机构,显然不利于安定团结。

此外,权力相对分散的清初时期,也缺少特定培植特务机构的人物。明初之所以能够出现锦衣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朱元璋大权独揽。而在清初,无论是皇太极、多尔衮,还是顺治皇帝,都还处于“贵族共治”的权力分散与相互制约时期。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利于培植某一特务机构。

上图_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乾隆御制本

  • 清王朝也有特务机构

随着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定之后,原本贵族分权统治模式越来越没有市场,而中央集权乃大势所趋。而且,伴随着王朝统治稳定,原本满洲内部的民族团结也逐渐变得不重要,甚至是没必要。因此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之类活动,开始在清王朝盛行。

臣僚结党营私,直接影响皇权,皇帝当然很不开心,也更不放心,因此在康熙朝,大清朝就有了特务,名字很隐蔽——执事人。不过,为了防止特务组织壮大,康熙皇帝并没有将其发展为一个机构,仅仅是给皇帝汇报一些隐秘的情报。

上图_清九子夺嫡


但是康熙末年,清王朝特务组织得到长足发展,这主要是皇子们“夺嫡”需要。而到了雍正时期,清王朝最正式的特务机构成立,对外正式名为“尚虞备用处”,又名“粘杆处”,它在民间的名字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血滴子。当然,尽管尚虞备用处在雍正时期权力极大,颇受皇帝重视。但客观的说,这个机构绝没有达到稗官野史与民间传说,甚至是当下一些影视剧所展现出那样的残忍与神通。

但是这个看似得心应手的机构,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更没有在大清王朝留下什么浓墨重彩。基本上,在乾隆朝它就沦为权臣附庸,而到了嘉庆时期,就被裁撤取缔,这又是为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自由仙
文化旅行者

2021-01-22 · 探索自然百态,遨游古往今来
自由仙
采纳数:2082 获赞数:2189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因为两个朝代对于官员的根本态度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造成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先来说说明朝,明朝的历史,其实可以看作是由士大夫组成的文官集团与皇帝的皇权集团进行斗争的一个历史,明朝的士大夫是以架空皇帝为最高目标的,所谓的“圣天子垂拱而治”就是想把皇帝放在那里当作一个象征,类似日本天皇那样,将实际的权力都掌控在士大夫的手里。但作为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皇帝自然不想将自己手里的权力拱手让人,那么斗争注定就会展开。

而斗争的关键之一在于兵权,从明英宗土木堡被俘之后,兵权渐渐被掌控在士大夫集团手里,而整个由官员群体组成的士大夫集团,如果联合起来会让皇帝也束手束脚,比如可以封驳圣旨的六科给事中,比如没有经过内阁皇帝直接下旨提拔的官员,作为文官成员一员的官员甚至不敢接旨上任。官员甚至为被皇帝打庭杖为荣,因为这代表了他们为所在的士大夫集团与皇帝的皇权进行了抗争。所以明朝有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就是皇帝常常长时间不上朝,但朝政一样不乱,其实是因为皇帝很多时候都被架空了。而更加关键的是,明朝甚至有好几位皇帝的死因存疑,死得不明不白。比如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死,一个动不动就像御驾亲征,意图拿回兵权的皇帝,到了最后重病竟然想换一个太医都做不到,最后的死因可算是一个谜团。

而面对这样一个抱团的士大夫集团,明朝皇帝不得已只能重用特务机关,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厂卫来作为皇权的补充,对士大夫文官集团进行对抗,这就是在明朝大名鼎鼎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等,因为他们对付的是掌控了舆论的士大夫文人,在很大程度上被妖魔化了。

然而在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些特务机构了,实际上这和清朝是由满族统治是分不开的。在明朝的文官是士大夫,他们压制皇权,打压武官。但在清朝,文官不过是奴才,满清统治者肯定不会让兵权落在文官的掌控之中的,而八旗兵也不是汉人文官能够打压的,什么封驳圣旨,什么皇帝提拔不接,想都不想,什么庭杖那是明朝皇帝仁慈,清朝皇帝会砍你头或者送你去宁古塔,让你好好回炉再造一下,学习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奴才。

在明朝士大夫想架空皇帝,成为国家的主人,在清朝满族才是国家的主人,换句话说整个满族的所有旗人你都可以看成是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一类的组织,任何想对满清统治不利的,下场就是死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技术小坤
2021-01-21 · 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6万
展开全部
大明为加强皇权设立了很多特务机构,但是清朝却不需要,因为清初时期权力相对分散的,缺少特定培植特务机构的人物,特务机构无法生根发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