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究竟是什么?

 我来答
吃瓜小能手17
2022-07-12 · TA获得超过61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18万
展开全部
学习《周易》之前,觉得《周易》是一个云里雾里、牛逼闪闪、神秘兮兮的家伙。学过一段时间之后,对于《周易》的发展演化有了一些认识。

关于《周易》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易》历三圣而成书,如孔颖达在《周易注疏序》中所言:

在秦以前,《周易》就已被奉为经典,但人们一般把它看做卜筮之书,故能免于秦火而传承不绝。至于易学在汉、宋之间的发展,可以引用《总目》的扼要概括:

将千余年间的易学发展归结为“两派六宗”,自然是极为简要的概括,未必每个学者都可以严格对号入座。不过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框架,大致勾划一下易学在此历史时段的演进。

汉代学者承先秦易学研究之余绪,以象数解《易》,易学研究遂走上了谶纬一途;而汉儒治经重文字训诂,又使易学流于烦琐。

物极而反,到了汉末,这种研究方法走到了尽头。王弼以义理解《易》,一扫象数之弊。《总目》对此评价道:

王弼的易学研究,对于儒学而言功过参半。王弼(和韩康伯)使易学摆脱谶纬术数,这是他们的功;但他们又将易学引入了玄学,颇令儒家学者不满。正如《总目》所说:

魏晋至隋以前,象数(郑玄注为代表)、义理(王弼注为代表)两派并行。

到了隋代,“王注盛行,郑学寖微”(《隋书·经籍志一》)。汉儒解《易》之作多废,以至于孔颍达注疏《周易》时没有别的古注可引,“诠释文句,多用空言”,可见王注影响之大。孔颍达奉诏作疏,专崇王注,不啻对其他学说的进一步扫荡。

北宋儒学复兴,易学研究的象数与义理两派都得以恢复。当然这种恢复不是文物出土,而是新形势下的再创造。

义理派虽继承了以义理解《易》之传统,但以儒家伦理代替玄学,“阐明儒理”。

象数派继承了以象数解《易》的传统,又提出了各种图式,故宋代的象数派被称为“图书之学”。

总之,《周易》经过历代学者不断阐发,内容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无所不包的知识大全。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序言》中指出:

说白了:《周易》本来就是一个算命用的册子,就像西方人占卜用的水晶球一样,是道具、工具;后来被很多人附会上很多社会人生的道理,就像一个格言大全;再往后来,又有很多人把这些道理给系统化整理,终于发展成一套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在内的中国人生活指南,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庞然大物。

(答知乎问:你学了《周易》后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