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3,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一些有关数学的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3”,而全世界没有一个数学家能够证明“1+1=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1+2=3”,还是“1+1=2”,都是数学公理,始终都是成立的,这都是建立在皮亚诺公理之上,证明这样的恒等式没有意义。数学家真正要证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直是当今数学界所未解决的一大难题,大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曾将其列为23大数学难题之一。
哥德巴赫在1742年给欧拉写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一个猜想——对于任意一个比2大的偶数,即4及以上的偶数,它都等于两个质数(或称素数)之和,这就是所谓的“1+1”。也就是说,大于2的偶数可以拆分成至少一对质数,例如,8=3+5,14=3+11=7+7。
在当时,即便是欧拉也无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此外,还有高斯、黎曼等数学家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但也都没有证明出来。不过,有了这些数学家孜孜不倦地努力和付出,为后来数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哥德巴赫猜想一直无法被直接证明出来,所以数学家另辟蹊径,通过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推论来逐渐接近这个猜想。迄今为止,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是最接近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他证明了“1+2”。
陈景润证明,对于任意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它可以用两个质数,或者一个质数与一个半质数的和来表示。半质数可以用两个质数之积来表示,例如,21是一个半质数,它可以表示为质数3和质数7的乘积。这个定理被称作陈氏定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2”。为了证明“1+2”,陈景润足足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这样的成就在没有计算机帮助的时代十分令人敬佩。
在哥德巴赫提出猜想将近300年之后的今天,没人能够更进一步证明“1+1”。想要证明或者证伪哥德巴赫猜想,或许需要以陈景润的证明为基础,或许又有其他方法直接能够证明。至于那些声称以初等数论就能证出哥德巴赫猜想,基本上是异想天开。正如宇宙如何起源和结束等终极问题那样,哥德巴赫猜想目前还是不可知的问题。在彻底解决这个重大数学问题之前,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陈景润先生证明的不是1+2=3的问题,他证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实现到1+2,这里的1和2是指质数的数量,不是自然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证明“1+2=3”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
陈景润证明1+2=3
1996年3月19日下午,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北京因病去世,这个曾经拖着生病的身躯,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条件便证明了“1+2”的男人,在此刻永远的闭上了双眸。
1+2?这个常人眼中几近于“低幼”的数式,在数学界却成为了二百多年都无法破解的难题,它就是“哥德巴赫猜”即“1+1”。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学者们曾将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冠,而将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这皇冠上的明珠。
陈景润将“1+2”证明成立代表着“哥德巴赫猜”(1+1)的成立已无限地接近于人类,陈景润为此做出的卓越贡献也让人们将他誉为“摘取皇冠明珠的人”。
真相揭开
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一方面,如果能够证明它,绝对是功成名就的一件事,能够在人类的数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国家在基础学科上的力量之体现,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部分。
陈景润曾说过:“真正的尖子生,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科学认知和思维模式!”而作家刘润也曾说:“普通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而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思维模式。”
科学认知决定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年聪明的中国人却再也涌现不出像陈景润、钱学森、华罗庚、杨振宁那样的伟大科学家,新生代的断层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呢?
让人不敢相信
如果可以,陈景润肯定是想工作到生命结束前的最后一刻。陈景润就像天边璀璨的星光一般引领者国内的学子,他对世界数学做出的贡献令中国学子感到无比自豪,如今国内的青年一代也正在用震撼国际的数学才能向陈景润致敬。
陈景润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热爱的数学事业而努力奋斗着,无论是身处何地、顺境逆境,他都努力地朝着目标而前进着。人们都说他是天才数学家,但天才的称呼是用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得来的。陈景润的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贡献,让他的名字永远活在人类数学史中,他勇于探索、甘于孤独、不惧艰难、热爱科学研究的精神,永远值得大家学习。
什么是整体数学思维?
作者:王民生
小学生在做1+1=?考试题的时候,按照小学算数题标准答案是1+1=2,小学老师给满分100分,这个学生是在做小学算数题。
但是当有学生好奇的问小学老师:这个1+1=2的数学公式的数字1的来源是什么?这个学生是在做大学博士也没有做过的数学题,意味着在做整体数学题,数字1的来源的论证是科学的基础。
根据整体数学公式也是整体宇宙学定律知道,宇宙诞生之前的奇点,已经超出人类常识那样的时间与空间概念的经验范围,但是存在真空纯能量虚粒子量子起伏——科普,时间与空间必须具备物质粒子存在为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