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在生活上显得幼稚?
有人问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并没什么特别。
但对那些特别爱好心理学、哲学的人是一种思维的冲击。
生物进化,我们的大脑为了个体生存往往趋利避害,我们寻求与自己一致的人与事物,当观念不一致时,我们神经会刺激,表现出不一样的反应。
这是知乎得票比较高的回答,他用了一个例子说明:
这是一个大V的见解。
学习心理学、哲学,对为人处世方面并不能提供帮助。
许多人觉得学了心理学,跟人交流时会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能够看穿对方的想法、引导话题走向、引导对方的情感……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原因有二:
在生活中显得"成熟"只有一个方法:体验生活。
如同《我在哪些素质很重要,但却是读书学不来的?》 - 大V的回答中所说: 当我们说一个人”成熟”时,通常是指,他能够正确地判断局势,作出合理的决策。但做到这一点,有一样东西是读书永远无法给予你的,那就是心态。
看到喜欢的女生,是不是会结巴?看到身份尊崇的人,是不是会下意识变得怯懦?在人多的场合,是不是会担心出丑而不敢说话?
人的心态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无法做到,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心态太不稳定,不足以支撑我们的行为。
那么,培养稳定、良好的心态有什么方法呢?有且仅有一种: 就是多去体验生活。多跟人交流,多认识不同的人,多经历不同的场合。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是把敏感的阈值提高的唯一方法。很多事情,经历得多了,也就没那么可怕了。
但是,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是偏内向的人,而体验生活,需要外倾的性格。
这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
因为心理学和哲学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关于”人”本身的学科,跟现实是脱节的。一个愿意去钻研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他多半是对人本身的存在、思维和行为感到好奇,对他来说,处理生活中的日常琐事、为人处世,就相对显得没那么重要。另一方面,心理学和哲学,都是需要大段的”整块时间”去学习、分析、思考,而(几乎)不需要动手的学科。会喜欢这种模式的人,多半是内向的人。
相对来说,广泛地体验生活,意味着需要不时地转换目标、场景,迁移精力,这更适合外向者而非内向者。很难想象,一个精力旺盛,喜欢接触不同的对象、不同圈子的人,能沉得住气去思考那些形而上的问题。
不管你是否有和他们相同或不同的观念,但谁说的好、谁说的对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心理学上有一种思维方式叫批判性思维,通俗讲就是看待问题能够同时接受正反两个观点,当自己去验证真伪后再确定自己观点,当受到新的观念洗礼时,又打破重建,一直迭代。
不要让自己被观念所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