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德国不发展海军死磕英国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德军在军事上的失利,有一个原因就是陷入两线作战,希特勒为何要冒险,在尚未解决对英国的战事前,强行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呢?
有人说德国强行攻占英国,英国也可以流亡到殖民地继续抗争,的确当时的英国政府早已经做好了即便本岛被占领也要将政府迁移加拿大继续抗德的准备,当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半个非洲和中东都是大英帝国的领土,这也为什么希特勒始终在尝试和英国媾和的原因。但必须承认的是,当时的英国有谁能够让全国支持流亡政府的计划,这绝无可能,没了本土,英国还拿什么对抗德国,英国的主要工业中心都在本土,人力资源更在本土,这些是无法更随英国政府流亡到殖民地的,再者英国政府一旦流亡,那些殖民地还能那么安生的支持英国?
德国不敢死磕英国,主要是德国失去了制空权,如果德国赢了英伦空战,英国也会失去制海权,至少在德国轰炸机的航程内。一旦英国被占领,没有飞机护航的舰队就是敌机的耙子,美国也就很难再跨海登陆欧洲了,到时二战的结局很难说清楚。伦敦空战德国空军因为英国雷达的崛起而失败,本来戈林是想一举打垮皇家空军,结果反而葬送了德国攻打英格兰的机会。当时德国和英国的空战已经让德国人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战机,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力又远远大于弱小的德国海军,在无法完全获得英吉利海峡制空权的情况下,德军强行登陆的确太过冒险。
再者登陆英国需要强大海军的支持,英国皇家海军实力世界第二,而德国海军实力不足,缺少大型舰船,只能偷袭不能正面进攻,意大利海军世界第四,能协助德军打北非,但也只能在地中海内被英军困得瑟瑟发抖,法国海军世界第五,却无法为希特勒所用,唯一能打的日本海军世界第三,可距离又太远。
德国自己发展不起海军,主要的还不是资源,而是时间,造船的话对德国来说不是太大的难事,希特勒可以集中德国的造船业,法国的造船业,意大利的造船业,荷兰的造船业,远超英国造船业,况且英国资源不丰富,所有造船用的铁矿石都得从殖民地运送,太难了,一封锁,英国就消停了。过两年各种造船厂可以造希特勒想造任何战舰。但还是那个问题,苏联不会给德国那么长的时间。而且正所谓百年海军,一艘大战舰上需要几千人才能运行,小船也要上百人,而且都是专业人才,不像空军,一架飞机一两个人就可以,陆军一辆坦克,也是三四个人,海军真不是多造两艘船就能形成战力的。英国哪怕是用最笨的打法,德国也吃不消,就是敌我双方现役舰艇同归于尽,英国仍然能用以前淘汰封存的老旧战舰统治海洋封锁敌人的港口获得制海权。 当时欧洲不可能有如此大的产能在短期内超过英国且不会被英国轰炸机威胁。
所以综合来看,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过不了英吉利海峡,同时加强空军和海军势必消减陆军物资,而且在几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而希特勒认为苏联会在1943年完成战争准备,而美国也会最终参战,为了解决欧洲大陆上最后一个陆军强国,希特勒把宝全押上去了。显然只要德国强行登陆英国,苏联会从另一个方向打进德国,斯大林一定会这么做,因为他知道,英国被灭了,德一定会转过来集中力量对付苏联,希特勒也认为斯大林会这么想也会这么做,而反过来,德进攻苏联,只要美国没参战,英国是没有能力独立进攻德国的,而美国确实还没参战,丘吉尔也想把德国引向苏联,希特勒也只是兵行险招了。
德国需要养活庞大的军队,德国资源应该远远不够,为了称霸世界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苏联地大物博,英国本土资源匮乏,但是从军事实力相比英国苏联实力应该相当,并且苏联刚经过大清洗,不少军官都被迫害,权衡利弊,在几乎同样的战损情况下当然选择物资丰富的苏联了。对于德国来说,即使拿下英伦三岛,也是一片大战后的废墟,要石油和物资也没多少,北海油田更不知道在哪呢,德国陆海空三军也会损失惨重,除了达到打掉盟军反攻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外,真没什么大作用。苏联那边矿产和石油都很丰富,而且能发挥出德国陆军的闪击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