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中《大学》的作者?

 我来答
熊大大谈感情故事
2021-09-12 · 唯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
熊大大谈感情故事
采纳数:316 获赞数:114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大学》的作者是谁

《大学》原为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一书中的第四十二篇,是儒家讲修身治国的书。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的作者,隋、唐以前没有人提及,到宋代有了不同的说法。

北宋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言”,就是说是孔子遗留下来的话。南宋朱熹在编“四书”时,将《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宋末元初,黎立武作《大学本旨》,认为朱熹所谓“经”的部分是曾皙的话,其他为曾参的解释。明朝崇祯年间,任国子祭酒的谭贞默在《三经见圣编•序》中说:子思的书现在称作《中庸》、《大学》的,其实就是一部《中庸》,因为《大学》就是《中庸》的后小半,所以平时所说的《四书》实际上是《三书》。以上几种说法,以曾子作《大学》流传最广。

清代学者俞正燮对上述几种说法进行了全盘否定,说《大学》是汉代《诗》《书》博士杂集的。近代蒋伯潜也认为《大学》成书于汉代。他认为,从《论语》到战国诸子文体演变来看,《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等比较,不但与《论语》《孟子》完全为记言体不同,而且与《中庸》半为记言体半为议论体也不一样,已是一篇组织严密的论文,明显属于后出的作品。今人杨天宇也否定《大学》为曾子所作,他在《礼记译注》中说:朱熹“抬出孔子和曾子,不过为了借经学以说理事,欲尊大其学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本篇的作者究系何人,今实不可考”。

然而,当代的考古发现,特别是先秦竹简的成批出土,使人们的认识有了变化。1974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篇《五行》。帛书本的《五行》有“经”有“传”,“经”的部分是子思的话,“传”的部分是子思的再传学生世硕所作。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也有《五行》。但竹简本《五行》却有“经”无“传”。根据古籍有“经”、“传”或分或离的现象,今人李学勤著文说:“以帛书本论,经传前后连贯,其体例和《礼记》中的《大学》十分近似。《大学》一篇文字有错乱脱漏之处,宋代学者特别是朱子,曾做过细致的分析整理,将篇内经传区别开来。”认为朱熹的观点是正确的,《大学》“传”部分是曾子解释“经”的话,而由他的学生记录下来的。其依据是,“传文明记有‘曾子曰’,而曾子的话又和整个传文不能分割。按战国时著书统例,这是曾子门人记录曾子的论点,和孟子著书有与其弟子讨论相同,所以《大学》的传应认为曾子作品。”

有关《大学》作者的问题,虽学者们意见纷陈,但从其所倡导的儒家有关理论方面来看,《大学》确乎与曾子理论有着极为近似之处。《大学》提倡人伦秩序,谓“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各种人伦关系中,尤以孝悌二者为重,谓“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为这种家庭伦理能够扩展而成为治国为政之道。而曾子即以其孝道理论著称于世,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孝道理论亦与治国为政相关。他说:“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长”(《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可以看出,在有关孝道理论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在忠恕之道方面,曾子强调发自内心的真诚,他说:“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这个思想在《大学》里面也处于重要位置,《大学》谓“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宽厚真挚的待人之道,与曾子思想如出一辙。

《大学》与曾子思想相通的另一个突出之点,在于两者共有的“正心诚意”的修身论。而这一点也正是后儒以为《大学》主旨与曾子一脉相承的重要论据。高度重视个人的思想修养,是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一大特色。曾子在传统儒家理论的基础上,开始注重“修心”,即将外在的规则、约束等都内化于心灵,使得美德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更是内心所拥有的。曾子将孔子的思想线索,“一以贯之”概括为“忠恕”之道,宋儒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朱熹:《论语集注》卷二)忠恕二者,事实上隐含了突出“心”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意蕴(说见王均林先生《从孔子到孟子的儒家“修己”思想—兼论曾子承先启后的中介性作用》,《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曾子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以本心为标尺的反省论。这一思想特征,与《大学》所强调的“正心”论若合符节,“正心”就是注重内心修养,其关键环节,在于“诚意”,即内心美德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得内外、表里和谐地统一于“一”。曾子说:“故目者,心之浮也;言者,行之指也。作于中则播于外也。故曰:以其见者,占其隐者。”(《大戴礼记·曾子立事》)认为外在应当是内心恰如其分的体现,无须任何虚饰。而《大学》在论述“诚意”时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都认为君子只求内心有所得,不以装模作样而自欺欺人,其所强调的与曾子完全一致。总之,在修身,尤其是重视“心”之作用这一方面,曾子理论与《大学》完全同步。因此人们常将曾子一派同《大学》联系起来,朱熹将《大学》的成书归于曾子,可谓目光如炬,清晰地注意到了儒家学派“修心”理论实肇始于曾子,而又在《大学》中得以充分发挥这个关键问题。

总之,无论《大学》的作者是谁,其阐发的主旨与曾子的思想是吻合的。

小度每天在打盹

2021-12-18 · TA获得超过1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1
采纳率:2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实它们都是秦汉之际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地一年0x
2021-09-12 · TA获得超过198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77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3万
展开全部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