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更乖点、更听话?
有不少妈妈都问过我们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我的孩子更乖点,更听话?
很多孩子到处“搞破坏”,实在是让大人发愁。
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翻箱倒柜”,不是搞破坏,那叫“探索”!
忙碌的孩子们,绝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一样,在无意义地玩耍。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孩子的探索这样说过:
主动地发现现实的这样一种教育,显然要比要求成人按照既定的意志行事,按照现成的真理去认知的那种教育高明得多。
没错,孩子们是在学习,在通过动作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要触碰才知道水的感觉是怎样的,凉水与热水有什么不同,将水从一个容器倒进另外一个容器是如何神奇,水被洒在地上和被洒在桌子上有怎样的区别。
所有这些大人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小事情和小破坏,对孩子而言,可能都是一场新奇的冒险体验,是孩子认知上的一次进阶。
手部探索和嘴部探索,是孩子最初认知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同样,也是被父母们误解最多的两种行为。
孩子的手部探索,从出生后三个月开始
在第4~6个月,孩子的小手会有张开合上的动作,此时就应该给孩子提供可以大把抓握的东西,比如兵乓球、积木等玩具。
7~9个月后,孩子就会有松手的意识
大人看起来就是孩子在扔东西,事实则是:当孩子把自己的手掌松开,东西掉落,他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手这么有力量;而且,凡是扔出去的东西,都会准确无误地落到地上。这不就是当年牛顿干的事情吗?!
进入第九个月龄后,孩子会爬了
父母们会发现,孩子不管爬到哪里,都会把东西拿起来再扔掉。比如吃饭的时候把碗扔了,喝奶的时候把奶瓶扔了。
除此之外,还喜欢拍桌子、枕头、以及拍打大人的脸,再或者干脆就是撕纸。
对父母而言,这是开始头大的时间,对孩子而言,这意味探索这个世界的黄金时间到来。
9个月末,孩子的小手学会“二指捏”
即大拇指和食指能触碰到一起,“捏”的动作开始发展。此时,父母能发现,孩子经常会从地上捡小东西,比如一根头发,一粒花生米等,当然也会捏父母的“肉肉”了,于是就有了父母们所抱怨的“孩子会掐人了”。
此时父母一方面可以提供给孩子相应的小玩具,但也要确保安全,以防孩子将小物件送到嘴巴里。
到10个月~12个月,孩子手部动作已经比较灵活
除了拍、抠、捏等动作,孩子能够握住物体,而且能够准确定位。
12~18个月,孩子学会了“抢”
此时孩子的意志力已经开始发展,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动作感受自己的力量。吃饭的时候,孩子不会那么乖了。
此时,他们也学会“舀”这个动作,尽管每次一勺子下去,总也舀不到什么实质性东西。
父母应该去间接满足孩子。
所谓间接满足,即不必完全放手真的让孩子自己吃饭,只是专门给他们一个空碗,放一点米饭,一把勺子,让孩子感受舀起米饭,用力送到自己口中的那种成功体验。
这种成功体验,将为孩子下一步的独立吃饭打下好的基础。
除了手部探索,在2岁之前,孩子经常会把各种能触及的东西放到嘴巴里来“吃一吃”,其实这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看孩子想干什么的时候,妈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No。妈妈总是对孩子的需求说NO,那么孩子能学会什么呢?他们也只学会了对妈妈说No。同时,他们探索和学习的机会却被剥夺了。
如果孩子的探索受到阻断,那么它可能会有如下影响:
首先,会影响孩子的体能发展。“探索”一旦被大人定性为瞎玩、胡闹和搞破坏,那就意味孩子正常的游戏和学习受到阻碍,体能发展则将最直接受到影响。
其次,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因为孩子手部精细动作是孩子后期学习兴趣、探索欲望等良好发育的基础。
最后,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那些动作的操作对孩子的耐心、坚持、自信心等均有促进作用,因为每一次成功的动作操作,对孩子而言都是一次美妙的成功体验。而耐心、坚持、自信与自尊的品格,也将是孩子以后社会化交往的基础。
如果当孩子一有探索的尝试,父母就上前干涉,在探索中一遇到困难,父母就替孩子克服,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面对挫折时,会条件反射要找爸爸妈妈。
父母保护过度,使得孩子缺乏探索,也就无法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也无从建立。
当这些缺乏探索、缺乏自信的孩子进入幼儿园,问题会立刻凸显。
幼儿园是个全新的世界,离开父母保护后,孩子无所适从,无法适应。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探索经验,没有独立实践的能力,孩子可能会处处碰壁,大量的不良体验又会带给他们种种痛苦。
这个适应过程将会是艰难的。
重要的是,这种艰难的适应过程也会给孩子的未来人生路带去不良影响:孩子会把新环境与痛苦画上等号,而不会认为新环境是一个可以获得更多经验和自信的有趣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