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奠基人物,邓稼先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
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时隔3年,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第一颗氢弹又炸响了。两弹爆炸的成功,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强大的现代国防力量,中国人民受欺凌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喜庆之余,人民深深感谢那些为祖国的核弹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杰出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欢乐的少年时光并不长久,邓稼先生活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亡国恨,民族仇,都结在邓稼先心头。
邓稼先考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非常良好的学术气氛,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之后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第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8年秋,接到上级任务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征询他是否愿意,并且做好保密,问他是否愿意,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茫茫的大漠戈壁。
他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他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美国、苏联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他攻破难关,经受成功和失败,担着风险,呕心沥血。“在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的核战略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这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
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这些科学家身上充满创新、务实、不怕困难的精神,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奉献了一生。不愧时代的楷模,国家的功勋,民族的骄傲,不灭的星光。
- 邓稼先(1924.6—1986.7),男,安徽怀宁人。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