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百日维新”?为何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如题,近代史的题目,谢谢了!... 如题,近代史的题目,谢谢了! 展开
 我来答
hbyujian
2010-06-21 · TA获得超过1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其失败原因如下: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二. 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喵喵鼠63
推荐于2018-05-21 · TA获得超过6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4万
展开全部
百日维新: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失败原因:百日维新的失败原因主要是保守派官员和儒生的反对,改革者的经验不足,慈禧太后仍掌管和袁世凯的背叛所导致的。

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的巨大的历史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戊戌变法运动充分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以新型阶级的政治追求.他们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单枪匹马的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民族的意志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亦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变法维新运动积极提倡资产阶级新学,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了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 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日到来.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君临天下〗da
2010-06-21 · TA获得超过189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6万
展开全部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希望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诏”,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因而被称为百日维新。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这一切只是万言书中的一部分,然而实质是光绪皇帝推翻慈禧太后,稳定自己政权的政治手段,万言书中大部分没有执行。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谭嗣同也发表了“为革命流血请从谭嗣同开始”的言论。除了开设西方学校以外,其他新政都废除,标志着“百日维新”失败。
被袁世凯出卖失败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akeilsel
2010-06-21 · TA获得超过17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1、触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两半社会系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软弱,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传播奠定基础
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教训:
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2z0w08
2010-06-21 · TA获得超过560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3万
展开全部
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标志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主要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教育: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官职。

失败的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新法,囚光绪,杀害“戊戌六君子”。

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意义及评价: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次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这次运动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不可能是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变法失败说明想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只不过是幻想,中国人民要想拜托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