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摘要】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是古今中外、万古常新的主题。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 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观的三个不同派别出发,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进行深思,对现代社会的“幸福观”的类别、人生价值及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幸福观 人生价值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从伦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种使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也即一种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为哲学理由的一个部分,也是永恒无解的,但从对比不同时空、不同时代背景的“幸福观”有其现实作用。
一、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
(1)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应是追求知识、追求善,“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至善”;反之,无知就是无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2)理性主义幸福观。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 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是应该生活在理性世界里, 通过节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 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3)基督教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都有原罪, 要达到幸福的境界, 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欲的享受, 而是在宗教德行中, 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观从宗教视角探讨幸福, 认为只有虔诚的信服于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幸福。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我国现代社会的“幸福观”
在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运转中,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无聊的、空虚的。陈虹岩(2005)认为,按对幸福的内容或要求划分,可分为物质型幸福观、价值型幸福观和心理感受型幸福观。
(1)物质型幸福观。财富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一些年轻人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是一生的目标,认为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人的欲望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重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 但不唯金钱至上。
(2)价值型幸福观。个人价值即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多少、奉献大小的状况。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及是否受社会尊重是由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决定,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价值型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取决于自己的价取向和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 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作用和幸福。
(3)心理感受型幸福观。心理感受型幸福观是指重视心理的感受,获得快乐、身心松弛、无忧无虑并被人羡慕等,幸福感往往与个体快乐、愉悦、舒适以及自尊心满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良好心理体验的产生也往往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 期望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幸福感的发现离不开一颗善于感悟幸福的心灵, 其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三、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新型幸福观”
(1)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幸福及幸福感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 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幸福实在是种个体的感受,每个人的幸福图景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希腊哲学家就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人就是要活得简单才是活得自由, 幸福要由自己创造。
(2)幸福靠自身体验。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忘我的审美,境界的超越……事实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如对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境界,培养自己心灵对真善美的敏感,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3)幸福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生本无确定的作用, 需要我们赋予其作用,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之中, 人的一生自出生起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迎接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因此,只要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终结,其对生活中的幸福的探索是不会有终点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幸福更需要的是教育, 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和尊重人的幸福。对比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的三大派别,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点:一、在对幸福观的探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二、在对幸福探讨的发展方向上是较为一致的, 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幸福与快乐紧密相关, 与德善密不可分等。但由于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导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一致。无论如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过程,也将有利于当世之人对幸福有全面的理解和理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江畅. 理论伦理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仲晴晴. 浅论柏拉图的幸福观 [ J]. 安康师专学报,2005.
[3]唐凯麟: 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