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策》与《史记》的纪录手法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这两本书?
纪录手法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编撰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内容以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游说活动为中心,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面貌。这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书籍。
《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传记史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写了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初四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评价
《战国策》
《战国策》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文采,以及推动叙事发展的人物语言,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样是记录乱世的小说《三国演义》。魏、蜀、吴三谋士为了利益,再现天下纵横家。在著名的《三国志》中,诸葛亮据理力争,以独特的政治眼光对时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同时,短句和排比对仗句的使用使语言简洁、明快、自信。
《战国策》的文学成绩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它的文学性非常突出,特别是在人物塑造、语言文字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战国策》对史书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在这本书中,出现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雏形,到了《史记》,这种传记体正式形成。更重要的是,原书的作者(或多个作者)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往往会给出自己的评论和意见。
《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通史名著,贯穿古今,俘获百代。就是因为《史记》可以写一本书,穿越古今,开先例,树立榜样,模仿这种体裁来修正历史。通史家的风格一直影响着现代史学的研究和写作。《史记》虽然写的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人物其实是“相见恨晚”式的,即突出人物的一些主要特征,对比不同的人物,虚构细节。《史记》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