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为何此后唐朝依旧能延续100多年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到唐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在历史学者看来,安史之乱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特别是对于当时的北方中原地区,安史之乱促使部分地区出现了“十室九空”的后果。唐玄宗后期统治的失当,任用权臣,耽于享乐,以至于没有能够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使得安史之乱在出乎众人意料的情况下爆发,打了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
安禄山的实力并没有唐朝强,安史之乱最终没有完全击垮唐朝。安禄山起兵的口号是“讨杨国忠”,并没有把推翻唐朝统治的目的明确摆出来,这是打着为国分忧的幌子来造反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节度使都支持安禄山,还有不少节度使是站在皇帝这一方的。
后来发生马嵬驿兵变,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死,安禄山起兵的借口就没了,从道义上讲安禄山就败一成。李亨自立为帝后迅速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命令郭子仪与李光弼去平叛,安禄山的败亡只是迟早的事。
但安史之乱虽然使得唐朝由盛转衰,经济、社会等各层面都遭到了严重摧残。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却阴差阳错的促使茶文化走向了繁荣,使原来就有一定基础的茶文化在晚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茶文化的繁荣,我们从唐朝盛行的古诗中可窥见一二。诗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茶文化自然可以从写茶的诗中来研究;诗贯彻整个大唐时期,是有唐一代的特有的象征之一,也是相当具有代表性。
唐玄宗听信李林甫建议,多用胡人将领,安史之乱的叛将安禄山就凭借唐玄宗的喜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这样的设置也容易出现问题。唐代中期以来土地兼并现象的不断加剧,以及均田制的破坏,也导致农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在处在不断加剧的情况下。
在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安史之乱就不再仅仅是地方反叛这么简单的问题了,而是与唐王朝的多重危机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非常大的能量,对唐王朝的盛衰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这也是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盛衰转折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