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兴修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李冰到蜀郡上任,亲眼看到当地的严重灾情给百姓带来的灾害。到任不久,他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他不畏艰辛,带着儿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和地势等情况,逐步制定出治理水患的方案。
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开始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他们发现,岷江由陡峻的山谷进入成都平原时,流速突然减慢,江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便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一旦水势骤涨,自然是泛滥成灾。便计划在这个关键的交界处建设治水工程。
都江堰的设计规划是将岷江水流一分为二,将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做到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个主要部分。通过分水鱼嘴和宝瓶口的联合运用,能够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分配洪水期和枯水期岷江的流量。
扩展资料:
都江堰修成后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和保护。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时断流整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需要做的就是修整堰体,深淘河道。
淘滩的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标准,而堰体的高度则是修到与对岸岩壁上的印记相齐为准。明代之后,使用了更为稳固的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
都江堰是一个科学而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它按照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水势,以无坝引水为特色。工程布局巧夺天工,解决了泄洪、排沙和流量控制等难题。
都江堰的建成,在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问题的同时,从内江而下来的水灌溉了十几个县的农田。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