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展开全部
【原文】
古之善为道[1]者,微妙[2]玄通[3],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4]:豫[5]兮若冬涉川,犹[6]兮若畏四邻,俨[7]兮其若客,涣[8]兮其若凌[9]释[10],敦[11]兮其若朴[12],旷[13]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14],澹[15]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16]而新成。
【注释】
(1)为道:行道。
(2)微妙:微观世界的奥妙。
(3)玄通:通达玄的原理,玄的原理是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4)容:描述。
(5)豫:大象,生性稳重,谨慎。
(6)犹:犹猢,生性胆小。
(7)俨:庄严,庄重。
(8)涣:消失。
(9)凌:冰凌。
(10)释:融化,化解。
(11)敦:敦厚。
(12)朴:参天大树,未经雕琢,保持原样,朴素质朴。
(13)旷:空旷,开阔。
(14)浊:细小的东西在水里,在空气中,想抓又抓不到。
(15)澹:广阔。
(16)蔽:含而不露。
【译文】
自古以来,善于行道的人,精通微观世界的奥妙,通达玄的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的原理。道所隐含的道理,不好识别,不好辨认。由于道不容易识别,所以只能这样勉强描述行道之人:像大象冬天过结冰的河流一样,小心翼翼,十分谨慎。像犹猢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敬畏,认为自己最小,十分谦卑。庄严肃穆,就像出门做客的客人一样。消失起来,像冰凌一样,让人感觉不到它的融化,悄悄地就消失了。敦实憨厚,像参天大树一样,高大,朴素,自然展现,不刻意地表现自己,没有一丁点虚伪。空旷开阔,像两座山之间的山谷一样。浑浊,像水中、空气中的杂质一样,很细小,但是如果去抓它,却又抓取不到。很广阔,像大海一样。像停泊在水中的船一样,随着水波的起伏而摇晃。
谁能让运动的东西安静下来,让浑浊慢慢沉淀下来,逐渐变清?谁能让安静的东西发动起来,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让万物慢慢孕育出来?彻底明白道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圆满了。正因为不认为自己圆满,才能在含而不露中,慢慢地一步一步有新得而走向成功。
徐力(大多吉)分享个人感悟:
道,不是摆在明面上的,而是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要从大自然这个无字天书中解读出来天道法则,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人认识到道以后,也只是这个人自己心里明白自己认识到道了,并不能向别人证明自己已经悟道了,而只能以分享告诉的方式来与大家交流。而且,这个人是不是已经真的解读出天道法则了,别人也难以准确地判断出来。
为了便于大家去认识道,为了便于大家去探索悟道之路,为了便于大家去解读无字天书,我把我所理解的悟道行道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介绍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1、悟道行道之人,为人处事,非常谨慎,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不会胆大妄为。
2、悟道行道之人,没有傲慢之气,对任何人都非常谦卑,对任何人都平等对待,非常虚心,不会自高自大,不会高高在上。
3、悟道行道之人,非常纯朴自然,从不掩饰自己,一点也不虚伪,向大家展示真实的自己,不会遮掩自己,不会虚伪奸诈,不会暗箱操作。
4、悟道行道之人,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可以包容一切,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不会怨恨任何人,不会报复任何人。
5、悟道行道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稳重,庄严肃穆,表现出很成熟的样子。不会油嘴滑舌,不会轻佻轻浮,不会挑拨离间。
6、悟道行道之人,坦诚,憨厚,老实,所说的话,所讲的道理,听着似乎很简单,但是要想完全弄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慢慢思考,才能明白。如果要想去把握这种人,却又会发现他们坦诚憨厚老实的后面是无限的广阔和深远,又让人感到看不清楚,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上面列了这么多悟道行道之人的各种表现,那是不是一个人只要看起来让人感觉已经做到了这些,就一定是悟道行道之人呢?这个未必。如果这个人是故意这样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伪装出来的,那当然不是悟道行道之人。如果这个人虽然不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但是却是按照高标准来约束着自己,是强压着自己才做到的,并非出自自愿,这种也不是真正的悟道行道之人。真正的悟道行道之人,既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自己强迫自己而为,而是自认为自己就应该这样做人,认为自己就应该遵道而行。开始的时候,这种人还拿着一个天道法则来作为参照,比照着天道法则来做,这样时间久了,养成了习惯,就会把天道法则这个参照也给忘了,只剩下按习惯了,即只剩下按本能行事了,只剩下随心所欲了。这种演变,就是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演变。佛家有个"筏喻"的比方,就是这个了。一个人没学会游泳的时候,需要一个筏子来辅助一下,一旦学会游泳了,筏子就可以丢了。同样,一个人没学会做人的时候,需要有个天道法则来参照着做,一旦学会做人了,就可以把天道法则丢了,因为不需要了。这种把天道法则丢了,叫无法无天,也就是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候,就叫自由了,也叫解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既然需要把法丢了,那我现在就不要法了,我现在就可以无视天道法则了,我现在就可以无法无天,随心所欲了。这里要提醒的是,一个人在尚没有学会做人前,就是还没有养成按公正平等原则为人处事的习惯以前,还是需要有法的约束的,这个时候是不能丢掉法的,这个时候丢掉法,就变成恶魔了。《金刚经》上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的这个事。里面的"法尚应舍",是指天道法则,所有的法,最后都必须丢掉。"何况非法",是说,在没有养成守法的习惯前,法还是要的,法是不能丢的。
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必须达到无法无天的境界,这是天道法则规定的做人游戏规则。但是,这个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一个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金刚经》上还有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告诉大家,每个人最后都必须从有为达到无为的境界,一切的天道法则最后都要抛弃。但是呢,完成这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有快有慢,慢的如花草上的露水,缓缓晒干,这个比喻几百几千几万几亿次的投胎人间才能做人成功。快的如闪电,这个比喻投胎比较少的次数即可把人做成功。
您,是愿意做如露呢?您还是愿意做如电呢?别管您愿意做什么,反正,您必须做到无为,必须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话,您必须做成一个《道德经》上说的那种圣人。
什么,您嫌麻烦?您嫌难?您不愿意做个圣人?您不愿意做成人?您现在可以这样选择,这是您的权利。怎么选择是每个人不可被剥夺的权利。但是,要提醒您的是,逃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做人(做圣人)的宿命,任何人都是逃不掉的。早早晚晚,您必须做成一个圣人。不然,您就摆脱不了物质界的束缚,您就自由不了,您就不能离苦得乐。
古之善为道[1]者,微妙[2]玄通[3],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4]:豫[5]兮若冬涉川,犹[6]兮若畏四邻,俨[7]兮其若客,涣[8]兮其若凌[9]释[10],敦[11]兮其若朴[12],旷[13]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14],澹[15]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16]而新成。
【注释】
(1)为道:行道。
(2)微妙:微观世界的奥妙。
(3)玄通:通达玄的原理,玄的原理是无中生有,有归于无。
(4)容:描述。
(5)豫:大象,生性稳重,谨慎。
(6)犹:犹猢,生性胆小。
(7)俨:庄严,庄重。
(8)涣:消失。
(9)凌:冰凌。
(10)释:融化,化解。
(11)敦:敦厚。
(12)朴:参天大树,未经雕琢,保持原样,朴素质朴。
(13)旷:空旷,开阔。
(14)浊:细小的东西在水里,在空气中,想抓又抓不到。
(15)澹:广阔。
(16)蔽:含而不露。
【译文】
自古以来,善于行道的人,精通微观世界的奥妙,通达玄的无中生有,有归于无的原理。道所隐含的道理,不好识别,不好辨认。由于道不容易识别,所以只能这样勉强描述行道之人:像大象冬天过结冰的河流一样,小心翼翼,十分谨慎。像犹猢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敬畏,认为自己最小,十分谦卑。庄严肃穆,就像出门做客的客人一样。消失起来,像冰凌一样,让人感觉不到它的融化,悄悄地就消失了。敦实憨厚,像参天大树一样,高大,朴素,自然展现,不刻意地表现自己,没有一丁点虚伪。空旷开阔,像两座山之间的山谷一样。浑浊,像水中、空气中的杂质一样,很细小,但是如果去抓它,却又抓取不到。很广阔,像大海一样。像停泊在水中的船一样,随着水波的起伏而摇晃。
谁能让运动的东西安静下来,让浑浊慢慢沉淀下来,逐渐变清?谁能让安静的东西发动起来,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让万物慢慢孕育出来?彻底明白道的人,是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圆满了。正因为不认为自己圆满,才能在含而不露中,慢慢地一步一步有新得而走向成功。
徐力(大多吉)分享个人感悟:
道,不是摆在明面上的,而是隐藏在万事万物之中的。要从大自然这个无字天书中解读出来天道法则,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个人认识到道以后,也只是这个人自己心里明白自己认识到道了,并不能向别人证明自己已经悟道了,而只能以分享告诉的方式来与大家交流。而且,这个人是不是已经真的解读出天道法则了,别人也难以准确地判断出来。
为了便于大家去认识道,为了便于大家去探索悟道之路,为了便于大家去解读无字天书,我把我所理解的悟道行道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表现,介绍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1、悟道行道之人,为人处事,非常谨慎,无论什么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不会胆大妄为。
2、悟道行道之人,没有傲慢之气,对任何人都非常谦卑,对任何人都平等对待,非常虚心,不会自高自大,不会高高在上。
3、悟道行道之人,非常纯朴自然,从不掩饰自己,一点也不虚伪,向大家展示真实的自己,不会遮掩自己,不会虚伪奸诈,不会暗箱操作。
4、悟道行道之人,心胸开阔,海纳百川,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可以包容一切,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不会怨恨任何人,不会报复任何人。
5、悟道行道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稳重,庄严肃穆,表现出很成熟的样子。不会油嘴滑舌,不会轻佻轻浮,不会挑拨离间。
6、悟道行道之人,坦诚,憨厚,老实,所说的话,所讲的道理,听着似乎很简单,但是要想完全弄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静下心来认真地慢慢思考,才能明白。如果要想去把握这种人,却又会发现他们坦诚憨厚老实的后面是无限的广阔和深远,又让人感到看不清楚,让人感到深不可测。
上面列了这么多悟道行道之人的各种表现,那是不是一个人只要看起来让人感觉已经做到了这些,就一定是悟道行道之人呢?这个未必。如果这个人是故意这样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是伪装出来的,那当然不是悟道行道之人。如果这个人虽然不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但是却是按照高标准来约束着自己,是强压着自己才做到的,并非出自自愿,这种也不是真正的悟道行道之人。真正的悟道行道之人,既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自己强迫自己而为,而是自认为自己就应该这样做人,认为自己就应该遵道而行。开始的时候,这种人还拿着一个天道法则来作为参照,比照着天道法则来做,这样时间久了,养成了习惯,就会把天道法则这个参照也给忘了,只剩下按习惯了,即只剩下按本能行事了,只剩下随心所欲了。这种演变,就是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演变。佛家有个"筏喻"的比方,就是这个了。一个人没学会游泳的时候,需要一个筏子来辅助一下,一旦学会游泳了,筏子就可以丢了。同样,一个人没学会做人的时候,需要有个天道法则来参照着做,一旦学会做人了,就可以把天道法则丢了,因为不需要了。这种把天道法则丢了,叫无法无天,也就是孔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候,就叫自由了,也叫解脱了。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既然需要把法丢了,那我现在就不要法了,我现在就可以无视天道法则了,我现在就可以无法无天,随心所欲了。这里要提醒的是,一个人在尚没有学会做人前,就是还没有养成按公正平等原则为人处事的习惯以前,还是需要有法的约束的,这个时候是不能丢掉法的,这个时候丢掉法,就变成恶魔了。《金刚经》上有一段很著名的话,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说的这个事。里面的"法尚应舍",是指天道法则,所有的法,最后都必须丢掉。"何况非法",是说,在没有养成守法的习惯前,法还是要的,法是不能丢的。
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必须达到无法无天的境界,这是天道法则规定的做人游戏规则。但是,这个需要一步一步来,需要一个从有为(法)到无为(法)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金刚经》上还有一段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告诉大家,每个人最后都必须从有为达到无为的境界,一切的天道法则最后都要抛弃。但是呢,完成这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有快有慢,慢的如花草上的露水,缓缓晒干,这个比喻几百几千几万几亿次的投胎人间才能做人成功。快的如闪电,这个比喻投胎比较少的次数即可把人做成功。
您,是愿意做如露呢?您还是愿意做如电呢?别管您愿意做什么,反正,您必须做到无为,必须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话,您必须做成一个《道德经》上说的那种圣人。
什么,您嫌麻烦?您嫌难?您不愿意做个圣人?您不愿意做成人?您现在可以这样选择,这是您的权利。怎么选择是每个人不可被剥夺的权利。但是,要提醒您的是,逃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做人(做圣人)的宿命,任何人都是逃不掉的。早早晚晚,您必须做成一个圣人。不然,您就摆脱不了物质界的束缚,您就自由不了,您就不能离苦得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