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
要每篇文言文的重点句子!!!!!!认为大概可能考到的!!!!!!!!!!一定要重点而且翻译的要一定准确没错误!!!!我马上要考试了有哪些可能考到的。大哥大姐帮帮忙呀好的追...
要每篇文言文的重点句子!!!!!!认为大概可能考到的!!!!!!!!!!一定要重点而且翻译的要一定准确没错误!!!!我马上要考试了有哪些可能考到的。大哥大姐帮帮忙呀
好的追分 展开
好的追分 展开
展开全部
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这些看看吧~还有一些题。。。 可能有点多?不知道你是什么课本啊。。。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急速的水流比飞箭还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
4、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得禄的心。
5、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6、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树木枝条相互交叉掩映,有时偶尔也见到(一丝)阳光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17.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18.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19.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 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0.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21.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22.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23.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24.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 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这些看看吧~还有一些题。。。 可能有点多?不知道你是什么课本啊。。。
展开全部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乘奔御风(驾) (2) 林寒涧肃( 寂静) (3)属引凄异 (连续 延长)
(4)不以疾也(认为 快) (5)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6)飞漱(冲刷)
(7)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9)猿鸣三声泪沾裳(几) (10)有时朝发白帝(这个时候)
(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2)清荣峻茂(水清, 树荣,山高,草盛)
(1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2.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中断)
4.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在) 自非亭午夜分(副词,如果)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5.词类活用
(1)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于是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填空:
(1)①《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文中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3)由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文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①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山高,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9.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10.结合第一段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连和高
11.“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13.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4.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7.问答题:
(1)本文中心: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季景色?目的在于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3)为什么合写春冬?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4)为什么后写秋天?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愁思的风致。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两岸连山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山高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8)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湍急。
(10)“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法特点: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11)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哪八种景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 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3)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4)本文写凄异哀转得猿声的目的?使哀秋和悲秋融为一体。
(15)渔者的歌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引用。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6)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情怀,表现旅人的哀愁。
18.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字数在50个以内)
答: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解析】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有对象要求,解答时,应结合现实,不能简单地说建设者们辛苦之类的话,要联系到三峡工程的意义上。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
时代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原来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三、理解课文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抓住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简要回答问题。
1、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比喻。请一一找出,并认真体会。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同时这又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月色下
空灵澄澈的美景。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答: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五、拓展延伸:从苏轼被贬的遭遇中你了解到什么?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要点)了解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许多像苏轼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才干被埋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里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地向前发展。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全)绝(消失) (2)是(这,在此意为“那”)日更定矣
(3)惟(只有)长堤一痕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5)是金陵人,客(客居)此 (6)及(等到)下船
(7)湖中焉(哪、还)得更有此人 (8)上下一(全)白
(9)长堤一(一点)痕 (10)更(古代夜间的记时单位 )定
(11)拥( 穿着 )毳衣 (12)舟子( 船夫 )
(13)与余舟一芥( 芥子 ) (14)强(痛快)饮
(15)更定(结束、完了) (16)余拏(撑、划 )一小舟
(17)拥(穿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 (18)独(独自 )往湖心亭看雪
(19)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砀 ( 白汽弥漫的样子)(20)余强饮三大白(指酒杯)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3)是日更定,余挐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晚上八点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5)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到了亭上,有两个人铺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我痛快地喝下三大杯后告别。
三、理解课文。
1、文章首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2、文中写景的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法就是白猫。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通过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人生感慨和故国之思。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4、本文的文眼是“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四、延伸拓展。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1)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2)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拓展延伸:读了《湖心亭看雪》后,我们认识了张岱,你还能说出几个与张岱类似的古代文人雅士吗?你赞美他们具有的什么共同品质和人生态度呢?
答:柳宗元、陶渊明、周敦颐等。赞美他们身上具有的寄情山水、超然物外、胸襟旷达、志趣高雅的品质,以及他们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词的不同词义
(1)穷 蝉则千转不穷 停息
欲穷其林 走完
(2)绝 猿则百叫无绝 断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2、按要求解释下列字词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 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鸣叫
(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负势竞上 上 名作动 向上
互相轩邈 轩 形作动 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 形作动 争着向远处伸展
风烟俱净 净 形作动 消散净尽
任意东西 东西 名作动 随心所欲(并非实指方向)
猛浪若奔 奔 动作名 奔马
皆生寒树 寒 形作名 寒冷之意
望峰息心 息 使动用法 使……平息
横柯上蔽 上 名作状 在上边
(3)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政治规划
3、翻译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剑,猛浪若奔。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象奔腾的骏马。
(2)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象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功名的心;为世俗奔波劳碌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都消散尽净了,天和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谈谈你
的理解。
作者铺写山中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一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也从侧面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
5、从全文看,作者的对比手法用得十分出色。你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吗?
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此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6、请找出文章中具体描绘春江“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本文对富春江山水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描写的语句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 第二段对山势进行描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丽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处世思想?
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人到此以后,心会变得平静下来,
反映作者热爱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而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心乐之:形作动,以……为乐
3、水尤清冽:尤:格外 清冽:清澈而寒冷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5、影布石上:映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象北斗星那样
8、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凄:使……凄凉;寒:使……寒;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以:因为;清:凄清
10、乃记之而去:离开
11、一字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以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不齐: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填空
1、摘录原文词句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是:如鸣佩环
(2)最能证明“水尤清冽”的一句话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鱼静态的句子: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及作者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4、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5、写潭中鱼,动静结合;从日光和游鱼的角度写小石潭的水,运用了侧面描写(描写角度),写水之清。
6、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这是寓情于景写法。
7、古文中,描写水之清的句子:“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四、理解课文
1、比较郦道元的《三峡》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两篇山水文章各自特点。
答:我的看法:郦道元的山水文章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重在借景抒情。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五、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虽乘奔御风(驾) (2) 林寒涧肃( 寂静) (3)属引凄异 (连续 延长)
(4)不以疾也(认为 快) (5) 至于夏水襄陵(漫上) (6)飞漱(冲刷)
(7)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山峰) (8)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9)猿鸣三声泪沾裳(几) (10)有时朝发白帝(这个时候)
(11)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2)清荣峻茂(水清, 树荣,山高,草盛)
(13)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2.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如果 今义:自从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通假字:略无阙处(同“缺”中断)
4.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在) 自非亭午夜分(副词,如果)
沿溯阻绝(断)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5.词类活用
(1)良多趣味(形容词作副词,实在,真)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6.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有时皇帝有命令必须火速传达,于是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会有这样快。
(4)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填空:
(1)①《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重庆市奉节和 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朝代)地理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
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文中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
(3)由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文中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①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
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
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说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在文中表达的作用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山高,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9.第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10.结合第一段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连和高
11.“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三峡四季景色的特色:
夏:水流湍急 春冬: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
13.试分析一下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4.理清第三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7.问答题:
(1)本文中心: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2)作者为什么先写夏季景色?目的在于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3)为什么合写春冬?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4)为什么后写秋天?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愁思的风致。
(5)写三峡全景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写两岸连山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山高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8)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漫上丘陵、阻隔交通、水流湍急。
(10)“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法特点:从想象角度侧面虚写三峡水流汹涌湍急。
(11)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哪八种景物?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怪柏、悬泉、瀑布。 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13)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4)本文写凄异哀转得猿声的目的?使哀秋和悲秋融为一体。
(15)渔者的歌的修辞方法和作用?引用。强调、渲染乐了三峡秋天的凄凉、悲愁。
(16)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情怀,表现旅人的哀愁。
18.郦道元笔下那雄奇险峻的三峡,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截至2006年5月20日,大坝工程全线建成。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你想对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说些什么? (字数在50个以内)
答:例:三峡工程的建设者们:你们谱写了筑坝史上的记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解析】此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有对象要求,解答时,应结合现实,不能简单地说建设者们辛苦之类的话,要联系到三峡工程的意义上。
19.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
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
时代变化。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加点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 2、盖竹柏影也( 原来 )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 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 户枢不蠹 门当户对
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
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 寝食难安 寿终正寝
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
二、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三、理解课文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夏夜月光图) ,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抓住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本文“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简要回答问题。
1、全文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比喻。请一一找出,并认真体会。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传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同时这又是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月色下
空灵澄澈的美景。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闲人”的理解。
答:指被贬之人,身处逆境而追求心灵宁静的人。暗示世人多为功名富贵所累。表达了作者失意后陶醉于自然的淡泊心境,又显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牢骚和伤感。
五、拓展延伸:从苏轼被贬的遭遇中你了解到什么?你受到什么启示?
答:(要点)了解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有许多像苏轼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才干被埋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里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努力实现“人尽其才”,让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推动社会稳定和谐地向前发展。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全)绝(消失) (2)是(这,在此意为“那”)日更定矣
(3)惟(只有)长堤一痕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罢了)
(5)是金陵人,客(客居)此 (6)及(等到)下船
(7)湖中焉(哪、还)得更有此人 (8)上下一(全)白
(9)长堤一(一点)痕 (10)更(古代夜间的记时单位 )定
(11)拥( 穿着 )毳衣 (12)舟子( 船夫 )
(13)与余舟一芥( 芥子 ) (14)强(痛快)饮
(15)更定(结束、完了) (16)余拏(撑、划 )一小舟
(17)拥(穿着)毳(鸟兽的细毛)衣炉火 (18)独(独自 )往湖心亭看雪
(19)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 )沆砀 ( 白汽弥漫的样子)(20)余强饮三大白(指酒杯)而别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湖里哪能还有这样的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不要说相公痴情,还有跟相公一样痴情的人!
(3)是日更定,余挐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天晚上八点过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长堤在雪中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两三粒人影罢了。
(5)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到了亭上,有两个人铺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我痛快地喝下三大杯后告别。
三、理解课文。
1、文章首先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接着记叙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2、文中写景的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法就是白猫。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通过对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之小的渲染,寄托了作者人生感慨和故国之思。
3、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4、本文的文眼是“痴”。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四、延伸拓展。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不少于4联)
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1)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2)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拓展延伸:读了《湖心亭看雪》后,我们认识了张岱,你还能说出几个与张岱类似的古代文人雅士吗?你赞美他们具有的什么共同品质和人生态度呢?
答:柳宗元、陶渊明、周敦颐等。赞美他们身上具有的寄情山水、超然物外、胸襟旷达、志趣高雅的品质,以及他们积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指出下列词的不同词义
(1)穷 蝉则千转不穷 停息
欲穷其林 走完
(2)绝 猿则百叫无绝 断绝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消失
2、按要求解释下列字词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 返回 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鸣叫
(2)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负势竞上 上 名作动 向上
互相轩邈 轩 形作动 争着向高处伸展 邈 形作动 争着向远处伸展
风烟俱净 净 形作动 消散净尽
任意东西 东西 名作动 随心所欲(并非实指方向)
猛浪若奔 奔 动作名 奔马
皆生寒树 寒 形作名 寒冷之意
望峰息心 息 使动用法 使……平息
横柯上蔽 上 名作状 在上边
(3)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政治规划
3、翻译句子
(1)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剑,猛浪若奔。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象奔腾的骏马。
(2)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象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那热衷功名的心;为世俗奔波劳碌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都消散尽净了,天和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是否仅仅为了表明群峰是一个美好的音乐世界呢?谈谈你
的理解。
作者铺写山中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的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一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也从侧面表达了大自然的美丽。
5、从全文看,作者的对比手法用得十分出色。你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吗?
作者的对比手法尤其用得出色。他不仅将此水与彼水、此山与彼山作对比,还能将水与山作对比,技巧的高超真令人惊叹。
6、请找出文章中具体描绘春江“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本文对富春江山水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描写的语句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 第二段对山势进行描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拟人,写出了富春江的山奇丽多姿,高峻的特点,把静止的山写得具有动态美。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么样的处世思想?
追求世俗功名利禄的人到此以后,心会变得平静下来,
反映作者热爱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而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2、心乐之:形作动,以……为乐
3、水尤清冽:尤:格外 清冽:清澈而寒冷 4、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5、影布石上:映
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象北斗星那样
8、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那样;差互:参差不齐
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凄:使……凄凉;寒:使……寒;悄怆:忧伤的样子;幽:幽静;邃:深远;以:因为;清:凄清
10、乃记之而去:离开
11、一字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以 卷石底以出(连词,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不齐: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三、填空
1、摘录原文词句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是:如鸣佩环
(2)最能证明“水尤清冽”的一句话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3)写鱼静态的句子: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及作者心境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4、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①发现小潭(闻声→见形)②潭中景物(水→石→树→鱼)③小潭源流(溪身→岸势)④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5、写潭中鱼,动静结合;从日光和游鱼的角度写小石潭的水,运用了侧面描写(描写角度),写水之清。
6、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这是寓情于景写法。
7、古文中,描写水之清的句子:“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四、理解课文
1、比较郦道元的《三峡》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两篇山水文章各自特点。
答:我的看法:郦道元的山水文章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重在借景抒情。
2、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你是怎么理解的?
答: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五、延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把小石潭开发为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导游词)
各位游客,刚才介绍了小石潭得名的原因,现在请看潭中的鱼儿,这是小石潭最具特色的一景:阳光下潭水清澈见底,活泼可爱的鱼像小鸟在空中游动一样,有的抬头似乎要与我们交谈,有的摇头摆尾,令人忍俊不禁,相信大家看了这潭中鱼,会有好运气,年年有“余”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