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匿战争中,为什么罗马改变了原本的共和体制?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将领汉尼拔一鸣惊人,重挫罗马军队,而特拉西梅诺湖战役的惨败是罗马历史上最严峻的考验之一。当时为挽救危亡,共和国决定实行独裁制,以执政官费边·马克西穆斯为独裁官,全权指挥城防部队以及从波河返回的4万军队。不过这个独裁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是临时且有期限的。
与亦步亦趋地追击汉尼拔的传统战术不同,费边意识到了罗马人不应在汉尼拔选定的战区与后者正面交手,而是应当避敌之长、克敌之短。他开始酝酿一种后来被称为“消耗战略”的对策:紧紧尾随汉尼拔的军队、但拒不与之正面交锋,同时限制其后勤供应和获得援助的能力。如同利德尔·哈特所言,费边战略不仅规避了大规模会战可能带来的失败风险,也使汉尼拔的前两次大捷给罗马造成的影响被逐渐稀释,提高了剩余军团的士气。
费边的6个月独裁官任期届满后,两名新任执政官率16个军团与汉尼拔进行最后决战。前216年8月2日,双方在南方重镇坎尼遭遇,汉尼拔只有不到5万人的兵力,对手的数量则多达8.64万人。结果仍然惨败。不过这并非是败于费边战略的不足,而是败于汉尼拔的天才打仗能力。
所以战败后罗马元老院不但没有气馁或者缔结合约,而是有条不紊地做出应对:它首先征募不到最低服役年龄的青少年入伍,同时将囚犯和奴隶武装起来,迅速组建了4个新军团;它还吁请拉丁各城邦出兵援助,共救危亡。不仅为此专门创设了特别财政筹备委员会,作为筹措和监督战时财政的机关。同时还决定:暂时停止不必要的决战,返回费边战略,消耗和遏制汉尼拔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