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谁的情商最高,为什么?
纵观三国时代,情商最高的无疑是鲁肃。
若论智谋,鲁肃远不及诸葛亮、郭嘉;若论精明,鲁肃远不及周瑜;若论坚忍,鲁肃远不及司马懿;若论诡谲,鲁肃远不及陆逊、贾诩。
若要论魄力,与三大boss相比,鲁肃更是望尘莫及。
但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鲁肃这个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混得相当不错。
如果把三国诸人放到现代社会,鲁肃做官可至国部大员,经商可成亿万富豪,交友可得天下知已。其他人都会遭遇巨大挫折,只有鲁肃,可以左右逢源,风生水起。
千万不要小看鲁肃,认为他是个老好人,窝囊废,那是完全错误的。鲁肃身上有其他人完全不具备的闪光点。
咱们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鲁肃这个人。
一、周瑜借粮
周瑜未跟随孙策起事之前,担任过低级官员,他缺少粮草,听说鲁肃家是个富户,就带领数百人上门拜访,希望能向鲁肃借一些粮食。
大家分析一下,周瑜这其实有点以势强逼的意思。当时周瑜地位并不高,而鲁肃是很有背景的,他其实并不怕周瑜。
那么鲁肃怎么应对呢?
鲁肃家有两个囤粮的大仓,每仓有三千斛米,见周瑜要借粮,鲁肃指着其中一个大仓,不需要借,我送给你。
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件事,鲁肃将家中的一半粮食送给周瑜,表达出几层意思:
1.我鲁肃并不是畏惧你;
2.一人一半,不卑不亢,咱们是平等的;
3.我愿意与你平等交往,成为朋友;
4.我看好你,并愿意扶持你。
这就是真正的明白人啊,知舍,知得。付出了一囤粮食,避免了一场冲突,结交了一个朋友,扶助了一个英豪,换来了一生的富贵安稳。
二、孙权抗曹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北方后,旌麾南指,刘琮束手。曹操派人向孙权下书,号称以百万之师,“欲与将军会猎于吴”。
东吴朝野震怖,惶惶不可终日。各个官员更是惊慌失措,是降是战,议论纷纷。总体来说,投降乞和的声浪淹没了主战派。
孙权心中也是犹豫不决:若战,曹操势大,兵力雄厚,朝中众臣也不支持,毫无半分胜算;若和,父兄两代付出鲜血生命而努力打拼得来的基业一朝尽失,自己的前景也一片渺茫。
鲁肃晋见孙权,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局势下,谁都可以投降,但只有你孙权决不能投降的。比如我鲁肃,我要投降了,以我的名声的才能,最起码曹操也能让我当个小官。我鲁肃交际广泛,朋友也多,家有余财,上下打点,想混到省部级的位置上也并不难。而孙权你若投降了,你觉得曹操会怎么安置你呢?
言下之意,别忘了刘琮母子投降曹操后是什么结局!你孙权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也就是说,别看朝中那些投降者的声势浩大,理由充分,揭穿了,那是因为他们只顾着自己的富贵安危,而根本不为你孙权考虑!
大家都清楚,其实孙权这个人很难伺候,他对手下的臣子们可从不手软,不管曾经有多大功劳,是亲戚还是朋友,只要他疑心猜忌了,下起手来可狠着呢。
但孙权对鲁肃可是相当不错,从来都是极度信任的,不亚于周瑜。
这就牵扯到一个上下级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对很多朋友来说,都觉得特别难。咱们来说说。
其实,在皇权社会,当官无所谓清还是贪,是正是奸。海瑞犯上,嘉靖不杀;和珅巨贪,乾隆能容。为什么?是嘉靖爱惜海瑞的清名?是乾隆昏瞶不察?
都不是,是因为海瑞、和珅的所言所行的出发点都是真心实意地为了自己的君王。
不要怕说错话,办错事,只要你真心实意是为了考虑上级的得失,上级就愿意用你,调教你,提拔和信任你,就不会为难你。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崇祯,就是最标准的蠢货,多少真心维护他的人都被他弄死逼降。吊死他都是活该,不值得半分同情。
咱们继续来说鲁肃。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周瑜和鲁肃的思想是有很大矛盾的,两人对政治形势的观点和所采取的对策完全不同。
但周瑜临终前,却向孙权推荐,要求他把军政大权托附给鲁肃。
难道说周瑜临终前醒悟了,他否定了自己以前的战略方针?当然不是。如果他周瑜能活着,以其精明智略,他会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自己的战略。
那周瑜是看中了鲁肃的哪一点呢?
因为鲁肃至公,有胸怀,用现在话来说,“格局”大。
孙策当年纵横天下,天下震怖,是因其威猛;周瑜在时,曹刘忌惮,是因其精明;鲁肃当政,魏蜀不犯,是因其格局。
说实在的话,鲁肃之后东吴的历任续承人,比如吕蒙、陆逊等,都是有雄才而无大略,欠缺鲁肃的格局。
鲁肃“有长者之风”,他的胸怀来自于对天下大势的清醒认识,对国家事务的至公无私。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几乎所有的人都尊敬他的品格,认可他的能力,愿意成为鲁肃的朋友。
像鲁肃这样的人,若在曹魏,地位不会低于程昱、荀彧,若在蜀汉,地位必与诸葛亮、法正相平。无论在哪里,鲁肃都绝不会混得比在孙权手下差半分。
如果把诸葛亮放到曹操手下能吃得开?把周瑜放到刘备手下能干得好?把司马懿送给孙权能保全家身?
鲁肃,是真正的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