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为何一定要查抄和珅,聪明一生的和珅为何不早做打算?
颙琰还只是十五阿哥的时候,乾隆向和二透露了想立颙琰为继承人的意思,和二马上向颙琰报喜。颙琰知道以后非但没有感激和二,反而引发了对和二深深的忌惮,要知道清朝自雍正以后,对于继承人的问题都是秘而不宣的,真相要到了最后才能揭晓。而如此机密的事情,和二竟然先于自己这个皇子先知道,颙琰非常恐惧。帝王都不想有脱离自己掌控的事物存在,这件事注定了和二必须死,唉,他是自己找死啊。
其实和珅自保的办法,要么乾隆退位后,许多让他拿主意的事,私下找嘉庆怎么办,或干脆铤而走险刺杀嘉庆,总比坐以待毙好,可能还是心存幻想吧。据史料记载,嘉庆当太子时候就看不惯和珅的行为,但是碍于乾隆对和珅的喜欢,嘉庆当皇帝后,乾隆垂帘听政,朝中大事都是乾隆说了算,嘉庆只能表明上对和珅很好。导致和珅有点麻痹。知道乾隆去世,嘉庆立马对和珅进行了抄家。
和珅好比是一个老鼠,嘉庆就是那个挖老鼠窝的人。老鼠把能吃的东西拉到老鼠窝藏起来待到青黄不接的时候过冬生存,就如同和珅把巨大的财富占为己有一样,最后还是给嘉庆保存着哩!是乾隆有意为儿子留下的。
嘉庆初登大宝,评估自己的实力仍次于和坤,若长期不下决心解决和坤,恐反受其害,于是在和坤还处于麻痹大意不觉的时候,速战速决拿下和坤,有百利而无一害。说明嘉庆虽初登大宝,却也是一个治政的天才高手。而和坤虽是一个奇才,善于谋事,谋人,但却不善谋已,把月盈则亏的古训当童语,所以害了自家性命。
嘉庆帝不愧为皇中之皇。处事果断,更起到震摄朝纲群臣,充实国库,树立帝位的尊严。更有一点最为留给后世作为警示的是:罪不及亲。这一条在几百年后掌权派都无法做到。嘉庆杀和珅应该有乾隆的意思,以乾隆皇帝的智商驾崩之前应该对这件大事是有安排的,不然留这么个大祸患给嘉庆走的也不会安心,况且杀和珅得钱得威何乐不为!
嘉兴一生处事很见小,处置和珅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手笔,也是被和珅整倒的官员作推手,不然估计也会一波三折,老实说乾隆留给他的只是一个金玉其外的江山,他也无能力扭转,嘉庆朝是大清走下坡的开始,得益于康乾盛世的厚底子总算勉力维持。
当年英国汉学家费德勒说过,清王朝个个皇帝都是很勤奋好用心的(溥仪不算),但清朝是成也因“康乾盛世”,败也因“康乾盛世”,和珅只是个案,清朝从嘉庆起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表面繁荣内在千疮百孔,更何况还有洋人进入,所以嘉庆办不办和珅基本都一样。
清朝总体来说并不太缺钱,毕竟它的税收制度更先进,就算是王朝后期也比明朝皇帝穷的穿补丁,大臣个个富可敌国夜夜笙歌强,清朝后期能独挡一面文武能臣还是层出不穷的,光这一点就能看出清朝的八旗制度在远比朱家的傻儿子们强。
知人善用是乾隆皇帝可以做到的,嘉庆皇帝哪有他父亲聪明啊?你看过有人贪财还地位高高在上的大臣吗?为了权衡利弊得失成败,嘉庆皇帝做不到这些。儿子不及老子。可悲可叹
康熙前期奸臣主政,中期整顿吏治,晚期松懈。雍正13年吏治没有松懈。乾隆前期宽大,中期严格,晚期松懈。如果嘉庆拿和珅开了刀,前期对吏治严格,后期可以稍微松懈点。其实当皇上除了要会利用大臣之间相斗,平衡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每个皇帝的一生,不能总是对吏治严酷,必要时还要松一松,道理和放风筝一样,可惜嘉庆皇帝,没有掌握好自己的权力,可惜呀!
乾隆帝驾崩前的指令是让嘉庆帝知道和珅杀不得,这一点嘉庆帝杀了和珅以后才后悔的。因为和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清朝的财务账务等皆由其负责,可谓是日理万机,嘉庆帝事后要自己处理这些事物时,终于明白乾隆皇帝的话,但悔之晚矣!
首先我没有办法考证乾隆有没有让他儿子不要杀。分析这个问题先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例子,那就是领导司机这个角色,大多数人很讨厌这个角色,觉的司机拍马屁,势利眼,但大部分人当上领导后,他的司机基本还是这个德性,存在即合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领导司机只面对领导笑,对你不感冒。领导司机有很多特殊的功能,一般人页胜任不了。和珅就像领导司机,要替乾隆干许多摆不上台面的事,但自身真的很有才华,会说四门语言,办成过很多大事,死的时候所有的小妾自愿殉葬,当年来见乾隆的英国使团也非常看好他,如果嘉庆先把他关上几年,当当参谋就体会到妙处了,可惜太毛燥了。
请问,任何事只要有私心,就不会有公平。和珅家产顶国收15年,如果是真的,嘉庆应该吃饱。吃不饱,说明和珅家产计算有误,为了让和珅罪行激起民愤,故意扩大是肯定的。和珅掌几部大权于一身,不知道别人眼红生恨吗?和珅的家产均来自生易,说是有账可查,后来均变成和珅贪污受贿。这就是得罪皇帝的后果,好人也是坏人。和珅肯定有事,但是,绝对罪不至死。
和珅在乾隆时代能得宠几十年而不衰,凭借的可不是一个“贪”,而是他能办事,会办事,敢办事,能为乾隆皇帝排忧解难,能够让朝堂上的各方势力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皇帝可以不事事躬亲。 清官,不一定是能吏。 贪官,也不一定只会贪。
嘉庆如果不快速处理和珅,在后期和珅绝对会反,因为和珅的上升空间就只有那个皇帝宝座了,况且他有足够的筹码去搏一搏。乾隆皇帝在,能够完全驾驭他,嘉庆驾驭不了他的,后期不管和珅怎么做人,都是死路一条。他如果在乾隆驾崩的时候就殉主,那就是最好的结果。
好像有些问题,乾隆皇帝生前曾给和珅留有一道密旨,和珅大悦以为是赦免令就藏起来,待到和珅拿出来时打开一看写有“留全尸”和珅当即傻眼了,乾隆活着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儿子嘉庆要血洗和珅。
其实,实实在在的讲,和珅对大清朝绝对有功,而且有大功。乾隆能看到和珅的长处和作用。优远大于赖。才一直重用他。嘉庆没有乾隆的度量,看看他罗织的和珅罪名?什么送玉如意是泄密,撕看不清潦草的乾隆圣旨和不下轿是大不敬,根本就是牵强附会。一看就是小肚鸡肠之辈,大清在此种人手里焉能不衰?
和珅晚年还是太自负了,太嚣张跋扈了。关于皇储人选的政治立场站错了队,低估了乾隆帝的处事能力作风。如果他不介入太子立储事件,善待各位皇子,那么和珅一定会是清史留芳的。嘉庆朝后期,皇子和大臣的人才乏善可陈,清朝开始没落。
嘉庆的皇位完全是靠着运气捡漏而来的,乾隆是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可是乾隆的皇子却没有这般的好运,英年早逝的不在少数,夭折的更是一大片。所以在一片兄弟中,嘉庆凭借着健康的身体,成功的上位。
虽然乾隆忌讳圣祖爷的在位时间,提前当了太上皇,但是对于权利的掌控却丝毫没有松懈。嘉庆名义上虽然成了皇帝,但是万事都需要乾隆点头。这就算了,乾隆的宠臣和珅还来插上一脚,嘉庆是既不能攘外也不能安内,过得十分憋屈。
朝廷仍然由乾隆当道,这对于嘉庆也不算什么,毕竟是父亲而且也掌管不了多长时间,万事依了便是。但是在嘉庆眼中,和珅却是极其不识数。贵为乾隆时期的宠臣,和珅完全不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反而凭借着宠爱,一味的与嘉庆对着干。
如此说来,在乾隆死后的第二天,嘉庆就借着守灵的机会,趁机革了和珅的官职,并且在朝堂上鼓舞大臣进谏,列出和珅的罪状,以最快的方式查抄了和珅的府邸。
一来,确实是和珅不识时务,本来乾隆还在世之时,嘉庆就生活的憋屈,如同一个傀儡帝王。而和珅还在雪上加霜,处处以自己尊大,甚至国外都只知和珅而不知嘉庆。这样的困局之下,嘉庆急需要一个出口来打破和珅留下的僵局,而灭了和珅就是最好的办法。新官上任三把火,和珅一死一来是树立了嘉庆的威信,二来被和珅剥削之人也会对嘉庆感恩戴德。如此打一个巴掌给一颗甜枣的机会,嘉庆怎么能够不利用。
而且嘉庆知道,和珅富可敌国。乾隆年间因为太过挥霍,国库存银早就倒退回康熙晚年。查抄和珅的府邸就是轻而易举的充实国库,也给嘉庆统治上的天下在苛捐杂税上松一口气,如此的美事,嘉庆怎么不急着做!
而和珅虽是贪官,但却不是一个好的权臣。权臣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而和珅还活在乾隆的时代中,甚至结党营私来对付嘉庆,提前给嘉庆下马威,想要把控嘉庆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是和珅明显低估了嘉庆,爱新觉罗家培养出来的子嗣,就算是再无能对皇权也有着高度的重视,岂能任一个小官藐视侵犯。
何况和珅所谓的结党营私,只是拉拢了和自己一样贪污之人,却对真正掌握着大局的人视而不见。如此一来,嘉庆要处置和珅,和珅的党派没有实权,根本帮不上忙,反而是握有实权并且被和珅狠狠剥削轻蔑过的人,如同星星之火直接燎原,和珅根本没有准备,这一战,把和珅打得是措手不及。
嘉庆被压制地太久了,和珅就是一个很好的发泄口;而和珅没有权臣玩弄权势的计谋,在乾隆之时可以凭借花言巧语取得宠爱,但是却无法在谋略上保住自己的性命,从根本上放弃一些可以保住自己之人,这般的局面之下,和珅是必死无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