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诗感觉赏析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06-1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顾城的诗感觉赏析 篇1

  原文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赏析

  小诗题为“感觉”,读来也只有“跟着感觉走”了。若要揣测顾城的“感觉”无疑难度极大,因为读者会轻而易举被“陌生化”的诗歌语言困扰。还好,清代词学家谭献为我们提供了扫除这一障碍的良方,他在《复堂词录序》中指出:“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足够像我这样读诗以后还想写点“感觉”的接受者聊以安慰了(看起来对顾城诗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所以读《感觉》,写感觉,终究是我妄加揣测来的“感觉”,与诗人真实的“感觉”扯不上半分关系。

  小诗前四句读来就很有感觉,形式上诗人显然有恶搞的嫌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写的很嫩,像儿歌。类似的,杜甫也曾写过“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相信即使有着对诗圣敬若神明的信奉,估计也不会以为这四句诗写的好吧。顾城这里则不然,看似平淡却极富张力。

  这四句形式上的重复紧紧地围绕“灰”字做文章,营造了一个混沌的灰蒙蒙的情境,完全把握着读者的阅读感觉。诗人选用的“天”、“路”、“楼”、“雨”四个意象属于无规则排列,空间逻辑变化并不明确,不像有些诗人或者由远及近、或者从上到下地安排意象。

  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有意打造一个全景,四个意象暗示诗人目光在游离中所及之处即为灰色,以至于看了天、路、楼的灰色以后,从无色的雨中也看出了灰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灰色的世界自然对应着灰色的心情。当然这个灰色的世界是否有更深的象征意义即使联系后文也难以断定,毕竟是“感觉”嘛。

  终于,“在一片死灰中”把一切带入了谷底,诗人的郁闷、压抑也随之到达极点。但诗人相信事物终会否极泰来!于是孩子出场了,带着醒目的颜色,犹如黑夜中划过一线光明,饱含着希望:对未来新的憧憬与期盼。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黑白电影《辛德勒名单》里那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两者有着相似的设计。诗人选择的两种颜色同样耐人寻味,之所以“红绿配”,我想应该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如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柳耆卿的“红衰翠减”,似乎红绿天然就很相谐。而诗人用“鲜”、“淡”两字的对比更加深了两种颜色的互补与协调。

  这首诗是我在所读很有限的新诗中最喜欢的一首,短短四十一个字,有造境,有转折,有烘托,有张力,颇有“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的味道。

  顾城的诗感觉赏析 篇2

  《感觉》

  作者: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顾城感觉赏析:

  感觉是如此重要,对于诗的受者(即读者),如别林斯基所说的:“诗歌是这样一种东西,要理解它,必须从感觉开始,而不是从反省开始;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后者必须是前者的结果。”对于诗的与者(即诗人),则如艾青所说的:“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由此可见,没有诗的与者和受者的感觉的交流,就不能使诗最终实现“完成”阶段。

  作者的《感觉》,捕捉感觉入诗。要读懂这首诗,一定要破除一个习惯的成见,即每首诗都必须要有主题。事实上,诗可以有主题,也可无主题。一种意念,一种感受(包括感觉),一种情愫,一种趣味,都可以单.独.织就诗。正如朱自清所说的:“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香气,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为此他强调指出:“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的底子里去。”作者童年时代被动乱的风雨赶出文化的伊甸园,放逐到农村,与白云、沙滩、野花为伴。大自然的云光水声,洗净了他的感觉能力,一旦发而为诗,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的这首小诗,是将感觉语词化的结晶。

  诗裁为两节,每节四行,格式齐整。首节驱灰色天地扑入读者眼帘:天、路、楼、雨是灰色的——这是铺垫,在色彩上是欲扬先抑;第二节别见洞天,豁然开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里,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诗人从调色盘里,仅撷取灰、红、绿三种颜色,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多么精彩的印象派画景!平淡质朴、朴曝无华的语言组织成的诗的画面,之所以能散发出诱人的芬芳,其奥秘诚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诗人把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变成诗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计中淹没一切,使其它特征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并且把“事物的特征给他一个刺激,使他得到一个强烈的印象”,这正是诗人必须持有的“独特的感觉”。作者成功地将这独特的感觉铭刻在了诗内。

  世界是由颜色构成的。作者却独独拈出三种(其间“雨是灰色的”更是诗人的主观印象),而弃其它于不顾;这些感觉是未经理性过滤的感觉,仅徘徊于感性认识的门口就被诗人敏锐地逮住,带有强烈的直观感。《感觉》有意回避对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仅仅冻结感官摄取的直觉,如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所说:“我的愿望是再现我听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宁要感觉而放弃情节的课题”,但作品却获得了成功。当读者步入诗人所描绘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领略鲜红和淡绿的明丽色调,突兀感、新鲜感、舒畅感不是象通电一样摇撼心湖吗?

  读者从《感觉》一诗中获得的决非仅仅是纯感官刺激。换言之,诗人仅捕捉瞬间感觉入诗,读者从中却可收获知性的认识。那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也是对亮色,抑或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即便是“走过两个孩子”这一细节,细细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现的不正是诗人对童心的酷爱吗!作者是以童心为诗的生命的呵!诗的画面仿佛告诉人们,在一片灰蒙蒙的天地间,“鲜红”的孩子和“淡绿”的孩子给世界带来了希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