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的《药》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药》的题目包括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是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药》的写作技巧:
《药》这篇小说故事集中,结构严谨,艺术构思非常精巧。在结构线索安排上,《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二)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三)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四)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颂扬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
赏析:
在《药》中,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主要写了茶馆主任华老栓夫妇为了患痨病的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的故事,而引出了革命者夏瑜的故事。因为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满蘸着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
作者安排了华家和夏家的故事,自有其深刻含义。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为华夏;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两家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封建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